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凤城高级中学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杨浦凤城高级中学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 2018年开始,上海实施新的人口落户政策,给予16类高水平和紧缺型人才直接落户的优惠。
完成下面小题。
1. 上海外来人口比重较高,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经济因素
B. 生态环境因素
C. 政治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2. 2018年人口政策实施对上海的主要影响是
A. 加剧人口老龄化
B.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C. 缓解了住房压力
D.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
参考答案:
1. A
2. B
1. 现代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主要是从较落后的地区流向沿海发达地区,据此选A。
2. 根据材料,2018年人口政策的对象是给予16类高水平和紧缺型人才直接落户的优惠,该政策的实施会使得上海外来人口的素质整体提升,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外来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会缓解人口老龄化,加剧住房压力,促进城市化,但不会造成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选B。
2.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1、关于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大气输送,②是大气降水
B.③是海水蒸发,④是大气下沉
C.⑥是下渗,⑦是地下径流
D.⑤是地表径流,⑧是蒸发
参考答案:
C 3. 读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的示意图(右下图),完成11-13题:
11.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地方时为
A.3时 B.9时
C.15时 D.16时
12.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西半球,则甲地的经度为A.25°E B.65°W
C.135°E D.115°W
13.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西经度,非阴影部分表示东经度,则甲地的经度为 A.25°E B.65°W C.135°E D.115°W 参考答案:
11.C 12.B 13.C
4.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完成下题。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 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B. 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C. 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 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参考答案:
B
增强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就是要以农产品为原料,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所以要发展原料导向型工业。
农民一般没有太高的生产技术,所以这些工业不要求较高的技术,也不需要大量的能源做动力,以劳动力导向型为主。
而且,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B对。
A、C、D错。
5. 风平浪静的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 只上下颠簸
B. 不产生运动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地震发生时以弹性震动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在海上航行船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选A 正确。
【知识拓展】地震发生时以弹性震动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所以地震发生时,在陆地上一般是先感受到纵波,即上下颠簸,后感受到横波,即左右摇晃。
6. 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为()
A.23小时56分4秒
B.24小时
C.365日5时48分46秒
D.365日6时9分10秒参考答案:
B
7. 读下图,完成小题。
33.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A.经度地带性规律 B.纬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34.沿箭头b方向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人类活动 D.海拔高度
参考答案:
B B
33.箭头a方向指示的是自然带南北方向上的变化,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
正确答案选B。
34.箭头b方向指示的是自然带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水分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正确答案选B。
8. 关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规律不正确的是()
A.北半球右偏 B.南半球左偏
C.赤道上不偏转 D.纬度越高偏转越小
参考答案:
D
9. 读“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增长率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大约在()
A. 1963年
B. 1984年
C. 2017年
D. 2020年
7. 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速逐渐减慢,其原因主要是()
A.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 人口死亡率降低
C. 劳动人口的省际迁移增多
D. 工资水平增长缓慢
参考答案:
6. C
7. A
6. 根据图示曲线,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大于0,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应增加。
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大约在2017年,C对。
1963年人口在增长,A错。
1984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达到最大值,劳动人口增长最快,B错。
2030年劳动人口减少,D错。
7. 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速逐渐减慢,其原因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A对。
人口死亡率降低、劳动人口的省际迁移增多、工资水平增长缓慢不影响劳动人口数量增长,B、C、D错。
10. 下图是某地气象台绘制的该地气温日变化监测图。
(注: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读图回答下题。
此地大致
A. 位于120°E,昼长12小时左右
B. 位于90°E,昼长12小时左右
C. 位于90°E,昼长14小时左右
D. 位于120°E,昼长14小时左右
参考答案:
C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时间16:00时,该地气温最高,据此可以计算出该地位于90°E;该地地面从太阳吸收热量的时间为6:00—21:00之间,因此昼长时间约为15小时左右。
11. 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0. 若该地气温垂直变化由甲逐渐演变到丁的原因可能是
A. 白天多雨
B. 夜间多云
C. 冷空气来袭
D. 大气保温作用强
31. 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参考答案:
29. A 30. C 31. B
29. 逆温现象使低层大气不易扩散,使污染加重,根据图像中甲、乙、丙、丁四地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判断逆温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甲图气温是随海拔上升而不断递减,因此可以判断乙、丙、丁三地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对流运动,BCD错误。
故选A。
30. 乙图从近地面开始出现逆温,丙图逆温层进一步上升,丁图逆温开始从近地面开始渐渐地消失,这种逆温成的出现是开始地面温度降得很快,低层气温低于高层大气的气温,因而出现逆温,一段时间后,地面逐渐升温,逆温又开始从近地面向上渐渐地消失,故原因可能是冷空气来袭,导致先降温一段时间后升温。
故选C。
31. 由于冷空气密度大,谷地和盆地底部最容易有冷空气堆积,形成下部冷上部暖的逆温现象,故选B。
12. 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后实际的运动方向,图中所示四种情况,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D
13.
读“气压带与风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34. ABC三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A. A
B. B
C. C
D. 无法判断
35.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图表示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B. B图表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C. 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D.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36. 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没有这种气候类型参考答案:
34. A 35. C 36. A
【34题详解】三图对比,A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A表示夏至,选A。
【35题详解】由图可知,A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选C。
【36题详解】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选A。
14. 欧洲人口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
A.严重的环境污染所致 B.严重的经济衰退
C.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 D.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
参考答案:
C
15.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35---38题。
35.太阳直射点位于②点这一
天()
A.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季
B.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
C.太阳黑子数目最多
D.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36.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这一
天()
A.南极圈出现极昼
B.北极圈出现极昼
C.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D.北京、伦敦、莫斯科、圣保罗昼夜平分
37.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④点这一
天()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38.当太阳直射
点() A.位于④处时,日期是6月22日前后
B.位于①处或⑤处时,都是北半球的秋分日
C.从①处移到⑤处,需要1个恒星年
D.从②处移动到④处,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
参考答案:
B D A D
16. 右图是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形成受力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b是使风向偏转的地面摩擦力
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17.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指标。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确定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是
A. 自然资源
B. 消费水平
C. 对外开放程度
D. 科技水平
11. 如果用a表示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那么a、b、c的大小关系是
A. a<b<c
B. c<b<a
C. b<a<c
D. a<c<b
参考答案:
10. A 11. C
10.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自然资源。
故资源是决定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故选A。
11.人口容量是在一定的资源和经济条件下,一地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我国的人口容量约为16亿);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等的前提下,一地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约为8—9亿)。
根据题意可知,目前中国人口数超过了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但未达到中国的环境承载力。
选择C项。
【点睛】本题考查的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学生区分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差别,属于简单题.18. 读“某地年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29. 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气温年较差小
B. 最冷月气温大于18℃
C. 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D. 夏季降水丰富
30. 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热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参考答案:
29. C 30. C
29. 据图中气候资料可知,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气温大于18℃,且降水季节变化大大,夏季降水丰富,ABD 均正确,C 错误。
故选C 。
30. 据上题分析可知应为热带气候,且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季,可判断应为热带季风气候。
故选C 。
19. 一条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而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则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则此河的位置和流向与下列图示相吻合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参考答案:
C
根据地转偏向力,沿着河流流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若河流自西向东流,上游南岸冲刷厉害,而北岸有沙洲形成,说明上游位于北半球;下游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说明下游位于南半球,①对。
②图河流全程南岸侵蚀、北岸堆积,②错误。
若河流自东向西流,上游南岸冲刷厉害,而北岸有沙洲形成,说明上游位于南半球;下游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说明下游位于北半球,③对。
④图河流全程北岸侵蚀、南岸堆积,④错误。
选C 。
20. 读“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 耗水量表”。
完成下列各题。
29.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 )
A.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 我国每万元GDP 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 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30. 我国每万元
GDP
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 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 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 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 水污染严重
参考答案:
29. B 30. B
29.直接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并结合各国人数进行计算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法国,但水资源总量远远高于法国。
我国每万元GDP 耗水量大约是美国的 9.62倍,接近10倍。
世界人均水资源
拥有量是我国平均水平的2.47倍,即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并不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而是因为人口总数少造成的。
据此分析选B 。
30.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设备更新慢,再加上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使得我国每万元GDP 耗水量高于其他国家。
故选B 。
21. 下图是“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据图回答22~24题。
22.图中D 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信风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3.图中F处盛行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4.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向南移动,冬季向北移动
B.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C.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D.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参考答案:
22-24 BDC
22. 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 形谷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是典型的风力堆积地貌
参考答案:
B
23. 图为“某处等压线水平分布图”,气压值a<b<c,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读图回答,下列说法正确的()
A. 位于北半球
B. 地转偏向力方向由c指向a,且垂直等压线
C. 图中摩擦力大小忽略不计
D. 这类风经常出现在近地面
参考答案:
C
根据气压值a<b<c,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c指向a,根据图中风向箭头判断,受到了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所以图示区在南半球,A错。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方向是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c指向a,B错。
图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说明忽略了摩擦力,C对。
这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的情况,常出现在高空,D错。
24. 关于环境问题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有
A.乡村只有生态破坏,而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
B.乡村环境问题主要由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和农业生产不合理而形成
C.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D.环境问题都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
参考答案:
B
25. 川藏铁路起于成都,经蒲江、雅安、康定、理塘、左贡、波密、林芝到拉萨,全长1629公里,是川渝地区连接川西北旅游圈和西藏地区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东西向重要通道。
下图为川藏规划铁路线分布图。
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在建设青藏铁路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是()
①高原冻土②生态脆弱③地形复杂④高寒缺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影响川藏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经济
D、宗教
(3)在四条进藏铁路线中,起点和终点海拔高差最大的是()
A、新藏铁路
B、青藏铁路
C、川藏铁路
D、滇藏铁路
参考答案:
(1)D (2)C (3)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认真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可以找出影响铁路建设的主导因素,联系我国地势地形特点,可以确定起点和终点的海拔高差的差异。
(1)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高原冻土分布广,生态环境脆弱,这是建设青藏铁路需要解决的问题;青藏高原远看成山,近看成川,地形并不复杂;所以,建设青藏铁路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是高原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选择D。
(2)川藏铁路沿线地区交通闭塞,少数民族众多,经济落后。
建设铁路所需要的资金和铁路的经济效益是影响川藏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3)青藏铁路起始点地处我国地势第一阶梯,新藏、川藏、滇藏铁路都跨我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且川藏铁路的起点成都地处成都平原,地势较低,所以川藏铁路海拔高差最大。
26. 读右图,回答31~32题。
31.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32.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B.喜马拉雅山C.华
山D.泰山
参考答案:
31.C 32.B 二、判断题(共10分)
27. (判断题)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最主要是因为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大多数生物适应地理环境能力强的缘故。
()
参考答案:
错误
【详解】地球上存在生命最主要的是因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地球具有适宜温度、大气和液态水,并不是生物种类多,所以说法错误。
28. (判断题)长江水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上内循环。
参考答案:
错误
长江注入东海,属于外流河,长江水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29. (判断题)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参考答案:
正确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是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说法正确。
30. 自然条件是引发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
参考答案:
B
三、综合题(共38分)
31. 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流水或风力)
的(侵蚀或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和 ;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 处。
(4)图中A 、B 两地中,有一处为自流井,是 处;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是 处。
(5)任意采伐A 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水旱灾害加剧,甚至可能造成 、 等地质灾害。
参考答案:
32. 读“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9分) 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
(2)1949年—1957年,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的原因
是 。
(3)1975年以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特点
是 。
(
4)
1965
年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其最主要原因
是。
(5)我国目前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 。
参考答案:
(1)(注意:①标点准确;②是折线图,不是曲线图) (4分)
(2)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等。
(任答两点)(2分)
(3)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1分)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1分) (5)现代型(1分)
33. 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⑴学生甲在老家海南省三亚市进行了考察活动。
你认为 图最有可能是甲同学绘制的。
(1分)
⑵学生乙自豪地说:“我考察了海拔最高的地区。
”你认为乙同学绘制的是 图,该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是 。
(3分)
⑶学生丙说:“我冒着高达40℃的高温在同一个地区绘制了两幅图。
”你认为哪两幅图是丙同学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请把你的判断结果按要求填写在下表中。
(6分)
(1)B (1分) (2) C (1分) 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削弱太阳辐射少,夜晚保温作用弱(2分) (3)(6分,每空1分,如有写错别字则不给分)
34. 读甲、乙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甲、乙两地的气候,在气温上的相同点
是 ;在降水上的不同点是。
(4分) (2)简述乙地这种气候类型的成因。
(2分)
(3)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的分布位置有什么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夏季高温冬季温暖 甲地夏季多雨,冬季少雨;乙地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2)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3) 纬度位置相近(约位于30-40°);甲的的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东部,乙地的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