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卷(含解析)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伯利克里说:“民主制的原则是虽然在个人和个人的争论中,法律必须保持对一切人的公平,但对于美德的要求,也是必须承认的;同时,一个公民只要在某种方面是杰出的,就得优先给予公职,这不是特权,而是对功绩的报酬。

”材料主要反映伯利克里
A. 认为民主制体现法律的公平性
B. 主张精英主义民主制
C. 节制自由并反对多数人的民主
D. 崇尚美德和集权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一个公民只要在某种方面是杰出的,就得优先给予公职,这不是特权,而是对功绩的报酬”可以看出,伯利克里认为杰出的公民应该得到应有的功绩报酬,所以他主张,杰出的公民管理更多的国家事务,实际上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民主制,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伯利克里认为法律应该保证公平,但是对美德也应该要承认,故A项排除;材料体现了要给杰出公民以相应的功绩报酬,但并没有说阻碍大多数人的,控制人们的自由,故C项排除;结合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伯利克里,崇尚美德,但不主张实行集权政治,仍然主张实行民主统治,故D项排除。

2.中共某次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任。

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

随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

请判断这次会议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三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故答案为B项。

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项;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排除C项;中共“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排除D项。

3.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

”在西方代议制确立的过程中,没有被真正“关在笼子里”的是
A. 英国国王
B. 美国总统
C. 德意志帝国皇帝
D. 法国总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布什肯定“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

”,结合所学,英国国王的权力受《权利法案》等限制,没有实权,美国总统权力受国会和联邦法院的制衡,法国总统权力受参众两院限制。

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官员、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

所以德国君主立宪为虚,君主专制为实。

故选C。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名师点睛】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

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德国的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德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4.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

……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

”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我军未购一船”,可以看出北洋水师其实是缺乏政府大力支持的,①正确;根据“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力量却获得长足发展,③正确;②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④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及其概况
5.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国家政治结构是政治史上的常见现象。

下列制度或机构主要依据血缘关系而形成的有
A. 周分封制
B. 秦朝郡县制
C. 元中书一省制
D. 美国联邦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周朝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而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故答案为A项。

秦朝郡县制是按照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元朝的中书一省制是中央行政制度,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C项;美国联邦制是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制度,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D项。

【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

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
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6. 《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
A. 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B. 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C. 官员素质明显下降
D. 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选用的材料可以看出,《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而且这些列罪条款还是明律所特有,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强化。

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大明律》
7.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领袖博纳征对民主党总统奥巴马越过国会授权推动医改和移民法案,公开指责奥巴马“像个皇帝”,随后又宣布正式起诉政府“违宪”。

对美国政治表述正确的是
A. 众议院起诉美国政府本身在程序上违宪
B. 最高法院可以裁定总统行政令是否违宪
C. 宪法蓝本设计政党制度意在防范权力集中
D. 两党之间根本利益对峙矛盾难以调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众议院起诉美国政府本身在程序上并不违宪,宪法蓝本设计政党制度意在防范权力集中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两党之间“根本”利益并不对峙,矛盾也不难以调和,但是最高法院的确是可以裁定总统行政令是否违宪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政治的表述
8.《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朝议裁决
B. 集权独断
C. 世袭传承
D. 政务繁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开始,史书中写到皇帝时用“上”代称。

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等同于“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皇帝”,全国的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帝独裁,故选B。

考点:皇帝制度。

点评: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秦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拥有最高司法权。

这项规定反映了
A. 权力平衡
B. 司法自由
C. 主权在民
D. 民主共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1787年美国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权力分立和平衡原则。

故答案为A项。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以保障司法独立,排除B项;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反映出主权在民,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国家权力的制约平衡,排除C项;美国实行总统制,体现出民主共和,但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D项。

【点睛】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①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

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

②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

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
制来实现的。

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中,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

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10. 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 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 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 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题目的关键词是“左”倾错误的表现,左倾一般是指比较激进或过激的思想倾向。

建议本题使用排除法,C选项属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BD选项是正确的方向,D选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0年代前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左”倾错误领导人混淆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否认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也有加入统一战线的可能,联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史实,判断A。

【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革命
11.“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

”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 重农抑商
B. 削弱相权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的大意是:国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强大,末梢弱小,这样才能巩固,这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BC项排除;A项是经济政策。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个时期应是
A. 春秋战国
B. 秦汉
C. 隋唐
D. 明清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历史,其中秦汉时期是多民族的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奠定,也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确定时期,所以B项符合题意,CDA排除。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甲骨文,这些文字主要是
A. 商代君主们的占卜记录
B. 商代官员关于国家政治的记录
C. 商代学校教学内容的记录
D. 商代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记录
【答案】A
【解析】
【详解】商朝人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君主们的占卜记录。

故答案为A项。

占卜的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但这些文字主要不是关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记录,排除B、D项;甲骨文没有关于学校教学内容的记录,排除C项。

14.西汉武帝之前,帝王纪元并无年号,只有年数。

武帝时有大臣提出,年号应以具有祥瑞意义的称号命名,不应只有数字,武帝接受了该大臣的建议,相继采用了“建元”“元朔”“元狩”等年号。

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宣扬开拓疆土的功业
B. 强化儒学的独尊地位
C. 期盼国家的国泰民安
D. 重塑皇权的至尊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些年号通过宣扬汉武帝开拓疆土功业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目的是树立皇帝的权威,重塑皇权的至尊地位。

故答案为D项。

“建元”、“元朔”、“元狩”等年号,与开拓疆土的功业有关,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这些年号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项;这些年号与期盼国泰民安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

15.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圆明园的“两度劫”分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期间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③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圆明园的“两度劫”分别发生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

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侵略者没有占领北京,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6.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

之所以说其“失败”是因为
A.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B.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根本变化
C. 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D. 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此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故答案为B项。

说辛亥革命失败不是因为由谁掌权,而是民主共和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排除A项;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和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建立,均表明民主共和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
变,C、D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深层次原因,排除。

17.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

”由此可见当时的佛山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材料中文字大体含义是明代宣德年间广东佛山铸造业兴盛,为了不影响宗庙祭祀和风水,从事铸造业的梁文慧与霍佛山将铸造地迁往他出,由此可以看出①②④三项表述符合题意,③项含义材料并未体现,故答案选C,A B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18.“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

”(摘自《蒋介石日记》)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 国民大革命期间
B. 土地革命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必须抓住材料信息“寇患加强防御”“匪祸准备速剿”。

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国遭到日本侵略,A、D两项明显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对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准备武装“剿灭”,国共处于对峙状态,而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始终保持合作,C项不符合要求。

故B项为最佳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19.在古代的西方政治制度实践中,有利于维护自由的共和制度只能被限定在一个小范围的政治体系之中,但是小范围的政治体系又不能抵挡其他政治体系的进攻,随着其他政治体系的扩大,共和制度也就逐渐衰落。

这论述了
A. 公元前后罗马政治体制变化的原因
B. 希腊城邦制度衰落的必然
C. 古代专制政体的合理性
D. 古代的自由只能存在于小国寡民的体制内
【答案】A
【解析】
【详解】罗马的共和政体是在城邦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内战时代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在奴隶制社会各种固有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斗争激化的新形势下,共和制度已不适应加强奴隶主专政的需要,不能适应意大利和各行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

因而,建立在军事统治基础上的帝国终于取代了共和制度。

故答案为A项。

希腊城邦并非都实行共和制,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共和制的缺陷,并非专制政体的合法性,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是共和制,而不是“自由”,排除D项。

20.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 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答案】D
【解析】
本题要注意19世纪中期,A发生于40年代,BC发生于19世纪后期,只有提出“修约”,扩大市场发生于19世纪中期。

21.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青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
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④支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

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侵吞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占中国辽东半岛的是日本,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是德国人瓦德西,排除②和③。

因此答案为B。

22.《荀子·君道》记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其大意是:墙外看不见,一里之外听不见;作为君主,应该对手下的官吏加强了解和控制。

这设计监察领域的范畴。

结合所学知识,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即设立御史大夫,监察文武百官职责方面;故,正确答案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23.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父系家长制
B. 禅让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封建帝国”的”封建“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意思,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由材料中的武王、周公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帝国“是西周。

父系家长制贯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与”封建帝国“不直接相关,故A项错误。

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BC错误。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将王幾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与”封建帝国“直接相关,故D正确。

24.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认为郡县制
A. 形成了官僚政治的形态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压抑了帝国的创新发展
D. 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以看出,钱穆认为郡县制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故答案为D项。

郡县制的实行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B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实行郡县制与帝国创新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

25.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据此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②直接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③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④严重侵犯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领事裁判权“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故①正确;直接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是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故②错误;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故③错误;领事裁判权严重侵/犯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领事裁判权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
26.康熙与雍正是清代很有作为的两位帝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1654—1722年)开了大规模迫害异端的“文字狱”先河,使文人只好钻进故纸堆,又设置南书房,使其成为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

康熙时期,外贸仍只许在澳门、漳州、宁波等处进行,须经由官商开设的公行。

——摘编自《康熙传》材料二清雍正年间,西南地区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者乐甸土司刁联斗昏庸乖戾,为害地方致夷民怨恨,夷民“群愿改流,早出水火”。

清政府遣将带兵至者乐甸质问,刁联斗“但求免死,情愿归流”。

雍正帝奏准收其田赋、稽其户口,仍授以职衔,准予养赡。

之后,西南地区“边境极为宁谧”,夷人多有薙发衣冠、读书入泮者“其语言、服食,与内地人民无异”。

——摘编自方铁《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视角评价康熙帝的以上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者乐甸地区改土归流的特点,分析雍正时期大规模改土归流的积极作用。

【答案】(1)评价:同时期,西方经历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思想不断解放,而康熙实行“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