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易的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是中国文明的世界观,是中国文明系统的基础,其重要的特点是自然、客观、辩证,和宗
教的古代西方文明的世界观,有本质的区别。
易是中国最古老、最核心的思想,易经被成为万经之首,易可以称为中国文明之根,中国文
明自然、世俗、人本、道德、和平、谦虚等思想都可以从易找到理论依据。
易的思想广泛传播、无所不在,贯彻于中国文明的思想、行动中,体现在文字、著作中,出现在国家治理或
日常生活中。
易是中国文明系统的基础。
但是,易的思想并不明确,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虽然和易相关的中国古籍数以千计,尤其
是算命相关的书籍,数量尤其多,易的辩证思想也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但是没有关于易的具
体的总结:河图、洛书、阴阳图反映了易的思想,但没有文字说明;周易是孔子收集相关资
料形成的,侧重于八卦的具体描述及相关的历史记录;兵法、医学相关著作大都贯彻辩证的
思想,但无易总体表述;各种以易命名的书籍更是侧重于于预测、算命。
人类文明的早期,知识贫乏、知识传播的手段有限,普通民众没有能力接受系统教育,知识
限于少数人掌握。
另外,知识就是力量,尤其是作为中国古代知识集大成者,易综合了天文、气候、历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知识,是统治阶级力量的象征和来源,为统治阶级重视和垄断,统治阶级实行愚民政策,易的传播范围极为有限。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周朝统治削弱,王子朝奔楚,皇家典籍散落民间。
老子骑牛西去,著
道德经流传于世;另外,生产力发展,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能力接受教育,孔子开门
授徒,知识向大众普及,孔子著易经传播大众。
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从诸子百
家的著作大都可以看到易明显的影响。
易的思想广为传播并被普遍接受,成为中国文明的核
心思想。
老子是周朝守藏吏(图书馆馆长),是当时重要的学界泰斗,负责保管皇家书籍,有机会接触、学习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对中国古代思想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
可以从其中明显看到较为系统的易的思想。
从内容上看,道德经是中国古籍当中比较全面的
反映易的著作,是易的说明书。
一、易的概念
日月运转、昼夜相继、冬夏交替、生生不息,这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现象,这些现象
有共同的规律:都是周而复始、物极必返的周期性变化,也是可以归纳和预测的。
易,是中国文明对世界的概括和抽象。
中国文明以对自然的观察、思考为基础,以二分法为
手段,建立了简单、自然、客观、辩证的世界观,成为中国文明的理论依据。
百度百科解释说“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引申为“变化”的意思。
汉字“易”,上为日,是太
阳的符号,下为勿,是万物的简化,易也可以理解为“阳光照耀万物”,是阳光照耀之下,生
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的抽象表达。
《周易.系词传》说“生生之谓易”,中华先哲使用“易”抽象表
达“变化”、“生生不息”、缤纷多彩的世界,是最为形象的。
虽然,中国古代并无对易思想的具体总结,但从河图、洛书、诸子百家的相关著作中,可以
总结易的思想。
易的概念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变易:一切都是变化的,如日、月无时不在变化,这是中国文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2.周易:一切变化都是周期性的,如日、月的变化是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的,这是中国文明
对世界变化规律的总体认识;
3.不易(道):世界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变的,这是中国文明的理论根
据和强大生命力的来源。
4.简易:一切变化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阴、阳;这是中国文明对世界的抽象和简化,大
千世界不过是阴阳。
5.相克相生(辩证):一切变化都是由相克相生的两个方面(阴、阳)驱动的周期性变化。
如:昼夜往复、月圆月亏、寒暑相继、万物生灭、生生不息,都包含有相对的两个方面,是
在两个相对方面之间的周期性变化,从而表现出万千形态;辩证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思维方式,是中国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
6.八卦:一切周期性的变化是可以划分和预测的,可以进行以二分法为基础的进一步多次划分。
如:对太阳运转寒来暑往就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寒暑两极、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对天
象可以划分为四象二十八宿;方位可以划分为四面八方,等等。
是中国文明认识世界的手段
和方法。
就像现代计算机技术使用电流的开、关模拟现实世界一样,易将复杂的世界简化为阴阳两个
符号,并用阴阳的排列组合表达世界。
易是对现实世界简单的哲学、科学抽象。
大道至简,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生死,男女,有无,黑白,冷热,高低,长短,福祸,美丑,贫富,…所有的事物都包含简单的、相克相生的两个方面,简称即“阴阳”,并因为这
两个方面的相克相生、相互依存、彼此消长而呈现出万千形态。
现代人使用计算机模拟现实,中国古代先哲力图使用阴阳两个符号说明世界。
易用阴阳说明
世界和使用计算机模拟现实世界,从理论上并无不同。
易是人类理解世界、掌握世界的最简单的思想和方法,是以二分法为基础的对世界的抽象、
概括、归纳、划分,具有自然、客观、辩证等特点,是中国文明对世界本质、世界变化规律
的总结,是中国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文明的理论依据。
易奠定了自然、客观、辩证的中国文明世界观,和古代西方宗教的世界观有本质的不同。
二、道德经对易的说明
道德经对易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说明:
1 自然(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界在变化,昼夜往复、月圆月亏、寒暑相继、万物生灭等等,中国先哲从中总结出“易”
的世界观,认为变化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变化是客观的、相克相生、周而复始的。
易的思想是在对自然的观察中产生的,自然是易的来源。
道德经总结了易认识世界的方式,
提出“道法自然”的观念。
道法自然是易的重要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逻辑基础,一切的知识和文化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
和思考,人人都可观察和思考,因而可以得出同样的认识,这也是中华先哲思想效力的来源,也是中国文化伟大生命力的来源。
道德经贯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从天、地、飘风、骤雨、江海、水、草木等自然现象中总
结出“道”,从而提出治国修身的行为标准。
道法自然也是现代科学、哲学的逻辑基础,一切科学、哲学都可以表达为“道法自然”。
自然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除中国文明之外,世界其它主要文明是宗教文明,和中国文明
有本质的不同。
虽然,很多人认为科学思想起源于西方,其实,科学是对宗教的否定,科学是在和宗教的斗
争中产生的。
古代西方宗教文明认为上帝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而上帝只和少数先知神秘交流,留下的只有荒谬的、挑战理性的圣经。
罗马宗教法庭曾经宣判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有罪,
烧死传播哥白尼日心说的布鲁诺。
大概宗教荒谬至极,神迹总是挑战人类理性,带来了西方无穷的争论,甚至引起长期的宗教战争,锻炼了西方人思辨的能力,因而在道法自然的东方观念传入欧洲之后,西方人的思辨才能得到了正确的应用,发展出现代科学、哲学。
2 不易(道)
道是道德经的重要概念,从现代观念理解,道就是世界运动遵循的普遍规律。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可以看出这是老子对道的定义,指出了道就是物质运动遵循的客观性、永恒性、周期性的运动规律。
“有物混成”,老子自己认为道是“物”。
“周行而不殆”,所有的事物都是永不停息的周期性运动变化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
物质运动的规律从具体物质中抽象而来,不依赖具体的物质而存在,因此道是先天地生的,天地可以毁灭,但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却是永恒的、不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德经第十四章对“道”的特性进行的思考:“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这句话是对现代哲学中“自然规律”这一概念的形象表达,自然规律,抽象于具体事物,又高于具体事物。
因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看不见、听不到、拿不住,没有上下,反衡量不能描述,还是把它归于物质。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物质运动规律”这一概念的抽象性还是很准确的。
从道德经可以看出“道”就是物质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易概念中的“不易”。
不易,是中国文明说服力的理论来源,因为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3 变易,周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周行而不殆”的意思是:周期性运动永不停止。
这句话是对周期性运动及运动普遍性、永恒性的最为精炼的表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周期性、普遍性、永恒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指物质运动的普遍性,天地万物一致遵循;“逝”指流逝,指物质是运动的,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远”指物质运动的方向,向远方运动,向远离现在的地方运动;“反”指物质运动的周期性,物质向远离现在位置的方向运动,并返回原来的位置,物极必返。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这句话说的是物质运动规律是向相反方向运动的,说明物质运动的周期性。
道德经总结了物质运动的周期性、普遍性和永恒性,也就是易的变易、周易属性。
4 相克相生(辩证)
易最重要的表达是“相克相生”,阴阳的相克相生是世界物质运动、发展、生生不息的原因,是易对世界变化原因的解释,也是中国文明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最重要理解。
自然界在变化,昼夜往复、月圆月亏、寒暑相继、万物生灭等等,中国先哲从中总结出“易”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相克相生、周而复始的。
世界二元划分为阴阳,任何一个事物,大到宇宙小到微尘,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相互斗争,更根本的在于相互成就、生生不息。
现代哲学使用辩证、对立统一、矛盾来表述相克相生关系。
但是,相克相生更能表达这一关系。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的关系,更根本的在于“和”,在于相生。
首先,阴阳是同等的、共存的,同出而异名。
不是斗争、不是对立,不是矛盾。
从自然的角
度来看,阴阳是同等的,是共存的。
比如寒暑,冬天是夏天出现的理由,夏天不是对冬天的
否定,正因为有夏天才有冬天,夏天已经能够隐含了冬天的种子。
虽然夏热冬冷,人的感受
不同,但是对人都是有意义的,夏天不比冬天意义更大。
又如生死,对大自然而言,生死同
样重要,没有矛盾,死亡是生的必然结果,是对生的肯定,没有死亡,生命就没有意义。
其次,相克相生更根本的意义在于相生,在于彼此成就,在于生生不息。
第三,相克相生更在于变化,相克的意义不在于斗争,而在于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而导致事
物的变化。
第四,阴阳相互包含,并不分明。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如父母对于儿女的溺爱,反而对儿女成长不利一样。
相克相生也是很使人糊涂的问题。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从别人那里学习到易的知识,也把它教给别人,反复思考,也并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物极必返、福祸相依”是相克相生最通俗不过的表达了。
相克相生是易的核心思想,中国文化重要的思想来源,道德经贯彻了辩证思维。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有无进行了辩证思考,更加强调无的意义,提出无为、无我、无心、弗居、不言等理念。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对易的辩证思维的扩展,从昼夜、寒暑、生灭等自然现象,扩大到善恶、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等社会现象,从而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和个人修养理念。
道德经提出的民本、和平、无私、同情弱者等思想是易所揭示的阴阳相克相生的观念深化和扩大。
(1)民本
道德经对圣人和民的关系进行辩证思考,提出民本思想。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提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认为被统治者是统治者的基础、根本,指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提
出统治者要以老百姓的需要为目标,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
道德经主要的目标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依据,民本是道德经最重要的观点。
(2)和平
道德经对战争与和平进行辩证思考,提出和平思想。
道德经第三十章提出“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三
十一章提出“夫兵者,不祥之器”。
和平与战争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战争应当以和平为目的。
(3)无私
道德经对自我和大我、无私和自私、自身和天下进行辩证思考,提出大我无我、大私无私、
身为天下的思想。
道德经第七章提出“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从“无我”的角度,提出圣人应当象珍贵自己一样珍贵天下、爱自己一样爱天下,达到
大私无私、身为天下的境界。
道德经是从“大我无我”的高度和境界看待世界的,除了人类整体福祉,没有私利,大我无我、大私无私。
这才是人类最高的高度、最广的角度。
(4)不言之教
道德经对教育进行辩证思考,提出不言之教的思想。
道德经第二章就提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的主张。
道德经以天地为教堂,以自然为依据,以人人都可以得到的自然规律为标准,就不需要过多
的言语了。
6 八卦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是对易、八卦思想的最为简单、精辟、形象的文字表达。
这句话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传上第十一章)相比较就可以
知道这句话是对中国古代“易”思想的文字表达。
“一”为太极;二为阴阳“两易”,即“-”和“- -”;三为“八卦”,即阴驳、阳驳三个排列形成的八个卦符;八卦就可以代表天地万物。
万物都由
阴阳组成,并在阴阳的斗争中形成相克相生的一体。
三、结论
道德经最为全面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易的思想,继承了易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总结和易的辩证
思维方式,总结出易“道法自然”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从变易、周易、不易、相克相生等
各个方面对易进行的文字表达,是易的总结和深化,是易的说明书。
道德经对易相克相生的辩证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化和发展,从而为“以德配天”的中国古代社会
治理理念提出科学理论依据,系统的提出了民本、和平、无私、谦虚等道德思想,使易成为
中国道德文明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