《龟虽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龟虽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
《龟虽寿》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文中两个二类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背诵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曹操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重点学习】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中考链接】
7.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3分)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3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边塞生活,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2、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3、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学习作者面对艰
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精神气概。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 古诗中歌咏白雪的名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2、本文链接
本诗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
“忽”不仅表现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以梨花比雪,新颖独特。
“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
“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
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空”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预习准备】
1.作者简介
岑参,_____代“_____诗派”的著名诗人。
他与_____齐名,并称“高岑”。
因官至兵曹参军、嘉州刺史,又被世人称为“”_____ “_____”
2. 字音
岑参()()瀚海()掣()阑干()琵琶()()裘()白草折()
3.重点字词解释
①瀚海阑干百丈冰()()②将军角弓不得控()
③风掣红旗冻不翻()④狐裘不暖锦衾薄()
4.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重点学习】
⑴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4分)
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4分)
⑶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写法上的妙处。
(3分)
⑷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限40字)(4分)
【中考链接】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6~8题。
6.题目中的“”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1分)
7.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分)8.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2、《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思想感情。
7.(3分)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8.(3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
答: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
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
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6.歌或白雪歌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
答案示例:不恰当。
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
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