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桃花源记》教案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来到一个风光明媚、氛围宁静的去处时,往往会听到人们发出这样和赞叹:“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世外桃源“是个成语,它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里,这篇课文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写的,他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与世隔绝,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理想社会。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

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的呢?让
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吧。

二、简介作者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

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生字词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要(yāo) 诣(yì)太守刘子骥(jì)邑(yì)
四、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五、分析课文
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

忽:说明是偶然的。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鲜美”:鲜艳,美丽。

(今义:新鲜、可口)。

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穷:穷尽,走到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