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同步练习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歌的首联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句式工整,节奏鲜明,表意凝练。
B.两首诗歌的颔联都描写景物,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具有雄浑之韵。
C.两首诗歌的颈联都自伤身世,漂泊、孤独、疾病等多种不幸集于一身。
D.两首诗歌的尾联情感不同,前者因自身艰难而愁,后者因国家战事而泣。
2.两首诗歌的首联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B.《登高》颈联诗人点明题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
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C.《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D.《登岳阳楼》颈联叙述身世,凄凉落寞,意境由广而狭。
尾联笔力一转,以“戎马关山北”的博大胸襟,与颔联恢弘伟丽的自然气象相得益彰。
4.结合作者写作这两首诗时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
如“猿啸哀”、“鸟飞回”等,诗人写的猿猴和飞鸟的意象,从视听上给人一种孤寂悲哀的感受,正好与作者的境况与情感相吻合。
B.颔联中“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似乎使人听到落木窸窣之声,见到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颓废情绪。
C.尾联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白发日多,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D.全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
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秋抒情。
前面写登高之所见所闻,后面抒登高之所思所感,层次清晰。
6.赏析本诗写景的手法。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丘而望远①
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②安可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李白南游吴越之时。
那时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多穷兵黩武、荒淫误国之事。
②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
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临海,极目远眺时,李白心潮澎湃,但他并没有写沧海扬波、洪涛排空的景象,而去写与大海、高山相关联的神话传说。
B.李诗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是虚妄,以此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究一死。
C.杜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其中首联刻画眼前的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展现。
D.颔联写杜甫登高远望,仰望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的江水,在动静相生中构造出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水墨画。
8.两首诗都是登高抒怀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在情感抒发上的不同点。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杜甫,字子美,尝自杜甫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B.他是唐代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C.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D.其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10.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D.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11.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
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层愁思,请加以分析。
二、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以“,”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2)《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年轻时即使打拍子将银钗敲碎,饮酒弄脏衣服也不在意,借以表现她年轻时欢乐奢华生活的两句是“,”。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2)在《劝学》中,“,”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在表现思乡怀人主题时,古代诗人常采用“对写”手法,此处思念,彼处着墨。
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二方面着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这学期,我们通过《登高》认识了“诗圣”杜甫。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依学界的研究,是基于两个价值判断:一是审美判断,即杜甫的诗歌造诣;二是道德判断,即杜甫所呈现的人格意义。
前一个维度,杜甫将《诗经》、汉乐府、魏晋齐梁诗和初盛唐诗的表现艺术熔为一炉,并加以创造,是诗歌体式风格的集大成者,()。
后一个维度,作为儒生士子,在魏晋以来儒学衰落士人崇尚个体自由而大唐帝国又处于社会失序的现实情形下,杜甫胸怀天下的人生信念和人格坚守让有宋以后的知识阶层感佩不已:在儒学尚未复兴的时代,杜甫中后期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由社会同情心所折射的人间关怀精神、由君臣观念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由此形成的忧世之心与批判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献身意志和道德体认,已经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宋以后的诗人开启无数法门 B.宋以后的无数法门就这样被开启了
C.宋以后诗人的无数法门就这样开启了 D.宋以后诗人的无数法门就这样被开启了
17.为杜甫的《登高》写一则文学短评,在概括内容要点的基础上,举例分析这篇千古名诗的一个亮点,不超过100字。
四、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字强调了诗人长期客居他乡的状态。
他漂泊在外,远离故土,这种长时间的羁旅生活让他心中满是悲愁。
“独”字则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在重阳节这个本应与家人团聚的节日里,他独自登高,身体又多病,处境艰难,体现出他的孤寂和凄凉,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启发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寂寞孤独”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①《登高》首联描写秋景,高天、急风、哀猿、飞鸟等意象,渲染了空旷寂寥的气氛。
②《登岳阳楼》首联叙述今昔,昔日愿望今日实现,表达夙愿终偿的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情感不同,前者因自身艰难而愁,后者因国家战事而泣”错误。
两首诗歌的尾联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在困境中寻求解脱而不得的悲苦情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
表达方式分为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
《登高》首联描写秋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高天、急风、哀猿、飞鸟等意象,渲染了空旷寂寥的气氛。
《登岳阳楼》首联叙述今昔,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表达夙愿终偿的心情。
3.B 4.(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遥望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一想到这,凭轩遥望的我不禁老泪纵横。
(2)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逢乱世,亲友被分隔在别处,没有音信,让自己思念不已。
自己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孤舟相伴。
所以这一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倒以及举目无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
(3)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境遇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
“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
要点:个人境况: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
感情:时值战争未平、国家多难,因而老泪纵横。
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怨天尤人”错。
结合杜甫生平,以及由第二首诗《登岳阳楼》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句可知,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第二首诗中,作者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而登上岳阳楼之后,看到浩渺的湖水,引发了作者复杂的思绪。
联系《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几句的内容,以及《登岳阳楼》一诗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知,作者这“涕泗流”,一是为自己而流:“艰难苦恨繁霜鬓”,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逢乱世;“潦倒新停浊酒杯”,自己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孤舟相伴;“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百年多病独登台”“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所以这一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倒以及举目无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
此外,作者这“涕泗流”,还有一重原因,就是为国家而流,战争未平,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
此句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由此可知,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境遇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
“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
所以,在这一句诗中,作者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5.B 6.①写景富有地域季节特征。
风急、猿哀、落木、长江,描绘出夔州凄冷肃杀的秋景。
②意象叠加。
首联连用天、风、沙、渚、猿啸、鸟等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氛围。
③动静结合。
首联的天、渚、沙属静景,而风、鸟,则为动景。
④写景顺序:由远而近,俯仰相替。
首联上句风、天既为远观之景,又是仰视之物,而下句的渚、沙、鸟,则为近看之物,俯视之景。
⑤多种感官相结合,绘形绘色。
视觉上,天、江、沙、鸟,皆为冷色调;听觉上,风声、猿啸声、落木声,则为萧瑟之音。
(答出3点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颓废情绪”错误,是苍凉宏阔之感,不属颓废情绪。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标下手法的赏析能力。
从描绘景物看,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
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描绘出夔州凄冷肃杀的秋景。
从选择意象看,首联连用天、风、沙、渚、猿啸、鸟等意象,尤其“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氛围。
从描写技巧的动静角度看,首联的天、渚、沙为静态,属静景,而风、鸟为动态,则为动景。
写景动静结合。
从写景顺序看,首联诗句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上句风、天既为远观之景,又是仰视之物,而下句的渚、沙、鸟,则为近看之物,亦是俯视之景。
故写景顺序是由远而近,俯仰相替。
从感官运用角度看,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此处视听结合。
天、江、沙、鸟都是看到的景象,皆为冷色调;风声、猿啸声、落木声都是听觉描写,为萧瑟之音。
诗句多种感官相结合,绘形绘色。
7.D 8.①李诗借古讽今,表面上讽刺了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际上借以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荒淫误国。
②杜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漂泊异乡、年华老去、体弱多病、壮志未酬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分析】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在动静相生中构造出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水墨画”错误。
颔联是动景,并没有用动静相生的手法。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李诗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
这一段为全诗之主旨所在。
秦始皇骊山构陵,汉武帝茂陵筑墓,均已倾废荒芜。
到而今,当年的英豪雄强早已灰飞烟灭,风光不再,只有听凭牧羊子赶着羊群来登临践踏。
他们的魂灵守不住他们的墓冢,他们的余威阻止不了盗墓者贪婪的掘夺。
昔日穷兵黩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气。
如今仍落得个如此下场,要想乘飞龙而成仙,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历史就是无情的,自然也是残酷的。
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野心家”们,终究如凡夫俗子一样,化作灰,堕为尘,成为深埋土堆里的一把枯骨,与庶民百姓没有两样。
而他们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终成为后人的笑柄。
诗意还不仅限于此。
怀古仅仅是引领诗兴,由之写来,直奔主题。
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比起秦皇汉武来,犹过之而无不及;其穷兵黩武之举,荒淫误国之行,与之相比,并无二致。
借古鉴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才是这首诗真正的主旨。
表面上讽刺了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际上借以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荒淫误国。
杜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
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9.B 10.D 11.C 12.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登台,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解析】9.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B项,“浪漫主义诗人”错,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故选B。
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D项,“落笔的角度相同”错误,落笔的角度不相同,分别从声、色、动、静、局部、整体角度落笔,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
故选D。
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C项,“缠绵悱恻”情感错。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
这是杜甫的代表作,能够体现其诗风。
如颔联中传达出诗人内心极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有无限悲凉之意。
故选C。
1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诗的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层愁思:
万里:指地理长度,远离家乡之悲。
悲秋:秋在古诗里经常使用,写出在特殊季节里人的悲凉情绪,写出了季节的凄惨。
常:表示频率多或者时间长久,写出漂泊流离长久之悲。
作客:“客”就是流浪,写出天涯游子之悲。
百年:指时间长度,表示时间长,长年,还暗示了作者年纪大,老了,写出了老年垂暮之悲。
多病:身体不好,多有苦痛之悲。
独:没有亲朋好友,独自一人漂泊无依之悲。
登台:台为高处,秋日登高是一种习俗,登台眺望满木萧然,写出了思念亲人之悲。
1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常、作、钿、篦、胥、赢、仓皇。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示例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示例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示例四: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萧”“臾”“茱”“萸”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D.“‘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二方面着笔”错误,应是分别从横(空间)、纵(时间)二方面着笔。
故选D。
16.A 17.
构思精巧,链接紧密,此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第二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第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第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原文此句的主语为杜甫,这句话是对杜甫的高度评价,故衔接内容的主语仍为杜甫,而BCD的主语都不是杜甫,排除BCD。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因题干要求只选取该诗的一个亮点来点评,可以从诗歌的巧妙构思入手。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开篇展示的是三个意象,即风、猿、鸟;“风急”句后写到第二个意象“猿”,诗人以“猿”之声“哀”,写我之心“哀”,链接紧密,且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接上句的“哀”来,抒写“哀”的缘由,便又没有直接点明,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抒写“哀”的丰富内涵;最后一联着重设想“归”的种种困难,且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写景和抒情相结合,表达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怀。
18. 《品味寂寞孤独》
寂寞孤独,是人类情感世界中一抹独特的色彩,它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们的人生旅程,或浅或深地触动着我们的心弦。
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那深入骨髓的孤独寂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得以窥探其在苦难漂泊中的灵魂挣扎,也促使我们对寂寞孤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