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元杂剧和散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两大类别,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体现在其演出形式、内容、影响、时期划分等方面,因此本文分别介绍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一、元杂剧
元杂剧最初起源于北宋以后,始称元曲、演曲或元剧,到了明代晚期,有小品剧和大戏剧之分,此外还有歌仔剧、越剧、秦腔等类型。
杂剧有三个明显的分期:即南宋初期、元代初期和晚期。
1、南宋初期(1127~1279)
当时,杂剧被贯穿着南宋传统文化。
杂剧演出着以破除僵化观念、倡导武术道义、唤起社会正义情操为主题的流水剧、散曲。
由于表演时间比较短,每个剧目的文本比较简短,因此成为市民小演出的首选。
2、元代初期(1271-1368)
元代初期的杂剧注重小品剧的表演,剧本写得简单而有力,演出也非常生动,鼓动观众的热情,增加了杂剧的受欢迎度。
除小品剧外,大戏剧也开始流行,以“赵氏孤儿”为催化剂,表演者也加入了完善的舞台表演,使杂剧变得更为宏大。
3、元代晚期(1368-1644)
元代晚期,越剧、秦腔和歌仔剧开始发展,杂剧从单纯的散曲发展到包括越剧、秦腔和歌仔剧在内的多种形式。
尤其是越剧,它独具特色,作品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和政治性,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
二、散曲
散曲是指由独唱、伴唱、歌狂、唱腔等构成的歌谣性剧目,是由南曲、北曲、越剧发展而来,与杂剧不同的是它没有舞台表演,更多的是歌唱表演。
一般而言,散曲也可以分为聊斋散曲、民歌散曲和专业曲等几类。
1、聊斋散曲(1368-1644)
聊斋散曲是由宋、元时期的吟唱文学者张籍、苏轼等人进行理论研究,创作而成,以小品剧中文学元素为基础,包括调侃、讽刺、爱情等故事性曲调,使散曲保持着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引起了流行文化的关注。
2、民歌散曲(1368-1644)
民歌散曲包括以民歌唱词为基础的曲调,以及以民谣歌曲和歌舞表演组成的联唱、伴唱等节目,主要以儿童歌谣、民间故事和古典诗词为主题,表现出民族文化的活力和独特性。
3、专业曲(1368-1644)
专业曲是一种特殊的歌谣,以熟练歌舞、曲调多样、歌唱优异等特点著称,受到了朝廷的喜爱,成为朝廷宴会和民间宴会的必备曲调。
无论是唱出的民间史诗,还是唱出的那些人情故事,都能够让听众们畅游其中,品尝到艺术的美妙。
综上所述,元杂剧和散曲都是中国古典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涵盖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既有令人激动的表演,也有令人折服
的诗词韵律,在古典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