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也是包含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其中第二子目“八王之乱”包含于第一子目之中,属于西晋的统一和统治。而北方各族的内迁在历史发展时间轴上随着西晋的建立、统一、发展、灭亡而持续进行。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共有三个子目: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将本课前两个子目整合在一起为东晋南朝等政权的更迭,以历史时间先后为序,更能帮助学生增强时空概念,本课讲授建议分为两大子目:即东晋南朝更迭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在东晋南朝更迭的时空背景下,与学生一起探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魏晋以来,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汉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愈加深入,从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渐成趋势。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呈现三个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和雕塑,三个子目分别是同一历史背景下不同方面的展示。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在动荡中继续延续和发展,创造了璀璨的科技文化。
5.知道《齐民要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知道祖冲之的科学成就,知道书法、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就。认识传统文化价值,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单元教学重点: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
2.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祖冲之和圆周率。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应该为:淝水之战以后,南北继续分别发展。后来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北魏孝文帝统治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晋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单元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单元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度假区于集镇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
单元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分析:
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标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单元的要求如下:
单元教与学活动设计:
一、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共有三个子目,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徒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围绕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制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认识局部统一的局面形成。
2.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八王之乱的史实。了解西晋和北朝的更替, 知道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3.了解东晋的兴亡和南朝的政治,了解人口南迁的史实,初步认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与表现。
4.知道淝水之战的史实,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教学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单元课时安排: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且说不尽的人物和故事,仔细引导,把握主线,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二、紧扣单元主题,理清教学主线。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明确,一是政权分立,二是民族交融。
通过各种图示或时间轴向学生展示历史的变化过程,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与此同时北方民族内迁;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科技与文化继承与发展。在这样一条教学主线的牵引下,授课教师可设计一系列教学环节,如介绍前秦皇帝任用汉人王猛为相、仿照中原的统治方式、优待百姓、学习汉文化。北魏孝文帝紧随时代主流,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北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出现了这么多精妙的书法作品,说明了什么?这些无不在回应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民族融合不断发展。
第1课时: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2课时: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3课时: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4课时: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5课时: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评价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各种图示向学生展示历史的变化过程,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并强调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紧扣单元主题,抓住主线,重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和深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共有三个子目: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将本课前两个子目整合在一起为东晋南朝等政权的更迭,以历史时间先后为序,更能帮助学生增强时空概念,本课讲授建议分为两大子目:即东晋南朝更迭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在东晋南朝更迭的时空背景下,与学生一起探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魏晋以来,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汉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愈加深入,从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渐成趋势。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呈现三个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和雕塑,三个子目分别是同一历史背景下不同方面的展示。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在动荡中继续延续和发展,创造了璀璨的科技文化。
5.知道《齐民要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知道祖冲之的科学成就,知道书法、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就。认识传统文化价值,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单元教学重点: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
2.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祖冲之和圆周率。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应该为:淝水之战以后,南北继续分别发展。后来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北魏孝文帝统治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晋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单元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单元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度假区于集镇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
单元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分析:
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标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单元的要求如下:
单元教与学活动设计:
一、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共有三个子目,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徒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围绕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制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认识局部统一的局面形成。
2.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八王之乱的史实。了解西晋和北朝的更替, 知道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3.了解东晋的兴亡和南朝的政治,了解人口南迁的史实,初步认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与表现。
4.知道淝水之战的史实,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教学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单元课时安排: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且说不尽的人物和故事,仔细引导,把握主线,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二、紧扣单元主题,理清教学主线。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明确,一是政权分立,二是民族交融。
通过各种图示或时间轴向学生展示历史的变化过程,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与此同时北方民族内迁;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科技与文化继承与发展。在这样一条教学主线的牵引下,授课教师可设计一系列教学环节,如介绍前秦皇帝任用汉人王猛为相、仿照中原的统治方式、优待百姓、学习汉文化。北魏孝文帝紧随时代主流,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北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出现了这么多精妙的书法作品,说明了什么?这些无不在回应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民族融合不断发展。
第1课时: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2课时: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3课时: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4课时: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5课时: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评价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各种图示向学生展示历史的变化过程,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并强调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紧扣单元主题,抓住主线,重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和深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