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9扬州慢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诗的题材是什么?
2.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从而能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习
评价
我在这一课收获了:
1.预习案中不明白的问题解决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史怀古诗歌的分类、结构、情感、手法积累了_______________
3.鉴赏怀古诗的方法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公布优秀小组及个人
(2)说明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改进
欣赏
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享受成果
整理完善
录音
投影
投影
创设情境,
调动情绪
有目的地学习
调动兴趣,进而完善预习案,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学习
新知
四、PPT显示探究任务及要求:
1.探究任务
探究一:假如你是词人姜夔,你穿越来到了当年荒凉、破败的扬州城,面对此景,你一定会感慨万千,那么请将你看到的景象分享给我们大家,进而让大家感受你那时那刻的情感。(提示:结合诗句赏析)
探究二:词人写昔日的扬州城与眼前的扬州城,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展示任务
探究一1-6组
探究二4组
3.自由点评,教师可适度指导或点拨
探究一
探究二
五、课堂小结:
方法:
1.看题材(吟咏对象)
2.看意象(景物特征)
3.看手法(对比、虚实)
4.明情感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晚唐诗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④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反复诵读,通过自主预习,初步鉴赏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咏史怀古诗相关知识。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合作探究,深刻体会情感,从而简单归纳出赏析咏怀古迹诗歌情感的方法。
3.激情投入,体悟诗人深沉的情感,增强爱国热情。
三、反馈预习案情况: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请指出它体现在哪些相关的诗句上。昔日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句子有所体现?如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古今的景物特点,会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展示法、点评法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景物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反复诵读,积累咏史怀古诗相关的知识,抓住有特征的景物,借助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课
前准备
1.反复诵读,整体梳理。
2.完成预习案,查阅并搜集资料,了解咏史怀古诗相关知识。
教学用具
音乐、投影、课件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的?
七、课外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题。(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1全课)
1.歌曲从网上下载
自制
课堂
教学
过程
设计
思路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媒体的应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一、播放乐曲——二胡《二泉映月》
由余秋雨的名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导入
二、解读学习目标;
指出重、难点
测试题目内容
1.看题材(吟咏对象)
2.看意象(景物特征)
3.看手法(对比、虚实
4.品情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相关知识的积累,抓住有特征的景物,借助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题。(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学习
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自主预习,初步鉴赏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咏史怀古诗相关知识。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合作探究,深刻体会情感,从而简单归纳出赏析咏怀古迹诗歌情感的方法。
3.激情投入,体悟诗人深沉的情感,增强爱国热情。
内容
分析
姜夔的《扬州慢》是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推荐作品。本单元学习重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技巧,《扬州慢》在写景抒情上极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一篇咏史怀古的佳作。上片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因此,本课的设计就是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去举一反三,学会明确意境,借助方法,去缘景明情。
学情
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还不成系统,需要给学生在方法上以指导。
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课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讲授法、启发式、归纳演绎法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晚唐诗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④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个性化
练习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4.享受小组合作的成果
1.进一步整合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赏析
怀古诗情感的能力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悟诗人抚今
追昔的哀思,增强爱国热情。
回扣目标,加强认知,有目的地学习
加强认知有目的地学习
链接高考,进行知识迁移,做到举一反三
课堂
教学
过程
设计
思路
课外
检测
知识点
学习目标
高效讨论并展示:
(1)明确任务
(2)高效讨论
(3)展示成果
探究一:展示讨论成果
探究二:展示讨论成果
(1)精彩点评
探究一:点评
探究二:点评
(2)及时补充
(3)提出质疑
(4)完善探究案
整理归纳
标记作业
相关检测,反馈课堂教学落实情况
投影
前黑板
前黑板
投影
投影
导导学案中的【巩固提高案】
1.感受探究情境
2.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
扬州慢
课标
依据
1.培养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并鉴赏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①探究任务
探究一:假如你是词人姜夔,你穿越来到了当年荒凉、破败的扬州城,面对此景,你一定会感慨万千,那么请将你看到的景象分享给我们大家,进而让大家感受你那时那刻的情感。
探究二:词人写昔日的扬州城与眼前的扬州城,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展示任务,分配给小组
③自由点评,老师可适度指导或点拨
4.赏析怀古诗还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
教学
过程
结构
设计
(或
教学
流程
图)
教学过程结构:
1.播放乐曲——《二泉映月》,由余秋雨的名句导入,提出问题:
2.解读学习目标,指出重、难点:
3.反馈预习案情况:
(1)公布优秀小组及个人
(2)说明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改进
4.PPT显示探究任务及要求: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7.课外测试:链接高考
板书
设计
扬州慢
姜夔
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名都—盛、虚
春风十里
情景交融
今——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虚实相生黍离之悲
二十四桥、冷月、空城—衰、实怀古伤今
红药
所闻—清角吹寒
方法总结归纳:
1.看题材(吟咏对象)
2.看意象(景物特征) 4.品情感
3.看手法(对比、虚实)
学习环境
()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其它教室
教学媒体的
选择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1.题材
2.意象
3.手法4.情感
明确题材,
置身诗境,借助手法,
缘景明情
照片、
录音、
投影、
课件
1.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2.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3.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播放-提问-讨论-讲解-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