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05讲生物—教学论——题海班讲义 答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 (1)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 (1)
第一节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1)
第二节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1)
第三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1)
第四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
第五节生物教科书 (3)
第二章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4)
第一节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4)
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 (4)
第三节概念转变理论 (4)
第四节STS教育 (4)
第三章生物学教学设计 (5)
第一节中学生物学课程前端分析 (5)
第二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设计 (5)
第三节生物课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6)
第四节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设计 (7)
第五节教案的编写 (12)
第六节说课与评课 (15)
第四章生物学基本教学技能 (16)
第一节导入技能 (16)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 (17)
第三节提问技能 (17)
第四节讲解技能 (17)
第五节变化技能 (18)
第六节强化技能 (18)
第七节演示技能 (18)
第八节板书技能 (19)
第九节结束技能 (19)
第十节课堂组织技能 (19)
第十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技能 (20)
第十二节沟通技能 (20)
第五章生物教学策略与方法 (21)
第六章中学生物学实验 (23)
第七章生物学教学评价 (25)
第一节生物学教学评价概述 (25)
第二节生物学测验试卷编制与命题 (25)
第三节阅卷和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 (25)
第八章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27)
第一节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 (27)
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 (27)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
第一节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1.【答案】C。

生物课程可以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帮助。

但并不意味着选择待遇丰厚的职业。

2.【答案】√。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看,课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对于生物学科,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不同模块讲授不同领域的生物专业内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答案】×。

中学生物学课程是根据教育目的,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满足和适应社会及个人发展需求的系列必修与选修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为必修课程,高中阶段兼具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性质。

第二节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1.【答案】×。

解析: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材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但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贯彻、落实教材中的全部内容。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课内外教学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2.【参考答案】
课程标准包含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等内容。

(1)前言:简要阐明生物学特点和价值等,生物学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取向,以及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包括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指示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努力方向。

(3)内容标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计6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相当于一个主题。

(4)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教材编写的建议。

(5)附录:呈现了教学与评价实例、学习目标的说明等内容。

第三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1.【答案】B。

2.【答案】C。

解析:生物技术实践为高中选修模块内容。

3.【答案】√。

解析: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所以生物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答案】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得出结论
5.【答案】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答案】生物圈中的人健康地生活
7.【参考答案】
(1)环境
(2)非生物环境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生物圈
8.【参考答案】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第四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1.【答案】A。

解析: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

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故该题选A。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描述、列举、简述属于知识性目标中了解水平,关注属于情感性目标中的反应(认同)水平。

4.【参考答案】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

5.【参考答案】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6.【参考答案】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2)积极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3)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4)广泛利用媒体资源;
(5)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6)参与开发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

第五节生物教科书
【答案】×。

现行教科书实行审定制,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部门根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教科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教科书的编写不局限于国家层面,地方、学校也可参与教材的编写,审核通过后可发行、使用。

第二章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1.【答案】C。

2.【答案】√。

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
1.【答案】√。

2.【参考答案】
(1)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2)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
(3)教材的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
(4)把生物教师的素养提到应有的高度
(5)生物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
第三节概念转变理论
【答案】D.
第四节STS教育
【参考答案】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它强调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人类的现实生产和生活,强调应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形成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正确态度。

第三章生物学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学生物学课程前端分析
1.【答案】B。

2.【参考答案】
本课属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下的二级主题范围,是《生物课程标准》确立的十大主题之一。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生第一次从细胞水平上来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层次,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通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生物不断长大;通过细胞的分化形成生物体的组织,进而形成器官,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

因此,本节内容能使学生理解生物体为什么能够由小长大。

不同的组织如何形成,植物和人体的不同组织怎样识别等。

学生只有先了解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和细胞的生长现象,才能进而理解组织的概念,为学生学习生物体各种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打下基础。

3.【参考答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等概念,还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内容。

教材首先交代生态因素的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教材实例说出具体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研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过程中,教材选取鼠妇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此外,教材也设计了开放性活动,体现了中学生物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学习本课对理解本章后续教学内容有重要意义。

七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生物学习,在此之前,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中学生物学知识范畴,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对于生物学科重视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掌握尚显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与意识。

4.【参考答案】
本节课内容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探究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课时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主要解决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实验中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对于实验结果的检测等。

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课程理念。

高中一年级学生经历了初中阶段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常见的科学探究方式,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对于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内容已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由于本节内容注重概念与原理的讲解,对于概念部分学生不难理解,而对于原理部分学生认知发展受限,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应注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实际特点。

第二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设计
1.【答案】×。

解析:三维目标三种相互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答案】A。

解析:“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这一教学目标属于知识目标。

故选A。

【知识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表达
【难度等级】★
3.【答案】A。

解析:描述、识别属于了解水平,得出属于应用水平,阐明属于理解水平。

4.【答案】A。

解析:尝试属于模仿水平技能性目标。

运用属于独立操作水平技能性目标。

体验属于经历水平情感性目标动词。

处理属于理解水平知识性目标。

5.【参考答案】
知识目标: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与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描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

能力目标: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动物组织,在讨论中领悟新的生物学知识,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知识观,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6.【参考答案】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联系;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兴趣。

7.【参考答案】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能够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部分与整体相统一。

8.【参考答案】
知识目标: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尝试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提高科学探究意识。

第三节生物课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1.【答案】×。

知识并非唯一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确立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能力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

2.【参考答案】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动植物细胞的分化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基本过程。

难点: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描述细胞的分化现象。

3.【参考答案】
重点:蚕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区别。

难点:蚕豆和玉米种子的解剖和结构观察。

4.【参考答案】
重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原理。

难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原理。

第四节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设计
1.【答案】×。

解析: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2.【答案】×。

解析: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难度。

3.【参考答案】导入语:从实例或生活经历等角度切入即可。

例如:同学们,我们知道乌鸦有时会吃一些比较坚硬的食物,那它们是怎么把坚硬的外皮打开的呢?其实乌鸦通常会想一些办法。

比如,它们衔着坚果飞到高高的树上,然后向下扔,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

到了冬天,皑皑的白雪犹如给大地铺上一层棉花,这时候,乌鸦就来到公路上寻求汽车的帮助。

那大家想一想乌鸦是天生就会这种行为的吗?这种行为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出课题。

讨论题:
①分别举两个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例子?
②小动物常见的一些行为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4.【参考答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阐述科学发现生物膜结构的一般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通过生物膜模型建立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能提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探讨在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分析探究法;
2.讲授法;
3.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5.【答案要点】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确认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试管夹
课前准备
1.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48小时,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

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30小时(晚上用500w碘钨灯照射)后备用。

2.上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如下内容:
方法步骤:
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④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⑤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酒。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酒,观察叶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知道,我们人类要不断的从外界摄取有机物,我们人类摄取的这些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绿色植物的(学生回答),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实验讲授:
1.点名朗读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进行动画演示(利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实验操作:
教师:从天竺葵上取下叶片,把它放入小烧杯中,倒入酒精。

然后,再向大烧杯中倒入清水。

用镊子夹住小烧杯,把它放入到大烧杯中,并把大烧杯放到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点燃酒精灯对大烧杯进行加热。

学生: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进行操作。

教师:隔水加热大约需要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间,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

再由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思考、提出问题(针对黑板上的实验步骤)。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进行标记。

当不再有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相信学生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还能很好的解答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思考、解答问题。

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解答,对个别疑难问题进行引导、讲解。

解答问题结束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演示:先撤掉酒精灯并熄灭(熄灭酒精灯时,要强调至少盖两次灯盖),然后用试管夹夹住大烧杯拿下来,用镊子将叶片从小烧杯中取出,用清水漂洗,放入培养皿后,滴加碘酒。

学生: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进行操作。

老师:巡视学生所做实验情况。

再继续演示:将叶片放入清水中,冲洗掉碘酒,放入培养皿的另一半观察。

学生: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进行操作。

老师:找同学起来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遮光部分不变色,不遮光部分变成蓝色”
老师:利用课件进行讲解:用黑纸遮盖(没有见光)的部分没有变蓝(没有淀粉形成),没有遮盖(经过光照)的部分变蓝(有淀粉形成),也就是说绿叶见光的部分有淀粉(有机物)形成,不见光的部分没有淀粉(有机物)形成,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教师提示学生说出)。

与实验课题是一致的,说明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

学生:喜悦。

3.光合作用概念的推导:
思考“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十个字中包含着光合作用的哪三个要素,根据回答,利用课件对这三个要素加以扩展。

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
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请你设计实验探究。

6.【参考答案】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

(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教师补充: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第五节教案的编写
1.【参考答案】
《开花和结果》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花的基本结构;知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知道单性花和两性花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解剖花的基本结构,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并培养爱花、护花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花的基本结构。

难点:
认同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三、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并板书——开花和结果。

(二)新课教学,探索新知
1.诗词接龙,情感铺垫
各组派1名代表,一个组的同学说一种花的名称,下一组的同学接龙说出赞美这种花的诗句。

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梅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以学生刚才所提到的4种花为素材,借助ppt,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以上4种花的形态、大小、颜色和基本结构组成,引导学生得出:花的基本结构相似。

顺势提出问题:花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呢?你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吗?从而进入下一环节。

3.自主合作,认识花的基本结构
给学生5min的时间,同桌2人为一组,以桃花为例,借助教材内容介绍和桃花模型,自主合作认识花的结构和功能,之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进入重难点学习。

4.突破难点,学习雌蕊和雄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