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显化现象——以《阿Q正传》英译本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1No.3
引言
维奈和达贝尔内(Vinay&Darbelnet1958)最早提出显化概念,即“将源语中暗含的,但可以从语境或情境中推理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的方法”。
在源语文本创作过程中,因其面对的是源语读者,所以会隐去一些读者熟知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然而,由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目的语读者对这些信息可能不了解。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采用显化的方法使这些隐含的信息明晰化,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
显化概念最初被提出时,只被认为是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后来柯飞(2005)提出显化还应包括意义上的转换,即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没有的内容,或者说将原文隐含的信息在译文中显化,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周晓梅(2017)通过分析《狼图腾》和《无风之树》的英译本,发现两位译者都大量采用了显化策略,将原文隐含的文化历史背景信息呈现给读者,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理解作品价值,从而促进我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
庞双子、王克非(2018)通过研究发现,译文采用显化策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之间的差异、语言内部的变化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于显化的分类,学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胡开宝、朱一凡(2008)根据韩礼德(Halliday)对语言功能的划分,将显化分为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
下面根据这一分类,以美国鲁迅研究专家莱尔(Lyell)翻译的《阿
Q正传》英译本为例,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显化现象及原因。
一、《阿Q正传》莱尔英译本中的显化
(一)概念功能信息显化
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主要包括文化信息显化、语用含义显化与动作发出者和承受者显化。
1.文化信息显化
例1: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鲁迅2006)。
译文:Now this Bearded Wang was not only bearded,but boasted a set of scabies scars as well,and so everyone else called him Scabby Bearded Wang.Ah Q,on the other hand,edited out the “scabby”but disdained the man completely nonetheless(Lyell1990).
王胡因为身上有很多癞子疤痕,又留着络腮胡,所以人们给他起了“王癞胡”这个绰号。
如果将两个称呼直译为Wang Hu,Wang Laihu,对英语读者来说就仅仅是个姓名符号,不能了解其中隐含的文化信息。
莱尔将其译为Bearded Wang,Scabby Bearded Wang,解释了这两个名字的含义,使名字隐含的文化信息显化,能够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我国独特的文化。
例2: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鲁迅2006)。
文学翻译中的显化现象
——
—以《阿Q正传》英译本为例
朱庆王桂莲
【摘要】以美国鲁迅研究专家莱尔翻译的《阿Q正传》英译本为例,通过比较原文和译文,分析其中出现的概念功能信息、人际功能信息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现象。
研究发现,造成显化的主要原因是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显化;《阿Q正传》
译文:Or perhaps it may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example of the Sacrificial Ox in the Confucian Temple.Although the ox is just as much a domestic animal as the pig or sheep,Confucian scholars would not dare commit the blasphemy of eating its meat once the spirit of Confucius had set his chopsticks to it during the sacrifice(Lyell1990).
古代祭祀时所需要的牲畜在祭祀仪式前需要圈养起来,这些圈养起来的牲畜就叫牢,按照牲畜种类不同分为太牢和少牢,太牢是指牛、羊、豕,有时也单指牛。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虽然看起来简单,但翻译时不能想当然,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再翻译,否则就会丢失一些文化信息。
莱尔将其译为Sacrificial Ox,表示祭祀用的牛,这样译简洁明了,同时也将这个词隐含的文化意义表达出来,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实现交流的目的。
2.语用含义显化
例3: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鲁迅2006)。
译文:Now bear in mind,gentle reader.Of three things which do unfilial be,the worst is to lack posteritie.And then too,if you also remember how the classics tell of the exemplary concern of Ziwen,in those days of yore,lest the ghosts of the Ruo’ao clan go hungry,woman and man—a great human tragedy,indeed!(Lyell1990)
典故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极为普遍,作者往往不直接说明一件事而采用与这件事相关的典故影射,使文章既含蓄委婉又意义深远,还具有趣味性,更好地说明一件事或表达某种愿望。
翻译这类表达较含蓄的语句,如果直译,可能会显得冗长,甚至是有点儿突兀,且会导致目的语读者不能理解其与上下文的联系,造成阅读障碍。
所以采用显化策略直接译出原文的语用含义更为合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典故比较好理解,将其直译为“Of three things which do unfilial be,the worst is to lack posteritie.”,简洁易懂。
“若敖之鬼馁而”这一典故出自《左传》,若敖氏家族有两兄弟:子文和子良,子文认为子良的儿子长相穷凶极恶,以后会给家族带来大祸,于是命令子良杀掉他的儿子,但子良没有服从。
后来子文去世前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意思是以后若敖氏的鬼魂都要因为没有后代而挨饿了。
莱尔详细地解释了这一典故的含义,避免目的语读者不理解。
例4: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鲁迅2006)。
译文:The longgowns carefully spread the paper out flat on the floor before him.Ah Q leaned forward over it,and marshaling all the strength and concentration at his command,approached the task at hand(Lyell1990).
原文中“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莱尔译为marshaling all the strength and concentration,将原文的语用含义直接译了出来,简洁明了,清晰易懂。
3.动作发出者和承受者的显化
例5: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鲁迅2006)。
译文:But before his fist had reached its mark,Bearded Wang grabbed it and gave it such a yank that Ah Q went stumbling forward completely off balance. At the same time,with his free hand,Bearded Wang grabbed Ah Q’s queue,twisted it fast,and prepared to drag him over to the wall and smack his head against it in the time-honored fashion(Lyell1990).
汉语中的无主语句即使句子成分不完整,读者也能理解句子的意思。
而英语讲求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如果缺失某一成分,就可能造成理解混乱。
直译汉语中的无主语句,不仅不符合英语语法,还会混淆施事者和受事者。
原文是由多个分句组成的一个长句,含有两个被动语态,如果按照原文语序译成一个长句,就会显得冗长或者混乱。
译文将原本的一个长句译成两个句子,将两个被动语态改成两个主动语态,表明动作的发出者是王胡,承受者是阿Q,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做到了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
(二)人际功能信息显化
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包括情态意义显化和评价
Vol.21No.3
意义显化。
1.情态意义显化
例6:“你怎么会姓赵!——
—你那里配姓赵!”(鲁迅2006)
译文:“How could you be named Zhao?How could you even deserve to be named Zhao?”(Lyell 1990)
原作中人物的语气和态度有时并不明显,译者在翻译时需进行一定的转化,将其明确地表达出来。
本例中赵太爷指责阿Q不配姓赵,原文用的是两个感叹号,译者在翻译时将其改成了问号,变成了两个连续的反问句,将人物的态度意义显化出来。
2.评价意义显化
例7:据阿Q说,他的回来,似乎也由于不满意城里人,这就在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加以最近观察所得的缺点,是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鲁迅2006)。
译文:The way Ah Q told it,the main reason for his return to Wei Village was his general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townsfolk.They called a longbench a stickbench and used shredded leeks—yes,shredded—when frying fish.And as if that weren’t enough,he’d recently discovered an even greater shortcoming among them:when the women walked,their fannies didn’t have much wiggle(Lyell 1990).
原文评价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这个“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如果单纯地译成good,可能有点儿词不达意,译文也显得有些平淡无趣。
译者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推测原文作者的想法,译为when the women walked,their fannies didn’t have much wiggle.将原本模糊的评价变得具体化,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作人物形象,了解原作精神。
(三)语篇功能信息显化
语篇功能信息显化主要包括增加人称代词以明确所指代对象和增加连接词以显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1.人称代词显化
例8:他同时想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鲁迅2006)。
译文:Having made his selection and suiting gesture to word,he started to raise his hand,but it wouldn’t go up.Then he remembered—it was tied behind him.Couldn’t sing that one either(Lyell1990).
汉语注重意合,英语注重形合。
汉语中较少使用人称代词,即使不使用人称代词,语义也非常明确,而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则必不可少。
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为了符合英语语法,译者要根据需要增加人称代词。
原文中三个分句只有第一个分句是有主语的,后两个分句都没有主语,译文中增加了两个主语he,用来补足英语句子成分。
另外还根据需要在hand前面增加了his,把“这两只手”转换成了it,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连接词显化
例9:然而这一夜,举人老爷反而不能睡:他和把总呕了气了(鲁迅2006)。
译文:Old Master Selectman,on the other hand,didn’t get a single wink that whole night,for he’d had a good go-round with the lieutenant during the day(Lyell1990).
例10:棉被,毡帽,布衫,早已没有了,其次就卖了棉袄(鲁迅2006)。
译文:His cotton quilt,felt hat,and cotton shirt had long since disappeared,and after that he’d even sold his padded-cotton winter jacket(Lyell1990).
汉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需要依靠连接词等来表现;而英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则需要连接词来体现,注重形式上的连贯。
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添加连接词使汉语中隐性的逻辑关系在英语译文中显化出来。
例9中这句话存在隐含的因果关系,即举人老爷不能睡的原因是“他和把总怄了气了”。
译者添加了因果连词for,显化了因果关系。
例10中“棉被,毡帽,布衫”是并列成分,英译时增加了并列连词and,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二、显化现象发生的原因
从以上对《阿Q正传》中显化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显化现象在汉译英过程中非常普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结束语
总之,思维导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简单、清晰地掌握更多知识,为他们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
引用文献
陈慧员.2020.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
学咨询(教育科研),(4):
177.范琳悦.2020.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3):
39.阮莉.2017.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9):
81-82.钟文秀.2020.思维导图在综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
30-32.作者信息:510880,广东广州,广东省广州市
花都区育才学校
(上接第75页)
(一)语言差异
首先,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导致汉英翻译时需要进行显化处理。
汉语遵循一种隐性逻辑,重意合,语句之间即使没有连接词也能看懂其中隐含的逻辑关系;而英语则遵循一种显性逻辑,重形合,需要使用连接词和完整的语句来明示其中的逻辑关系。
这就导致在汉译英时需要显化连接词和补充必要的句子成分。
另外,由于英语语法规范,在汉译英时还需要增加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等。
(二)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影响译者在翻译时的策略选择。
比如在翻译一些我国文化中独有的事物,如成语、习语或俗语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对这方面文化的缺失,译者需要通过增加注释或解释将其隐含的文化信息显示出来。
另外,
东方文化的含蓄特点体现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这些在英译时也需要译者显化处理。
(三)译者主观能动性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促使译者选择显化的重要原因,但译者自身因素也不可忽视。
要将一部作品翻译好,需要译者主观上关注读者的需求,站在读者的角度,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否则一部翻译作品不能为读者所认可也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
结语
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及译者个人的
主观能动性,在翻译时采取显化策略是必要的。
尤其是文学类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能将原作的意境、风格等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像读原文一样感受到原文的美。
因此,文学翻译要特别重视显化。
莱尔在翻译《阿Q 正传》时,就较多地使用了显化手段来处理原文的概念功能信息、人际功能信息和语篇功能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合理地使用显化策略,能够更好地传达原作精神,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从而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引用文献
胡开宝,朱一凡.2008.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J].外语研究,(2):72-80,112.柯飞.2005.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4):303-307.鲁迅.2006.鲁迅文集(小说散文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庞双子,王克非.2018.翻译文本语体“显化”特征的历时考察[J].中国翻译,(5):
13-20,48,127.周晓梅.2017.显化隐化策略与译者的价值取向呈现———基于《狼图腾》与《无风之树》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中国翻译,(4):
87-94.Lyell ,William.1990.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Vinay ,J.P.¶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 :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 [M].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作者信息:200093,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