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全解 精析精练】高三地理 第一单元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大纲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
⎪⎪⎪⎪⎪⎪⎪⎪⎪⎪⎪⎪⎪⎪⎪⎪⎪⎪⎪⎪⎪⎪⎪⎪⎪⎪⎪⎪⎪⎪⎪⎪⎪⎪⎪⎪⎪⎪⎨⎧⎪⎪⎪⎩⎪⎪⎪⎨⎧⎩⎨⎧→→→→→⎪⎩⎪⎨⎧→→→→→⎪⎪⎩⎪⎪⎨⎧⎪⎪⎪⎪⎪⎪⎩⎪⎪⎪⎪⎪⎪⎨⎧→→→⎪⎪⎪⎪⎪⎪⎪⎪⎪⎪⎪⎪⎪⎪⎩⎪⎪⎪⎪⎪⎪⎪⎪⎪⎪⎪⎪⎪⎪⎨⎧⎪⎩⎪⎨⎧︒︒≥⎩⎨⎧︒︒≥⎪⎩⎪⎨⎧︒︒≥⎪⎪⎩⎪⎪⎨⎧↓→→积雪冰川带高山荒漠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山顶高原东南部从山麓到到垂直高山荒漠高山高山草甸山地森林干冷暖湿西北东南水平青藏高寒区地势黑钙土草原气温年较差大有荒漠半干旱气候宽广坦荡的高原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贺兰山绿洲有
荒漠土壤原和荒漠荒漠草大和日较差都很
气温年较差干旱气候相间分布山地与盆地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湿程度东西一年三熟水田及热带经济作物砖红壤性红壤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风气候丘陵多低山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等值线积温是均温南界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作物红壤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结构复杂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等值线积温是均温淮河秦岭南界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作物冬小麦等旱地黄土广布落叶阔叶林候暖流温带大陆性季风气西高东低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等值线积温日均温南界一年一熟春小麦黑土以及草甸草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季寒温带三面环山平原广布半湿润地区东北温带湿润热量递增东部季风区热量条件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北南:;;,,;;;;,;。
,;;;;、C C :,;;;;C C :,;;;;、C C :。
,,;,;、;,、 750010450010—3210
学法建议
1.学习本节内容要抓住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和三大自然区各自的核心特征。
第一步,分析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热量条件,干湿程度是形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区垂直差异的主要成因则是地势的高低。
第二步,分析各自然地区的核心特征,如东部季风区的特征可见下表:
各自然地区的自然景观、地带性土壤、人类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均取决于其核心特征。
2.学习本节内容要分析某一自然地区的自然特征并比较其与其他自然地区的差异。
如列表综合分析并比较东部季风区四个自然地区的差异:
3.学习本节内容要迁移中国地理高中必修课中环境部分的有关知识和原理来分析,既要分析不同自然地区各自然要素差异的成因,也要分析各个自然地区某一特征的成因。
还应将本节知识迁移到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中。
潜能开发
思维诊断
解答此题常见的思维障碍是将XX高原和XX自治区及XX温带草原地区等概念混淆,没有区别它们的空间分布的差异。
排除障碍的办法是:首先明确XX高原的分布X围,其分布X围比XX自治区和XX温带草原地区都广,其次明确XX高原地貌和气候特征,虽广阔坦荡,但也有少数山脉,气候较干旱,流水侵蚀作用弱,但风力侵蚀作用强。
思路分析
第一步比较XX高原和XX自治区的X围可知:XX高原除分布于XX自治区外,还分布于XX、XX等省区,故排除A选项。
第二步比较XX高原和XX温带草原地区的X围,排除B选项。
第三步根据C选项内容判断XX高原地貌特征,XX高原宽广坦荡,但有阴山、贺兰山等山脉,虽流水侵蚀作用微弱,但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故C选项错误。
第四步分析XX高原自然景观分布特征,由于自东往西距海洋由近渐远,气候由东部的半干旱过渡到西部的干旱,故自然景观也有从草原到荒漠的变化。
[答案] D
思路分析
青藏高原东西部气候差异主要应从热量和降水两个方面的成因去分析。
青藏高原东南部温暖湿润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地势较低,且受夏季风明显影响;西北部由于地势高气温低,且
在非季风区,夏季不能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明显影响,故降水少,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答案] C
思维诊断
解答此题常见的思维障碍是:把导致青藏高原东南部与西北部气候差异的原因直接理解为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差异。
排除障碍的办法是:分别分析青藏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气候特征形成的直接原因。
知能达标训练
1.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条件的差异
B.水分条件的差异
C.垂直高度的差异
D.非地带性差异
(答案:A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主要是南北向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热量由南向北递减造成的;水分条件虽也有变化,但湿润程度变化不大。
)
2.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日均温≥10℃,积温为 ( )
A.≥3 200℃
B.<3 200℃
C. 3 200~4 500℃ D.≥4 500℃
(答案:B 该区纬度位置高,为中温带和寒温带,积温低。
)
3.东北山区的自然景观为 ( )
A.落叶阔叶林
B.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C.常绿阔叶林
D.草原
(答案:B 东北山区的自然景观为中温带和寒温带湿润地区混交的典型植被。
)
4.东部季风区中,地貌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的自然地区是 ( )
A.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B.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C.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D.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答案:C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由西部的黄土高原和东部的华北平原这两大地貌单元组成,它们以太行山脉为界。
)
5.东部季风区中,跨地势两级阶梯且地区间水分条件差异显著的自然地区是 ( )
A.东南地区
B.华中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
(答案:C结合学习过的有关中国地形特征等知识,并注意题干中的“地区间水分条件差别显著”,可知是C项。
)
6.我国北方农业以旱作为主,是由于 ( )
A热量不足 B.水分不足 C.地势较高 D.土壤肥沃
(答案:B 我国北方有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水分条件不如南方好。
)
7.年平均气温≥10℃积温大约为≥7 500℃的地区,耕作制度一般是 ( )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一年三熟
(答案:D 该地区大约在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交界处。
)
8.青藏高原以东,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全年都可生长农作物,主要原因是 ( ) A.1月平均气温>0℃ B.1月平均气温≥25℃ C.湿润地区水分有余 D.植被均为常绿阔叶林
(答案:A 农作物是否全年都可生长取决于冬季最冷时期是否高于o℃的气温和必要的水分条件,该地区符合这一条件,反之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由于最冷月均温在o℃以下,农作物不能生长。
)
9.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 )
A.热量条件
B.干湿程度
C.地貌类型
D.植被类型
(答案: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从东向西逐渐减少,干湿状况也由半干旱过渡为干旱,从而导致自然景观和土壤的东西差异,因而干湿程度是东西差异的主因。
)
10.从东往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依次为 ( )
A.森林一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B.森林一森林草原一典型草原一荒漠
C.森林草原一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D.森林草原一典型草原一荒漠一绿洲
(答案:C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边缘半湿润地区的典型植被为森林草原,西部干旱地区为荒漠,而绿洲是荒漠景观中的非地带性现象,其分布不具有东西更替的规律性。
)
11.地貌结构具有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特征的自然地区是 ( )
A.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B.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C.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D.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答案:D 华南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华中地区地貌结构复杂,东北地区地貌结构具有平原广布而三面环山的马蹄型特征。
)
12.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地带的农业方式是 ( )
A.草原畜牧业
B.山地畜牧业
C.高寒畜牧业 D.耕作业
(答案:D 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平,热量较多,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适宜发展耕作业。
)
13.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分别代表的四个自然地区依次是________地区、_________地区、___________地区和_______地区。
(2)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是______,能源最丰富的是______,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是______(均填字母)。
(1)D区的主要工农业基地是______。
(答案:(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华中亚热带湿润;华南热带湿润;(2)A;B;C (3)珠江三角洲)
综合能力训练
读下列图表,按要求回答:
城市代号一月平均气温
/℃
七月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
MM
①一4.0 4.6 500
② - 4.7 26 641
③ 3.3 27.9 1220
④ 12 20 8l
(1)图中A、B所在的区域为______区,C为______区,D为______区。
(2)C、D区的交界线上有______山脉和______山脉。
(3)A、B间以______为界,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4)A与C相邻处的温度带为______,B与C相邻处的干湿地区属______地区。
(5)表中数据分别为我国四大地区四城市的气候资料,其与图的对应关系是A______、
B______、
C______、D______。
(6)C与其他地区比较,夏季气温最突出的特点是______,形成这种气候特征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答案: (1)东部季风青藏高寒西北干早半干早 (2)昆仑阿尔金 (3)秦岭一—淮河 (4)暖湿湿润 (5)A一② B——③ C--① D--④ (6)低温地势高)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