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VS超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贸市场VS超市
超市与农贸市场的区别在于:超市采取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的连锁经营方式。

统一采购,就是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解决了成本高的问题;统一配货,不仅能保持生鲜食物的新鲜,而且做到货物多元化,全方位满足市民需求,这些产品在配送中,往往经过严格的筛选、包装和加工,方便了购买。

还有原来农贸市场根本无法做到的,那就是安全问题。

统一采购、配货后的产品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关,倘若检测不过关,则把货物退回产地或销毁。

对营业时间、购物环境、价格、质量、品种、付款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超市和农贸市场进行的比较。

营业时间:超市营业时间普遍没有农贸市场早,农贸市场大部分从早上5点后就陆续营业,而超市一般要到9点左右。

让一些习惯于早上买菜的中老年人感到不便。

不过,超市的营业时间可延续到晚9点,而农贸市场则关门较早。

购物环境:这是超市最大优势,明显优于农贸市场。

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品种与价格相同的情况下,近八成的消费者不会去相对“脏、乱、差”的农贸市场,而愿到整洁、井然有序的超市去购物。

商品价格:超市与农贸市场互有高低,如肉类和蛋类,由于超市走货量大,成本相对较低,价格也相对低于农贸市场。

但蔬菜、水果价格却明显高于农贸市场。

而且,农贸市场可以讨价还价,而超市却是“不二价”。

与农贸市场相比,价格是超市最明显的劣势。

质量和称重:相比之下,超市比农贸市场更让人放心,超市的采购渠道比较正规,有的超市还与农贸或蔬菜基地“挂钩”;而农贸市场某些商品让人感到不放心,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缺斤短两等现象时有发生。

品种与数量:超市由于场地有限,果蔬品种没有农贸市场多,但基本品种一般也能满足需求。

农贸市场的蔬菜水果数量、品种相当丰富,但很多摊位经营着雷同的蔬菜和水果。

许多超市和农贸市场进货时的新鲜度已相差不几,但由于超市的水果、净菜比农贸市场的贵,销量低于农贸市场,商品周转慢,新鲜度降低,因此也处于一定的劣势。

付款方式:这方面超市与农贸市场各有利弊。

超市是在自由选购之后统一在收款台前一次结账付款,而农贸市场每次消费完毕就付款一次。

超市付款排队现象时有发生,高峰时经营等候十几分钟,农贸市场则没有这种现象。

商品包装:农贸市场的塑料袋五花八门,卫生没有保证。

而超市里则多使用一次性环保包装袋或盒,并贴有标签,价格、保质期等一目了然。

这是农贸市场无法相比的。

当然,超市在很多方面也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标准和规范。

比如说在农副产品的采购上,目前有不少超市都是直接从批发市场进货的。

而在食品卫生安全检测上,目前国内超市自身拥有检测设备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对检测也并非十分严格,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超市依然会出现问题食品的原因。

短期内超市无法取代农贸市场关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通过对农产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建立一个以批发市场为枢纽,以具备一定组织化程序的农产品经营者为主体,以规范化的集贸市场和超市为零售终端的较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另一种是要大力发展以物流配送为枢纽,以连锁公司为经营主体,以超市为零售终端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并取代批发市场体系。

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总经理赵尔烈表示,我国应该选择第一种模式。

他认为,在10至20年内,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不可能被超市这种业态所取代。

理由有三:
首先,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的。

配送中心和超市代替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在欧美发达国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到90年代才成为主体。

日本超市是从上世纪
80年代加快速度,到90年代才成为主体,但配送中心并未取代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枢纽环节。

我国经济虽有飞速发展,但比欧美和日本,仍落后相当长时间。

其次,是由我国农产生产的水平决定的。

配送中心和超市化体系,要求农产生产现代化、组织化、规模化;农产品实现标准化、品牌化。

我国在近20年内,还只能是处在向这个方向推进的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前,农产品流通不会以配送中心和超市体系为主体。

比如北京不少超市的生鲜农产品就是在八里桥批发市场采购的。

第三,是由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决定的。

农产品一进超市,价格就比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高出50%至200%。

20年内,居民收入水平仍难以达到普遍承受超市农产品价格的水平。

此外,中国人的食品消费方式和习惯也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赵尔烈称,目前包括很多专家和学者在内,普遍把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的概念混淆了,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经营方式。

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承担的是一个物流配送和连锁采购的作用。

而这恰恰是一种最适合我国农产品流通加速发展的模式。

专家表示,配送中心和超市体系的发展速度也将加快。

在一些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超市还会有较快的发展,甚至在10年内成为重要力量。

但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作用不可能被取代。

相反,我国的生鲜配送中心可能还必须依托批发市场才会生存和发展起来。

“农改超”要慎行近年来,“农改超”盛行各地,但成功者寥寥无几。

如媒体宣传较多的“福州模式”,各方面都很好,但对于经营效益却避而不谈。

实际上,有效益才会有企业的生命力。

国内生鲜专家、深思顾问机构首席顾问方昕说:“媒体都把福州永辉称为是‘农改超’的成功典范,实际上这只是一家大卖场业态转型的成功。

”赵尔烈认为,目前全国各地“农改超”的现状,已经说明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农改超”应该慎行。

赵尔烈分析指出,超市代替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与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百姓消费习惯相适应,必须与企业效益和能力相适应等等。

而目前在这方面我国的条件都不成熟。

农贸市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购物环境和食品安全,只要这两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农贸市场在与超市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而最关键的就在于管理。

只要管理得当,营造一个干净、卫生、安全的购物环境的目标并非难以实现。

因此,在现阶段乃至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与其大张旗鼓地推行“农改超”,倒不如下力气多办一些规范化、标准化的厅内集市和社区生鲜食品店更切实际,这种方式成本低、见效快,适合我国国情和目前发展现状。

如在我国香港,就有公司专门搞连锁化的集贸市场,尽管还是采取摊位出租式的经营,但非常规范,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成本也比“农改超”要低许多。

内地企业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发展模式。

从营业时间、购物环境、价格、质量、品种、付款方式诸方面进行了比较。

营业时间
超市开张普遍没有农贸市场早,农贸市场大部分从早上5点后就陆续开张,而超市一般要到8点。

即使是个别超市开设早市,也要到6点之后,让一些习惯于早上买菜的中老年人感到不便。

不过,农贸市场一般晚上六七点就关张,超市则延续到9点甚至更晚。

购物环境
在购物环境方面,超市明显优于农贸市场,整洁、干净,有的开设现场加工区域,将加工制作的全过程明示给顾客,还有音乐等做伴,使人心情愉悦。

而农贸市场一般都存在“脏、
乱、差”现象,地上各种脏水“泛滥成灾”,并交杂着各种噪音。

农贸市场在居民区集中的区域都布点,市民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

而“菜篮子”型超市目前相对较少。

由于超市的经营宗旨决定了其商品经营的范围较广,去超市还能顺便购买其它日用商品,节省了顾客的时间。

农贸市场上,顾客与摊主是面对面地交流,而超市则是自选,相对显得轻松。

农贸市场多为粗放式经营,而超市还提供干净方便的净菜。

价格方面
超市与农贸市场的价格大致差不多,互有高低,如肉类和蛋类,由于超市进货量大,成本相对较低,价格也相对低于农贸市场。

但蔬菜、水果的价格高于农贸市场。

在促销力度方面,超市明显优于农贸市场,超市往往每天都拿出几款乃至十几种生鲜商品进行让利、赠送等促销。

而农贸市场由于“各自为政”,很少搞促销活动。

当然,农贸市场可以讨价还价,超市却是“不二价”,农贸市场称量结账时几分钱的尾数可以舍去,而超市则来不得半点马虎,几乎是“分分计较”。

有些农贸市场还设置了“公平秤”,而超市还缺这方面的“装备”。

质量和称量
相比之下,超市比农贸市场更让人放心,超市的采购渠道比较正规,有的超市还与农场或蔬菜基地“挂钩”;而农贸市场某些商品让人感到不放心,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掺“水分”等现象屡见不鲜。

农贸市场还有一部分摊贩在使用国家已禁止使用的传统杆秤,其分量是否充足令人怀疑,而超市则不用杆秤,一般都用电子秤。

如果在超市购物发现问题,可凭打印的小票去交涉。

但在农贸市场上购物一般不给开小票,顾客无凭无证,要去投诉也很难。

品种和鲜度
超市由于场地有限,品种没有农贸市场那么丰富,但基本的品种是有的,一般也能满足需求。

而农贸市场的商品数量、品种看上去相当丰富,但很多的摊位经营着雷同的菜类。

一些超市和农贸市场往往由同一家供应商提供商品,其新鲜度也相差无几。

但由于超市的水果、净菜比农贸市场的贵,销量低于农贸市场,商品周转慢,新鲜程度降低。

付款方式
在付款方式上,超市与农贸市场各有利弊。

超市付款排队现象时有发生,高峰时经常等候十几分钟。

而农贸市场每次交易完毕就付款一次,虽然不会遭遇“堵塞”等瓶颈现象,但多了几道重复的手续,也显得麻烦,无形中浪费了时间。

商品包装
农贸市场装菜用的塑料袋五花八门,个别摊贩甚至在塑料袋上做手脚。

而超市里使用的是统一的包装盒或袋子,将写有商品名称、规格、价格、保质期等提示性文字的标签粘在包装盒或袋子上,让人一目了然。

从以上各方面比较来看,农贸超市与农贸市场各有利弊,但目前市民买菜大多还是在农贸市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厨房工程社会化是一种必然。

农贸超市和超市生鲜区给
农贸市场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超市比较发达的上海市,每一家生鲜超市开张,周围农贸市场的销售量就萎缩了一半左右,足可见其“杀伤力”。

业内人士说,超市取代农贸市场是大势所趋,但不会在短期内取而代之。

还有报道称,武汉市的农贸市场将在5年后消失。

(《市场报》张文胜)
三、关于“农改超”问题的路径探讨
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因此, 在“农改超”问题上, 可以循序渐进, 做好
准备, 打好基础, 逐步实现。

1. 降低蔬菜成本。

“农改超”问题的根本症结在
于超市蔬菜的价格过高, 如果能通过各种渠道降低
蔬菜的成本, 进而降低蔬菜的价格, 就能吸引大部
分消费者。

首先, 通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合作组
织, 一头连接菜农, 一头连接超市, 形成“超市+
协会+ 农户”的蔬菜营销模式。

一方面, 由于协会
是在农民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与农户
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较低的成本克服信息
不对称带来“柠檬效应”( 即通常所说的以次充好) ,
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激励手段执行质量标准, 确保
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另一方面, 农民专业技术协
会可以充分利用协会自身的规模优势, 动员会员出
资或利润留成投资建设冷库, 产品的保洁、保鲜和
分级包装线, 专用的运输设备等, 完善蔬菜产品的
后期分级管理、包装和保鲜储藏等环节, 合理的后
期管理还可以缓和农产品供应的季节性矛盾, 拉长
供应期; 另外,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作为合同的签约
方可以降低合约谈判、签订和履行过程中的交易费
用, 从而降低产品价格。

其次, 建立蔬菜生产基地。

随着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日趋成熟, 协会之间可以
通过联合和合并的方式增加会员数量和地区覆盖
面, 最终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 走
入“超市+ 协会+ 基地+ 农户”的新型蔬菜产业化
道路。

由于充分考虑到了以协会为代表的农户的利益, 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带来
的高成本, 可以实现农户和超市的双赢, 因而这样
的一个模式是可持续的。

第三, 建立农产品物流中
心或配送中心。

超市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 可以加
强对农产品采购、运输、品质、安全和信息的管理,
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安排采购, 加工和配送。

配送中
心, 集收购、检验、加工、储存、配送于一体, 以
提高蔬菜产品的新鲜度, 降低经营成本。

2. 采取“超市+ 生鲜区”模式。

几乎所有的超
市都设有专门的生鲜区, 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日
常生活需要。

目前, 超市生鲜区大部分采取的是与
供应商联营的方式, 超市并不靠生鲜区来赚取利润, 甚至亏本经营, 而是靠生鲜区来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 以其他商品的利润来弥补和维持生鲜区的经营。

这种经营方式可以吸引一些收入水平高、年轻的顾客群, 进而吸引大多数消费者习惯于到超市买菜。

3. 采取“农加超”模式。

所谓的“农加超”就
是在目前一些农贸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改建, 采取农
贸市场加超市的模式, 在现有农贸市场中或旁边辟
出一块超市, 保留一块农贸市场, 在适当的时候, 用超市慢慢取代农贸市场。

这样做的好处是, 农改超
的建设成本可以降低不少, 商家和消费者也有一个
逐渐过渡的过程。

4. 加强菜市场建设。

加快推进菜市场改革, 使
其逐步向现代化的经营方式转变, 要从实际出发, 改建结合, 坚持两手抓。

一方面利用连锁公司雄厚实力, 通过超市化改造, 推动“农改超”工作; 另一
方面, 发挥现有菜市场的能动性, 通过升级改造, 提高经营能力。

美国的超市是从20 世纪40 年代开始起步的,
用了60 年的时间, 超市占据了美国85% 的农产品零售市场; 欧洲一些国家的超市花了40 年的时间占据了65% 的农产品市场; 拉丁美洲国家的超市才用了20 多年的时间, 占据60% 的农产品市场。

尽管我国目前仅有6% 的农产品是由超市售出, 但我国超
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 农产品超市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蔬菜产品作为
人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总会有一天通过超市走进千家万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