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城道中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新城道中赏析
古文新城道中赏析
新城道中①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②。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④,煮芹烧笋饷春耕⑤。

【注释】
① 新城:为杭州属县,今属富阳。

② 积雨:久雨。

③ 铜钲:古代打击乐器,形如盘子。

④ 西崦:西山。

⑤ 饷:送东西给人吃。

【语译】
和暖的东风知道我将要到山乡去旅行,特地把乌云吹散,停歇了那檐间响了多日的雨声。

清晨我行进在去新城的路上,远近的山岫,飘浮着白云,似乎戴上了一顶顶白色的絮帽,衔在树梢上的初升的太阳,犹如挂着面铜钲。

乡村人家短短的竹篱笆里,桃花含笑怒放;小溪边杨柳飘扬,倒影在水波中荡漾,是那么轻盈。

那西山住着的农民想来今天最为高兴,天晴了,赶快为春耕的家人备饭,烧煮些芹菜竹笋。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熙宁六年(1073)二月,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视察各属县,经过新城。

诗人要出门公干,可是连天阴雨,心中自然感到烦闷;到了出门这天,天忽然放晴了。

老天爷如此垂青,他心中非常高兴,所以诗首联就赞美久雨初晴,说东风有意作美,为全诗定调。

由于心情好,兴致高,眼中所见便分外亲切,分外觉得赏心悦目。

于是他见到那山岭
上缭绕峰尖的云彩,便童真地把它想象为山戴上了顶白絮帽;见到早晨初升的太阳挂在树梢,他又把它想象为一面铜钲。

这两句形容别致,想象奇特。

韩愈诗有“晴云如擘絮”句,说晴天的云彩像扯散了的棉絮,而苏轼见云朵凝结在山峰,便进一步说它如同棉絮帽;又因为古人有把太阳比作盘子的,苏轼便由初升的太阳的颜色与光度,认为像只发光的铜钲。

这一比,便使诗充满新鲜感。

这联诗虽然曾被人认为用字过俗,说得过实,实际上这正体现了苏诗随意挥洒的'特点,同时与全诗风格吻合。

诗中以“晴”字关联上联,“树头”句写早行也很得神采。

五、六句承接上联,由远景、大景改为近景、小景,拈出野桃、竹篱、溪柳、沙水,描摹农村景色,工巧新鲜,得自然的妙趣。

清汪师韩评云:“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

”诗结尾写农人饷耕,表明了是春耕时,与自己巡察各地,关心民间疾苦的职责联系起来。

而农家之乐,也就是作者自己的乐,又呼应了首句的喜晴。

全诗写的是一个早晨的事,四联又分写日出前、日出及日出后的事,次序井然,依行程循循展开。

又充分利用拟人化手法,写东风理解人,野桃、溪柳也具备人的特性,把景色与理趣融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