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语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经典语录
儒家经典语录1
1、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
2、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4、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
5、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
《尚书》
6、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礼记》
7、一轨九洲,同风天下。
《春秋》
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10、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
《左传》
11、惟上帝弗常。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尚书》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
1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论语》
15、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17、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左传》
18、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19、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
2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
2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2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23、北风其凉,雨雪其雾。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诗经》
24、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左传》
25、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
26、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礼记》
27、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有此人,有人有此土,有土有此财,有财有此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
2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
2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30、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儒家经典语录2
1、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3、(《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年),迄于鲁悼公年(前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
4、当农家以“粗食不忘天地德,布衣常念祖宗恩”这种最纯朴的方式表达了他们感恩的情怀时,当佛家以“善哉善哉”这种最直接方式抒发出他们感恩的情怀时,当儒家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书写出他们心中的感激时,我们内心不由得为之一震,并深刻反思,我们尘封已久的感恩有心何时才能焕发它的光彩?
5、道家讲究和谐,儒家讲究规矩,佛家讲究包容。
我从太极中悟到事情并没有好与坏,关键是看你怎么看。
6、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7、智是关于是非的观念,而不是我们理解的智慧。
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
”在儒家看来,人天生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儒家将其称作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良能为人所共有,非圣贤所独具。
为学的工夫,主要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使良知良能发扬光
大。
将这种本有的良知良能发扬于外,用于事父,则是孝;用于事君,则是忠;用于与人交往,则是仁与信。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9、勇儒家的伦理范畴。
指果断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
《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
”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10、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1、孟子(公元前年―前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省邹城市)马下的凫村(凫村年划归曲阜市)。
12、书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书经”包括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内容,涉及到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统治基础军事斗争文学艺术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
表达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方法与中心体系,其内容构成了儒家这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主流同志思想的精华与真谛。
其语言则千锤百炼,字字如金,是千百年来代代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
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
无论是在中国思想史还是世界思想史上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中国社会道德规范处世法则与里国基础,属于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1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4、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15、☆☆☆《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
1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里仁》
17、儒家谓之世,释家谓之劫,道家谓之尘,言俗缘之未脱;儒云致一,释云昧,道云贞一,知奥义之无穷。
18、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八目)戴圣《礼记》
19、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儒家作为学术研究基础的古代本经典书籍的合称。
东汉儒者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经注疏》传世。
“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20、儒家的《中庸》里提到中与和,原文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则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
2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轲,战国时期头脑家,教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告子上》
22、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2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24、道家讲究和谐,儒家讲究规矩,佛家讲究包容。
我从太极中悟到事情并没有好与坏,关键是看你怎么看。
25、三国时期,吴国的主将吕蒙手不释卷的学习精神,晋代时期,国家的栋梁之才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学习精神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孔子韦编三绝的学习精神。
是的,只有勤奋读书学习,才能够成才。
26、内地的人也好,气质也好,文化也好,有特别阴柔的东西,就是儒家的感觉,四平八稳那种,就是缺少激情力量奔放质朴泥土的感觉。
"
27、(作者简介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
28、中庸之道,俗称中道,儒家视之为天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意即是天地间万物的存在,依赖的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即平衡协调。
而“中和”“折中”“和谐”是达到整体平衡极为重要的方法。
29、《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几百年来,“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30、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且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是全盘儒家。
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在进取方面是很不够的。
31、EM(作者简介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rlrl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
32、“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统治,百姓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等高明的统治,百姓喜欢和歌颂它;稍差的统治,百姓畏惧它;最差的统治,百姓咒骂它)——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统治,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第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礼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
可惜的是,历代统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术,其次是儒家之术,最少的是道家之术。
3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告子上》
34、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
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35、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轲,战国时期头脑家,教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告子上》
36、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句话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当天的工作当天就要做完,不要嫡复嫡的耽搁。
许多时辰尤其月末熬夜在做的事变,都是月初时部署的,月初空闲时总想着离月尾还早,先放放不着急,直到月末邻近,手头的事变一大推,忙得不亦乐乎。
3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子家语》
38、“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两句话对我一生影响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
帮忙了人家,好处给了人家,心里记都不要记,要丢掉。
“受恩”,得人家一点好处,要永远记住。
39、“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基本内涵就是对他人的亲善与关爱。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爱人即关爱他人,要把他
人当成自己的同类,设身处地去爱护,并且是不存私欲,不求报答。
孟子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
4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41、儒家的忠君思想,可保百官对皇上忠心不;儒家的仁爱思想,又可以让君王与百姓保持良好的关系。
42、注释《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书经”。
通行本《论语》共篇。
43、书经艺都是儒家经典的称呼
44、社会成员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之和就是礼。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作为人,应当严守自己的人伦操守,不仅要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要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做到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
严格遵循人伦操守,即是严格依礼做事。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儒家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学为好人”,也叫“成人”。
45、艺《易》《书》《诗》《礼》《乐》《春秋》为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时所授艺,所以此艺即儒学最早的教材!相传它们都经过了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因此,艺就变成了经!
46、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
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47、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道家经典的庄子老子,成就中华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将古时中西商贸联合在一起的丝绸之路,诉说着我国当年经济上的强大。
体现了我国航海术的先进的郑和下西洋,永久不倒的万里长城,令世人折服的四大发明&he
48、这是孔子对人生发展的感悟。
这应该也许是历史上最早的人生经营意识。
因此,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位人生导师,其儒家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人生经营管理理念,且系统而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堪称圣人而伟大。
49、(作者简介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url/url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
50、中庸的境界,大至治国安邦,小至柴米油盐,无处不在。
然而时至今日,儒家思想已近消声灭迹,人们对中庸嗤之以鼻,社会信任危机日益严重,人性浮躁,道德沦陷,人情冷漠,恃强凌弱,急功近利,这些都是抛离中道的必然产物。
而提倡中庸,容易被他人视为无所作为胸无大志甚至是顽昧无知之所为。
更有学者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庸之道让中国人消极地静态地墨守成规地去生活,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祸根。
对此,我虽不敢苟同,但又没有资格去反驳,保持中立的态度吧。
儒家经典语录3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
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摘《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
17、礼之用,和为贵。
——摘《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摘《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摘《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
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摘《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摘《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摘《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摘《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摘《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摘《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摘《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摘《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摘《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
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摘《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摘《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摘《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
36、朽木不可雕也。
——摘《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摘《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摘《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摘《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
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摘《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摘《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摘《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
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