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精神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5
期
文化
【摘要】八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久弥新。
在这个共享视角瓦解,多重维度并存的后真相
时代,旗帜鲜明地倡导八一精神,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坚定信念、勇于拼搏、开拓创新”
的能量内核,让博大精深的八一精神,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有利于鼓舞这支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八一精神;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一、八一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八一精神的内涵界定
学术界对“八一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八一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八一精神的理论基础、八一精神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系列红色经典精神之间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可谓是百家争鸣,见仁见智。
目前学术界主流层面普遍认可“八一精神就是南昌起义时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及其升华,
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实践,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其内涵概括为“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
拓创新
”。
1(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界定
大学生要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实现
“中国梦”结合起来,坚持“爱国”、“成才”这一主流发展主线,积极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爱党爱国、志存高远、立德修身、博闻强识、
知行合一”等内容。
大学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明确人生奋斗目标,积极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报国之行。
(三)八一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辨析
八一精神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育人功能,
既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一部分,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擎。
八一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和认识。
八一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在理论基础具有内在同一性。
其次是在内容上具有
继承延伸性。
三是在建设目标上具有承接性。
二、八一精神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理想信念供给侧的匹配因子
(一)八一精神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定的价值观必须以一定的文化为
载体。
在这个信息传播技术深度介入,
情感在先,事实在后的后真相时代,作为中国革命精神源头活水的八一精神,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八一精神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育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效应。
(二)八一精神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注入思想内核
在这个共享视角瓦解,多重维度并存的后真相时代,
旗帜鲜明地倡导八一精神,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坚定信念、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思想内核。
八一精神,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有利于促进他们把自己和家庭、个人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八一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的动力站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两种表现形态。
活动载体从属于现代载体。
然而,并非所有的活动都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八一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的动力站,是高校课堂教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高校应该坚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精心设计和组织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形式新颖、吸引力大、内容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
使大学生能够跨越时空与革命先辈进行精神对话,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艰苦年代
所坚持的正确价值观和无私利益观进行无缝对接,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动力供给。
三、八一精神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大学生对八一精神存在认同危机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被无限拓宽,
多种思潮流派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形成了多元化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既有融合又有冲突,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局面中,虽然,八
一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大学生群体的认知里,
对八一精神缺乏认同。
他们接受高校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的教育,但将其内化于心自觉践行的效果不佳,仍然拥有各自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
这种认同危机的产生源于当前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危机,
造成八一精神这一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并不占优势,进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将八一精神视为可有可无的文化体系。
对八一精神的认同仅停留在外化于行
的层面,潜意识中更愿意追崇“蜘蛛侠”、“超人”、“美国队长”等西方的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却本能的抵触。
(二)八一精神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内容缺位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八一精神的相关内容存在着缺位的现象,并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目标、教学纲领、教学方法,整个教学工作缺少系统化的引领,使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陷入
了茫然无措的境地。
加之教学内容偏离生活、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教学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的存
在,导致教育体系缺乏凝聚力、教育方式缺少吸引力、英雄史实散失公信力,学生们对于八一精神的基本内涵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碎片化的信息中,
缺乏文化意蕴,无法对其形成既系统直观又深刻到位的认知体系,学习效果欠佳。
因此,
八一精神要在教学中取得成效,必须要解决其内容缺位的问题,提炼出更加有效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阐述方式。
(三)八一精神自身发展演进滞后
时过境迁,八一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精神内延,但在人们的认知体系中,
八一精神被固化为“军魂”般的存在。
虽然在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军人价值观的培育中,
八一精神发挥了其强大的思想武器及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但其与当今新的时代元素融合的并不理想。
其次,从八一精神的研究人员构成来看,大多为江西本土学者。
从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推广范畴上看,
对其精神内涵的挖掘不深入,区域文化的特征明显,未能成为全民族的精神产品,这也是八一精神研究难以突破和发展的重要原由之一。
最后,片面宣传给八一精神带来了错误认知。
八一精神刚兴起的那个时期,宣传体验方式主要是“唱军歌”、读革命经典等,大部分都是建立于革命时代的文化内容。
久而久之,就给人留下了片面的印象,认为八一精神指的就是革命时期的军队文化,而与普通大众无关。
四、弘扬八一精神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与实践
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要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践行取得良好实效,决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结合八一精神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
题及原因,将从学校、
社会、家庭三方面探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一)发挥高校解读和传播八一精神内涵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抓住髙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这个主课堂。
高校应当组织教师精英队伍编写出具有较高质量和较好教学效果的关于八一精神的讲义和教程,通过保证教材的权威性来传播和彰
显八一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
将八一精神的基本内容纳入教材的同时,要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不断提升相关内容的可读性。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的学科知识,
又要以其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感染大学生,
让他们“愿意接受理论,能够理解理论,真正掌握理论”,2
从而引导大学生牢牢掌握核心价值准则。
最后,运用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营造传播八一精神的浓厚氛围。
精心设计和组织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大学校园文化
活动与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
比如,各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高校自身的
客观实际,利用七一、八一、
国庆等重大节庆日或是新生入学、军训等契机精心设计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社团活动,唱响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二)发挥新闻媒体在八一精神主流价值传播方面的中心渠道作用
在这个共享视角瓦解,多重维度并存的后真相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
社交网络平台中充斥各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所谓“事实”,对人们的鉴别真相提出了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要批判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丑陋现象,
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积极理性的社会心态。
三是从大学生的生活细节入手,
利用网络、手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积极介入网络虚拟空间,结合校内外的教育力量,
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阵地,将八一精神巧妙嵌入其中,时时刻刻全方位无死角向大学生展现八一精神的魅力之所在。
(三)发挥家庭在八一精神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熏陶作用
黑格尔的“家庭孝敬”3
阐述了每一个家庭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是通过家庭对其成员的教化
作用,使社风民风产生带动作用,从而对意识形态和政权的巩固作用来体现的。
一是塑造新时代的家风。
传统家风家教带动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形成改善大学生价值观涵养所需的家庭环境和文
化基因,家庭需要结合新媒体时代自上而下的传播的信息所营造的舆论环境,主动挖掘和利用家风家教对大学生展开八一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洗礼,让他们在历史的传承和创新中感受到价值观
的现实温度。
二是合理利用传统节假日。
家庭要认识到到传统节假日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以此为契机,从家庭出发,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参与诸如“建党、建军、扫墓、祭祖”等纪念活动,既能増进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认知文化背后折射的价值意义,又可受到氛围的触动而自觉的传递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五、结论与展望
引导大学生塑造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而长期工程,必须立足于多元化时代背景,
加强对八一精神的宣传教育,及高校、社会、家庭之合力,在发挥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等先进文化的熏陶
作用的同时,锻炼和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促进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各种社会现象和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更好地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核心价值
观成为实现中国梦,
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精神引擎。
注释:
1.胡云,叶桉.论“八一”精神与塑造江西人新形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2,(01):128-129.
2.韩震:《把工程教材推向“2.0版”》,《光明日报》,2014年02月10日(11).
3.[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参考文献】
[1]叶桉.论“八一”精神[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03).
[2]李雷,洪涛,刘琳.八一精神与大学生党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
(06).03.
作者简介:黄惠(1984—),女,云南普洱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周婕(1987—),女,广西桂林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课题项目《八一精神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号:2017QMKT002);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项目号:YJS2017036);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号:2017ZZX267)阶段性研究成果。
八一精神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姻
黄惠周婕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