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漳县高一年级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临漳县高一年级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著名作家巴金说:我无时无刻都祝愿我的广大读者有更加美好、更加光明的前途,我要为这个前途献出我最后的力量。
B . 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C .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D .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难以望其项背。
2. (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B . 流感肆虐之时,我国传统中药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临床常用的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连翘配制而成的。
C . 自驾游属于自助旅游的一种类型,是有别于传统的集体参团旅游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自驾游本身具有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及选择性与季节性。
D .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既然在近代落后了,那么是否便意味着它只能被淘汰或只能被放进历史博物馆里去呢?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本身还有没有革新的内在契机呢?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相反,只要中国人民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②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种重要典型,它独立发展,源远流长
③中国文化不仅不会被淘汰
④在今天乃至未来仍将有它深厚的民族性基础和坚韧的生命力
⑤不仅在历史上有独特的贡献
⑥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的根干上就一定能开出现代化的奇葩
A . ①⑤④③⑥②
B . ②⑤④③①⑥
C . ③①⑥②⑤④
D . ②③①⑥⑤④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9分)
4. (6分) (2017高三上·安顺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
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
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
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
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
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节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 . 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 . 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 . 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 . 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 . 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
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 . 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 . 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 . 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 . 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5. (13分) (2017高二下·屯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
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
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
”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
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
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
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
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
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
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
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
一早起,小瞎子病了。
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
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
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
老瞎子早忘了兰秀儿的事。
“吃的、喝的、烧的全有。
你要是病好利索了,也该学着自个儿出去说回书。
行吗?”
“行。
”小瞎子觉得有点对不住师父。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
”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
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
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
”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多处描写老瞎子为治好自己的眼睛不辞辛劳奔波说书,到后来发现“药方”只是一张白纸时,顿时感
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B . 小说第⑤段细致描写了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老瞎子对治好眼睛的渴望,为后文发现“药方”实为一张白纸而蓄势。
C . 老瞎子将“一千根”的谎言变为“一千二百根”,继续传给徒弟,意味深长,与前文老瞎子师父临终前说的话形成照应。
D . 小说的构思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艺人的一生,也看到了众多底层人民的生命状态——人生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E . 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
(2)
第②段刻画说书老人的形象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
小说的最后,说书老人已经知道所谓的“药方”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他还要将这个“药方”继续传给徒弟?请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6. (10分) (2017高三下·上饶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
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
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B .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C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D .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B .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C .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E .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3)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6高一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肃字子雍。
年十八,从宋忠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
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
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
是帝欲不谛。
’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
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
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
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
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
”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
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
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
公事征还,拜议郎。
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
肃论及时政,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②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
”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
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
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
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
”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
曰:“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
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
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
”景王从之,遂破俭、钦。
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宋忠:东汉末年大儒。
②弘恭、石显:西汉奸臣。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B . 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C . 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D . 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者,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B . “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 . “武库”,是指是古代官名。
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
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
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 . “谥”,古代帝王贵族或大官死后,由朝廷依据生前功过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肃常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且敢于直言。
曹真征讨蜀国时,王肃认为粮草难以为继,不宜征讨;鱼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