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的起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PM的起源与发展
TPM(全称为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中文意为全员生产维修)是一种提高设备和生产维修效率的管理方法。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日本企业在二战后的重建过程中设备陈旧、生产效益低下,导致经营困难,因此他们开始研究如何提高设备可靠性和生产效率,以改善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设备维修工作,TPM得以诞生。
TPM最早在日本自动化设备制造业中得到应用,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渐扩展到了其他制造行业,如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
TPM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时日本企业对质量管理的注重,特别是质量控制圈(QC Circle)的兴起。
QC Circle是由小组成员组成的,他们负责产品和工艺的改进,并参与到TPM活动中。
这一极具创新性的团队合作方法为TPM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1年,日本本田河野吉延引入“全面”生产维修(Total Maintenance)的概念,旨在打破部门间壁垒,改进设备管理。
1984年至1989年间,日本综合研究所(JIPM)实施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确立了TPM的框架和方法,进一步促进了TPM的发展。
在TPM的基础之上,另一个关键思想是“自我维护”。
这是由SMED (单分割改造)和JIT(准时制)等生产改进方法发展而来。
自我维护的概念是指每个员工都有责任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在需要时进行预防性维护。
通过培训员工成为设备的“专家”,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经验,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效率。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采用TPM管理方法来提
高生产效率。
TPM的目标是实现所有员工的参与和责任感,倡导从“治理”设备到“被治理”设备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直接提高了设备效率和可靠性,还加强了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士气。
TPM基于以下几个原则:维护一体化、全面维护、全员参与、自我维护、零故障、SME(小规模试点)、持续改进、标准化、培训教育。
维护
一体化意味着设备维护工作要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并与生产部门相互配合,以便设备能够以最大的效率运转。
全面维护则包括计划性维护、预防性维
护和事后维护,并通过故障预防和预防性维护来减少故障和停机时间。
全
员参与意味着每个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设备,并参与到设备改善和故
障解决中。
TPM的核心是通过改进设备维修和改善生产过程来减少故障和停机时间。
这包括通过设备保养和保养标准化来提高设备可靠性、通过设备模式
识别和异常监测来预测设备故障、通过持续改进和培训来提高员工技能和
专业知识。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TPM能够实现设备“零故障”和“零缺陷”,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TPM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设备可靠性
和生产维修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
本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所取得的经验和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TPM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制造企业广泛采用的管理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