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地面无人战斗系统添新丁——“乌兰”6多用途扫雷机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地面无人战斗系统添新丁——“乌兰”6多用途扫雷机器人
作者:陈姝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9期
陈姝
2016年1月25日,俄罗斯工兵部队上校鲁斯兰·阿拉克维迪耶夫在接受俄罗斯新闻广播
电台采访时说,俄罗斯陆军工兵部队将在2016年接收数十台用于扫雷、消防和其他用途的“乌兰”6(Uran-6)多功能扫雷机器人。
扫雷机器人的列装有利于提高俄罗斯工兵部队的扫雷效率,也是近年来俄罗斯推进地面无人战斗系统研发的最新成果之一,是俄陆军未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技术原型与发展概况
地雷曾被称为“穷国的核武器”,长久以来在几乎所有大规模地面作战对抗中,小小地雷
均凸显出灵活作战的独特优势,造成敌方大量人员伤亡和装备毁坏。
即使在信息化战争的今天,地雷的作用仍不可小觑,其技术性能日新月异,家族日益兴旺,智能化水平空前提高,使之令
人刮目地成为信息化体系作战地面战场的智能性防御武器。
根据扫雷作业环境的不同,扫雷机
器人可分陆用和海域用两类,陆用扫雷机器人用于陆战场,它可以代替工兵探测、清除陆战场
的地雷障碍;海域用扫雷机器人用于探测、清除海域的水雷障碍,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俄罗斯部分地区还残留有历次战争中未爆炸的炸弹和地雷,因此,扫雷机器人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乌兰”6扫雷机器人是由俄罗斯国防工业部门设计和生产的,其技术原型是克罗地亚开
发的MV-4 DOK-ING扫雷机器人。
鉴于巴尔干半岛、前南斯拉夫地区在一战、二战以及内战,包括科索沃战争中人们遭受的痛苦经历和损失,克罗地亚DOK-ING有限公司从1991年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国际人道主义排雷、扫雷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和研究,不断投资创新,致力于这个有利
于减少人类生命和财产风险、危害和损失的光彩事业。
DOK-ING公司已经设计、研制、开发出
陆军工程兵使用的智能无人扫雷、排雷设备;各种紧急情况处理的多功能智能无人遥控防暴、
排爆、消防机器人。
其系列产品(包括MV-4和MV-10扫雷机器人等)已经应用于俄罗斯国防部、国内紧急情况部、美国陆军在阿富汗战场、瑞典、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利比亚、伊拉克等16
个国家和地区的武装部队。
2011年4月20日,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加姆谢尔地区,克罗地亚
DOK-ING公司为美国陆军制造的MV-4 DOK-ING扫雷机器人就投入巴纳达尔走廊搜寻武装分子布
设的临时爆炸装置。
鉴于克罗地亚扫雷机器人的优异性能,俄罗斯也引进MV-4机器人技术自行生产,重新命名为“乌兰”6。
俄国防部长绍伊古最先提出了利用机器人作战减少人员伤亡的建议,并敦促工程人员在2015~2017年提前完成机器人备战,而不是最初计划的2020年。
2015年,俄军就把这些新型机器人部署到高加索地区的车臣和印古什共和国执行扫雷任务,并组建
了一支300人规模的先进扫雷部队。
截至2015年底,扫雷机器人的运用使俄罗斯工兵在该地区的扫雷效率提高了15%。
由于尺寸较小,“乌兰”6具有极佳的战术和战略机动性能。
它可以很方便地用大卡车、20英尺集装箱或运输直升机运送到任何需要它的地方。
“乌兰”6多用途机器人功能多样,可扫雷、可排爆,也可灭火。
就像克罗地亚MV-4机器
人的衍生型号MVF-5 消防机器人一样,俄罗斯也开发了与MVF-5 外形相似的“乌兰”14型灭
火机器人。
2015年8月,在穆罗姆举办的国际军事竞赛“开阔水域”比赛中,俄罗斯军方展示
了2辆“乌兰”14型灭火机器人。
该款机器人系统主要为消防任务设计,并可执行多种任务。
“乌兰”14配备可升降的高压水枪、喷射水炮。
其他装备如推土铲可以使其执行扫雷、排爆等
危险任务。
基本性能和主要扫雷工具
“乌兰”6扫雷机器人未加挂扫雷工具时,车体长度3米,宽1.53米,高1.47米,重5 310千克,扫雷速度最快为1.26千米/小时。
该扫雷机器人系统与连枷总重6.8吨、长4.45米。
在机器人前面可以安装各种扫雷用具,如分节辊、推土铲、夹持器、后叉车、后铲和机械臂等。
车上有4个摄像头,可提供360度的视界。
车体由8~10毫米厚的装甲板制成。
发动机和其他
关键部位则由HARDOX 400钢装甲板保护,可以使机器人免受地雷破片的伤害。
钢结构的车体也有利于抵挡地雷爆炸的冲击波以及7.62毫米轻武器的射击,其底盘可以防御一个最大重量4千克的爆炸装置。
动力为一台改良版的6缸水冷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单位功率32马力/吨。
它
采用履带式底盘,可以在雷区开辟出一条1.6米宽的道路,最高工作时速为5千米/小时。
“乌兰”6可以翻越0.8米高的障碍、通过1.2米宽的沟渠和0.45米的水障。
较小的车体尺寸和地
面压力,再加上携带的工具可以升降、伸缩,使其可以通过多种障碍,比如50厘米宽、30厘
米深的壕沟或30厘米高的垂直墙。
根据土壤类型和操作模式的不同,该车每小时耗油在15~
25升之间。
“乌兰”6具备5种工作模式,操作人员可以在1~1.5千米的安全距离以外用无线遥控其作业。
它可以排除59千克重的地雷,工作时间长达16小时,并且可以通过液压臂的伸
缩实现自救。
在执行扫雷作业时,“乌兰”6能够区分航空炸弹和反坦克地雷,每小时可以推
进1?000米的距离,扫除2?000平方米的雷区,这相当于20名工兵的工作量。
“乌兰”6扫雷机器人的底盘行走系统每侧有4对小直径负重轮,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钢制履带坚固、厚实。
悬挂系统类似烛式悬挂,不需要占用底盘内部空间。
这种悬挂就是
使用一根套筒,套筒中安置弹簧,压杆向上压缩套筒中的弹簧引起弹性形变来支撑车体。
每组
悬挂固定有两个小直径路轮,路轮摆臂中轴安装在悬挂下方。
其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缺点是
车辆行驶中产生的所有侧向力都作用在这根压杆上,容易造成压杆和套筒的磨损。
不过由于该
机器人重量较轻,所以使用这种悬挂符合要求。
“乌兰”6扫雷机器人可以通过用连枷链条击打地面、压过路面引爆地雷,以及用扫雷犁
通过雷区,将地雷挖除并推到一边。
目前通常专用的扫雷装置主要有犁式扫雷器、滚压式扫雷器、撞击式扫雷器。
这几种扫雷装置在雷场上都曾立下汗马功劳,但又因为自身的特点,在现
代雷场上都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犁式扫雷器一遇硬土,犁便打滑,难有作为。
滚压式扫雷器在
坑洼不平的路面落磙难免出现空挡,漏扫地雷。
撞击式扫雷器往往撞击起尘沙,既迷遮乘员视线,又侵损车体零部件。
而“乌兰”6集多种扫雷功夫于一身,扫雷效率颇高。
“乌兰”6前方装备有多种打击式扫雷器,利用构造特殊的钢索或链杆,对地面进行打击,引爆埋设在地下的
地雷。
“乌兰”6的打击式扫雷器具与液压机械传动装置匹配,扫雷框架在扫雷时在车首前方
能自动支撑锁定。
在液压驱动的扫雷器轴上有钢链悬挂着16个形状似象脚的扫雷具,与德国“野猪”扫雷坦克的“大象足”扫雷具相似。
每个“大象足”重10多千克,碰到障碍时,既可“踏上”击毁,也可将其“踢”出。
扫雷时行进速度可根据地面阻力进行自动控制。
扫雷器轴
两端分别装有一个测距传感器,借助液压接通,扫雷器轴始终保持在正确位置上,这就有利于
保持相同的扫雷深度,不会漏扫。
“乌兰”6扫雷机器人也可安装钢质辊轮进行滚压式扫雷,
运行时像压路机的滚动,由扫雷机器人推着,边开边滚,利用巨大的压力,压爆埋设在地下的
地雷,并清除掉地雷。
“乌兰”6也可以将打击式扫雷具与滚压式扫雷具一起使用,以提高扫
雷效果。
“乌兰”6扫雷机器人的操作控制主要是通过操作控制单元来发送指令,并且接收机器人
平台传输回来的视频数据,从而实现对机器人平台的操控。
它的操作控制单元轻便又灵活,包
括一个数据通信背包和一台类似笔记本电脑大小的可视化操纵设备。
其显示器可以综合显示机
器人搭载的摄像装置拍摄的远距离图像、数据传输图像以及其他数据。
而通过遥控手柄和各种
按钮可以对机器人的运动状态进行操纵,操作非常简便,就像在玩电脑游戏。
俄罗斯地面无人战斗系统的未来展望
“乌兰”6扫雷机器人是俄罗斯近些年来推进先进地面无人战斗系统的研发和装备的最新
成果之一。
除了已经投入叙利亚战场实战的“平台”M履带式作战机器人,俄罗斯目前还有多
款作战机器人系统。
比如去年10月29日在俄罗斯国际警察与防务技术展上的“MRK-27-BT”履带式军用战斗机器人。
该机器人的重量为180千克,最大行进速度为0.7米/秒。
其配备的蓄电池足以保障连续4小时不间断运行。
“MRK-27-BT”可由操作人员在200~500米外进行遥控操纵。
除了火力强大的武器外,该机器人上还配备有一台摄像机,用于帮助操作人员瞄准目标。
它的火力堪媲美坦克,主要武器包括:多具反坦克火箭筒,一挺“佩彻涅格”机枪,6具烟雾
弹发射器和100发子弹。
强大的火力配备使得“MRK-27-BT”能够摧毁多种目标:处于开阔地点或野战掩体中的敌方有生力量、永久火力点、建筑物以及装甲车辆等。
机器人上装备的所有武
器均未经过任何特殊改装。
士兵可直接从机器人上取下武器使用或是将自己的武器提供给机器人。
该型机器人也将在未来投产。
除了小型机器人,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将从今年开始向国际市场推广“乌兰”9(Uran-9)多功能机器战车。
“乌兰”9用于远程侦察和火力支持全军、情报和反恐部队,它包括两个侦察
和火力支持机器战车、运输它们的拖车和移动指挥台。
侦察和火力支持机器战车的武器包括
2A72型30毫米口径自动火炮、7.62毫米机枪、“攻击”(Ataka)式反坦克制导导弹(最大射程高达8千米)。
武器装备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调整。
机器人装备了激光照射警告系统和发现、识
别及跟踪目标的设备。
“乌兰”9在采取局部军事和反恐行动时格外有用,包括在居民点。
它
的使用能大大减少人员损失。
俄罗斯还正在开发一款名为“阿凡达”(Avatar)的超灵敏机器人,即可以感知并模仿操控者的动作,同时反馈对外界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的机器人。
俄
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表示,该项目已到实施阶段。
俄罗斯军工委员会表示,各军区都
在建设自己的作战机器人连及相应的指挥机构。
未来俄罗斯三军快速机器人化的阶段无疑能将
军队战备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成立配备机器人打击系统、无人机和其他自动机械武器的部队,这将使未来俄罗斯武装力量进入掌握高精度现代化武器的新阶段,其发展思路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