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古文阅读(2012—2019年广东中考真题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9年广东中考真题专题训练
六、古文阅读
2012年广东中考卷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B.南极潇湘/ 初极狭
C.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D.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

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每空4字)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

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答案】6、D 7、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8、因己而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C
2013年广东中考卷
满井游记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答案】6、B 7、(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8、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烘托
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

9、C
2014年广东中考卷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孰视之()(2)臣之妻私臣()(3)时时而间进()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

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

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答案】6、(1)孰: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

7、(1)(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2)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8、D“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二、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案】9、B 10、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11、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2015年广东中考卷
一、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以其境过清()(3)不可久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答案】6、(1)可:大约(表示估计数)(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7、(1)、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C
(二)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案】9、A 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11、(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

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

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2016年广东中考卷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复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来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欣然规往(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下列埘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
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
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
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世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答案】6、(1)异:感到诧异(2)属:类(3)规:计划7、(1)(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起来。

8、D
二、(节选自《清朝艺苑》)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

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走,莫与抗衡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小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11、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答案】9、C 10、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11、(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3)助学严谨;(4)学习专注。

(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2017年广东中考卷
一、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躬耕于南阳()②夙夜忧叹()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答案】(1)、①躬:亲自②夙:早晨 慢:怠慢(2)、①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显身扬名。

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分内之事。

(3)、C
二、(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

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

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

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

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

”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答案】(1)、A (2)、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3)、因为狄青①作战骁勇(频立战功);
②博古通今(通究古今);③辅佐朝政。

2018年广东中考卷
一、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走送之()②礼愈至()③腰白玉之环()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答案】(1)、①跑;②周到;③腰佩,用作动词;(2)、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大山深谷中行走。

(3)、D。

二、(节选《晋书》有删改》)
初,敦①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②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及出,导犹在门。

又呼顗。

顗不与言。

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

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昼三司,无所疑也”。

导不答。

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

导又无言。

导后科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

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①敦:王敦、王导的堂兄。

②顗(yǐ):周额,字伯仁。

曾投奔王敦,与王导交好。

(1)下列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敦之举兵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直入不顾/直截了当
C.顗不与言/客从外来,与坐谈
D.南北之望/望尘莫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3)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

【答案】(1)、C (2)、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3)、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顗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没有开口相救。

后来才得知周顗尽力相救的真相,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

2019年广东中考卷
一、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2)去国怀乡()(3)宠辱偕忘()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答案】6、(1)同“嘱”,嘱托(2) 离开(3) 一起7、(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8、C
二、(选自《资治通鉴》)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遂之北地田牧。

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器甚敬重,与决筹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器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11、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答案】9、C 10、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11、因为马援:(1)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 (2)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