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
《温暖心窝的话语》(16分)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
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
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
我就经历了好几次。
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
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
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
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
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
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
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
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
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
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4分)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语句。
(4分)
4.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4分)
《舌尖上的乡村》(14分)
①乡村的冬夜是一首粗犷(guǎng)、豪放的宋词,呼啸的北风漫卷飞舞的雪花,凄厉的寒气浸淫着村庄的角角落落,天地间昏黄黯(àn)淡,低矮的房舍抖抖瑟瑟地站立在冰天雪地间,做着春天的美梦。
②筑一座泥炉,烧三五段木炭,温一壶陈年老酒,捧一两卷古书,那是乡村冬夜的极致。
然若非文
人墨客,这种宁静致远的雅趣是断然享受不到的。
不过,独自享受的乐趣还是有的。
仍是那座泥炉,还是那三五段木炭,随手找一两块地瓜,或一小捧黄豆,再或一小把玉米粒,那香喷喷诱人的味道立马就氤氲(yīn yūn)于整座房间。
狂风也好,大雪也好,寒气逼人也好,都抵不过这种撩人的香味。
在乡村,冬
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你要是从未享受过,那真是一段缺憾的人生经历。
③一袭柔媚的春风飘过,自是冬去春来。
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大地一派生机盎(àng)然。
溪头的荠(jì)菜花,用清水洗净,热水一过,生拌凉调,或做成精巧别致花样繁多的水饺,味道清新爽口,真是人间的一道美味佳肴(yáo)。
在北方,一场春雨,各种野菜星星点点地从苏醒的泥土中钻出来,灰灰菜,纯菜,苦苦菜,鱼腥草……这些菜啊,对于吃腻了鱼肉的都市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品。
萌动不久
的柳芽,刚刚吐须的毛毛虫,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大众餐桌。
其实啊,乡村的春天,春天的乡村,就是一道清新可口的菜蔬。
④暑气一到,三五场大雨骤(zhòu)降,乡村的池塘就会满满荡荡,这正是鱼肥蟹黄的时节。
随便
走出家门,去池塘边,水渠(qú)旁,甚或田地里,都可以捕捉到各种类型的鱼儿。
草鱼啊,青鱼啊,鲫鱼啊,鲶鱼啊,鲤鱼啊,泥鳅(qiū)啊,大蟹啊……应有尽有,大点儿的带回家,小一些的尽可放生。
这时候的鱼味道鲜美,最好的吃法并不需要太多的工序,洗净,放入水中,加些常用的佐料即可,吃的就是那个鲜啊!在北国的乡村,夏天的美味远不止这些,各种瓜类更是让你魂不守舍。
甜瓜,菜瓜,西瓜,黄瓜,白瓜……还有更多不知名的瓜。
比如说西瓜吧,急切地打开,红瓤(ráng)晃眼,清凉四溢,香甜浓烈。
乡村的夏季,是蛙鸣蝉噪的时节,也是一道永远也品咂(zā)不完的美肴。
⑤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最具风味的瓜果儿纷纷走进农家小园。
金黄金黄的玉米成熟了,成块成块的
地瓜从泥土里翻出,麻麻点点的花生一串儿一串儿的排放在田间,红艳艳的沉甸甸的高梁穗(suì)儿
在风中摇曳(yè),饱满丰硕的豆荚儿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不定的光彩,瓜果飘香:这真是一个令人心醉的时节。
在僻远的田地间做一个土炉,从不知谁家的庄稼地间摘一把豆,偷两块地瓜,抱回三两穗玉米,收拢一些干柴,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边看小人书边有滋有味吃这些刚刚出炉的香脆爽口的收获,四十岁以上的有些乡村经历的中年人大都有过类似的回忆。
乡村的秋天,其实啊,就是一种遥远的梦幻,那些酸酸甜甜的回忆中总要与美味相牵相连。
⑥春种夏耘(yún)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北方的乡村都是美。
而最美还是美在味觉,美在舌尖。
那儿有诉不完的乡韵乡情,有品不尽的菜蔬果瓜……
5.阅读选文,根据选文内容,填充表格(3分)
6. 从描写对象看,选文第①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7.第⑤段“那些酸酸甜甜的回忆”指什么?(3分)
8. 舌尖上的乡村令人难以忘怀。
你的家乡一定也有美味小吃。
请说出一种,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4分)
《灯》(16分)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
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
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已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
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
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
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
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
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
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
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
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
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笫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
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
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
蛤蟆鱼,好逮,不费劲。
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⑪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已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
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⑫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
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⑬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邢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⑭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有删节)
9.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3分)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伟感到很踏实
10.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1.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4分)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1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
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5分)
《早起》(13分)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
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
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鴨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
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
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
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
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
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
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
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
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
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
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一个躲猫猫的伙伴。
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
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鮮。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
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
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
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
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
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滿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
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3.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请选用原文词语填空。
(2 分)
放鹅口口口割牛草口口口
14.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现力。
(2 分)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15.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分)
16.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么作用?( 3 分)
17.本文为什么以早起作为题目,请简要说明。
(3分)
《长腿的玫瑰》
①三十五岁,他玩够了,终于要成家了,第二天便要迎娶新娘。
亲人朋友们正在帮着他准备婚礼,满屋的欢声笑语。
忙中出乱,朋友告诉他,用来装点洞房的玫瑰,明明已经送来了,现在却遍寻不见,真是急人,想必是哪个亲朋家调皮的孩子,悄悄拿了去,只好差人再去买。
②突然,姐姐慌里慌张地跑过来:爸不见了!他拨开人,急匆勿各屋子里找一圈,不见,登圆
了眼,冲着姐姐大声吼叫:说了别叫他来,别叫他来,你非让他来,来了,你可好好看着啊!要是爸有个三
长两短,我跟你没完!
③父亲是老来得子,四十来岁才有了他,如今七十多岁的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
今天,非要闹着到新房。
他怕人多: 父亲去了添乱,可姐姐央求,说儿子娶媳妇了,父亲想凑凑热闹,亲身感受一下,应该满足他的愿望,父亲去了,她负责好好看着。
哪知父亲还是跑丢了。
④大家只好分头去找,这么大一个城市,要想找一个人,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正当大家急得焦头烂额时,他的手机响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告诉他,有个穿紫红色衬衣的老头正在她们医院。
他的心咯噔一下,坏了,难道出了事儿?我爸,他,他怎么了?他有些语无伦次,女人说:你别急,他没什么事儿,你
过来接他吧!
⑤等他们赶到医院,父亲正坐在一张病床上,手里抱着一大束玫瑰,那正是下午送来,装点洞房
的那束玫瑰花,旁边的小护士在他的面前,轻声轻语地和他说着话,见他们来,小护士松了一口气你们可来了,这个大爷坐了好半天了,也不肯走,后来我们感觉他脑子有些问题,在他口袋里找出了这个电话,就打了过去。
他拉父亲走,父亲摆摆手,满脸笑着,指指怀里那一束玫瑰,说:别急,等会儿,等你妈回
来,送给你妈,再走!他这才意识到,这个房间,是两年前妈妈病重时住过的,父亲坐的,正是妈妈曾经躺的那张病床。
⑥他想起,那时,女友过生日啦,情人节啦,他都会买玫瑰送女友,母亲知道了,满眼的美慕,说现在的年轻人真好啊,这么好看的花儿,放屋子里,香多少天啊!他总是逗笑:让我爸也给你买。
回头就
对爸说:爸,给我妈买捧花送送呗!爸爸总是讪笑着,从鼻子里哼一声:还送花儿?送个狗尾巴草吧!傻老太太
哪配得上花儿!母亲也笑:妈这辈子,是没人给送花儿咯!
⑦看爸满含微笑,紧握着玫瑰,固执地坐在病床上,他的泪湿了眠眶,走到爸的身边,说爸,我知道妈在哪儿,我们给她送去!父亲欣然跟他走了。
他径直将车开到母亲的墓地。
车上,姐和朋友拦他:
还是不去了吧,大喜的日子!不,一定要去,这束花早就应该送给妈!
⑧母亲的墓前,父亲把花儿小心翼翼地放在墓碑下,从口袋里掏出手绢,仔细地擦母亲的相片,父亲满脸的微笑,边擦,嘴里边絮叨着:傻老婆子呀,我给你送花儿来了,你可得好好看,啊!放心吧,
没花钱,钱攒着,给咱儿子娶媳妇!
⑨那一刻,他的泪流了满脸,一转身,正遇上父亲微笑的脸,却看见,父亲眼里闪着晶莹的光,墓碑上的妈妈,满脸微笑,似在看着父亲,也似在看着花,
⑩那一刻,他知道,父亲一生没有送过花儿给母亲,那情义却比玫瑰花香更绵长。
⑪那刻,他懂得,这束长了腿的玫瑰,告诉了他,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
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
2.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分析第⑧段加点词语的作用。
(3分)
4.文章结尾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
请谈谈什么的含义。
(2分)
5.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头以装点洞房的玫瑰,参加婚礼的父亲不见了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B.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写父亲由固执到欣然。
表现了父亲对母亲的一往情深。
C.放心吧,没花钱,钱攒着,给咱儿子娶媳妇!这句话交代了父亲以前没有给母亲送玫瑰花的原因,也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情深。
D.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
6.分析标题长腿的玫瑰的妙处。
(4分)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
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
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
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
这是父亲的老本行。
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
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
(4分)
4.文章第段写到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答案]
《温暖心窝的话语》
1.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2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
肯定勉励的话(2分)。
2.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1分);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
师肯定认同二喜悦、高兴的心情(1分);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1分);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1分)。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1分),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1分)。
(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
的话语(1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1分)。
)
4.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1分),也解开前文的
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1分);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
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舌尖上的乡村》
5. 示例:清新爽口的荠菜花里;(1分)味道鲜美的鱼里;(1分)金黄金黄的玉米里。
(1分)(符合文章意思即可。
)
6. 环境(景物)描写。
(1分)描写了乡村冬夜的寒冷和昏暗,更能反衬下文冬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给人的温暖感觉。
(3分)
7. 秋天各种瓜果的味儿,(1分)
童年时在田间地头烤食豆子、地瓜和玉米的乐趣。
(2分)
8 .示例:我的家乡淮南的牛肉汤很有名。
特点:汤色纯正,汤上飘着红辣油,还有金黄的豆饼、碧绿的香菜,香气扑鼻,喝一口辣乎乎、香喷喷,唇齿留香,有淮南第一汤的美称。
(小吃名1分,特点3分)
《灯》
9.父亲带小伟去钓鱼.父亲以蛤蟆鱼为例讲道理.小伟向父亲解释自己的本意
10.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父亲为什么晚上去钓鱼?引发读者兴趣。
引出下文,为父亲抓蛤蟆鱼做铺垫。
11.运用了拟人手法,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及昏暗的环境
12.(1)灯塔发出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身上的光是
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
(2)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
(3)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吋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
(4)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无私奉献的人,不能做自私张扬的人。
(能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言之成理即可)
《早起》
13.摘茶叶捡菌子
14.这些都是写颜色的词语。
作者抓住了各种菌子的颜色特点,简洁、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菌子特征,给读者以形象可感的体验,也充分表现出作者早起满满收获的喜悦之情。
词的表现力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15.通过比喻修辞,把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比作一树一树的花,人们的精神面貌像花一样美丽、鲜艳、动人,更暗示他们像花一样会在蓬勃中孕育各自的成功和收获。
形象、生动,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16.第②段写早起的人,一是有交待(社会)环境的作用,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二是为引出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起(或作铺垫、映衬)。
第⑧段写早起的人,从内容上是拓展文章内容,从主旨上起深化主题的作用早起的无数的人,汇成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默默付出创造出了生活的美好。
17.早起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又是全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所在。
用早起做标题,照应了全文叙事的内容,也自然地生发了对生活感受,通俗却引人注意,言简意赅,却发人深思。
《长腿的玫瑰》
1.老年痴呆的父亲拿走儿子婚礼上的玫瑰,送给早已去世的母亲,达成多年的心愿。
主要内容表述清楚1分,语言简洁1分,共2分
2.运用插叙(1分)交代了父亲拿走玫瑰花的原因或揭示上文悬念,使情节完整合
理1分烘托一家人温馨有爱的氛围。
1分
3.运用神态描写(1分),郑重的态度体现了父亲对母亲的深情(1分),也体现了父亲对未能在母亲生前送她玫瑰花的遗憾和歉疚(1分)。
4.家人的互相关爱1分。
互相理解和宽容1分。
5. D.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 2分
6.①运用拟人修辞,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是贯穿全文的线家。
③交代
文章主要内容,老年痴呆的父亲拿走了儿子婚礼上的玫瑰花送给去世的母亲。
④暗示文章
主题,表现了父亲对母亲和儿子的爱。
答对点1分,三点4分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1.父亲坚持小区摆摊修车②感动(感激、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