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升级训练 专题05 散文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
专题升级训练五散文阅读
一、(2012·六安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北方榆
在突兀的山冈上飘动着一面旗帜。

在风的鸣叫中,展示她的伟岸与辉煌。

夕阳西下,暮色沉沉,静穆的山冈上,仍可升起大片大片的黑色希望。

啊!北方榆,高原最值得称赞的精灵。

如若一位杰出的诗人与你站在同一山冈上,他的灵感,他的激情会陡然升起,无数赞美的言词,会情不自禁地显示在你那令人感动的身躯上。

同时,他会虔诚地跪拜于你的脚下,双手作揖,然后仰望你的容颜,聆听你的心声。

他只能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因为你写在这突兀的山冈上的诗,他是无论如何绞尽脑汁也描绘不出的呀!
黑暗把你裹了起来,看不清你的身躯,看不清你的叶片,甚至看不到你的轮廓。

但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我,已把你深深地镌刻于我的眼窝。

北方榆的壮美,即使在夜晚,也显得那样令人充满悠远的遐想。

北方有哪一个树种,能与你媲美?杨树在山冈上显得那样弱不禁风,柳树在山冈上显得那样苍老委靡,唯有你显出的是气魄,是豪迈与威风凛凛的风度!
这,我想,都是源于你刚强的筋骨!
在突兀的山冈上飘动着一面旗帜。

在太阳潮的涌动中,泛起绿波绿光,举起永不熄灭的火炬。

啊!北方榆,高原最为动人的绿色天使!
早春来临,你轻轻一抖严冬的灰尘。

你那粗糙的主干皮肤,似乎没有绿色,看不到青春的象征。

但是,你那柔嫩的枝条,浅红中透出亮丽的翠绿,叫人不能不感到春的气息、春的温暖。

北方的老农,始终把你作为春的使者、春的风筝。

你在春潮中,最为壮美的一幕,便是孕育出那满枝满枝、丰盈夺目的榆钱,它们把你打扮得犹如美丽的村姑,楚楚动人。

山风吹来,你扭一扭身姿,那姿态,那风韵,实叫大山嫉妒。

你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啊!这道风景能延续好长好长时间,使寂静空旷的山,有了动人的绿云绿彩。

在阳光与风雨的柔抚下,你把成熟了的晶莹而饱满的果实,轻轻地抛落在大地上,于是大地上便铺满了金黄色,铺满了生机,铺满了希望,铺满了延绵不绝的力量。

我常常想,你那薄薄的种粒,为何有着那样顽强的生命力。

不论是山洼,还是高坡,只要能接触到的地方,一场春雨过后,总能看到你小巧的身影,有时能连成一片,茂茂密密,好不让人惊羡。

就是这些小巧的身形,风雨吹打不死,严寒封冻不死,酷暑暴晒不死,反而却能高高耸起,成长为北方的树雄。

这,我想,都是源于你胸中那澎湃的激情。

在突兀的山冈上飘动着一面旗帜,鼓满力的雄健,召唤高原人挺起钢铁般的身躯,挥动古铜色的双臂,在高原上雕塑不毁的形象。

啊!北方榆,高原最为壮烈的骄傲!
站在山冈上是英雄,躺下了,同样是好汉。

生命已经终结,留下的仍然是坚贞不屈的形象。

老牛拉的犁扶手,锄田的锄杆,掀土的锹把,甚至割田的镰刀把,哪一样都离不开你的枝干。

你的生命,就在这寂寞中,又一次得到升华,死得其所,死而有为,这就是你的品性,你的壮烈!
我常常会站在北方榆下沉思,依偎着她,就仿佛依靠的是一座雄浑的大山。

因为在突兀的山冈上,难道还能找到比北方榆更好的依靠吗?看着北方榆的精神风貌,再想想北方的农夫,我不知不觉就会由衷地大喊一声:高贵的树种,伟大的群体!或许正是北方榆的精神,感召、震撼了北方的农夫,他们固守着这方土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璀璨厚重的诗章,描绘出一幅又一幅优美凝重的画卷,才使北方与南方一样,同样显得生机盎然,同样有着美感灵气。

北方榆,北方永远飘动的一面旗帜!
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你写在这突兀的山冈上的诗,他是无论如何绞尽脑汁也描绘不出的呀!
(2)你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啊!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北方榆是“高原最为动人的绿色天使”?
3.从全文看,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在突兀的山冈上飘动着一面旗帜”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二、(2012·省级示范高中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水汪汪的眼
朱以撒
对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本开始的——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

家园中曾经有过的三眼汪汪的古井,如同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

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

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

平静的水面,随着邻里结伴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的荡漾波光。

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

一眼古井,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特意花费心机护理。

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人的本性通常如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忘。

“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贬低的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气派。

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开。

没有人去追问井的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的水。

时日在井底下流逝。

当年的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黄,一些黧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

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

这样的井是苍天幽深的眼神,水汪汪地参透一切天机世相。

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

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人已经走远,掘到底才知道问题来了。

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沛,溢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

一眼井让人失望了,必然果断填埋。

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返回潮湿的地下,堆挤压实。

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一个生命在瞬间夭折。

这样一来,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我们感佩莫名。

如果不是有意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时代。

深邃的井让人想起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

巨大的树干让人联想起浑圆的井口和向下延伸的黑幽幽的井道。

如果不是雨水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树枝,安静是它们的共同语言。

干枯的井令人想起干枯的树,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是残骸遗留。

古井的命运比古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地,远远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

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来越少。

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

即使是幸存的井,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记,人们只需两个手指头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喷涌而出,一种姿势从此消失。

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走了。

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地移动。

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扛,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有空隙登上了旅程。

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

是人遗弃了井,还是井背离了人?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水如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多故事。

不必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连同水汪汪的神秘,已经沁入体内,纵使远走高飞,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的吧。

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相厮守是一种必然。

只能这么去面对了,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着绠汲之乐的少年相比,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

一定会有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活的甘霖——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赐予我们的了。

(选自《2002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改)1.第二段写到井,其中写到人们对井的淡忘和“坐井观天”等对井“贬低的口吻”,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2.从艺术表达的角度鉴赏文中两个画线句。

(1)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

(2)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3.综观全文,作者以“水汪汪的眼”为题,有哪些隐喻意义?请分条作答。

4.这篇散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抚摸乡村
韩卫贤
沿着一片南瓜或牵牛花的走向,很容易触痛乡村浅显的心事。

一页柴扉,一段炊烟,一记清秀的鸟鸣,一波暗绿的凉意……抚摸乡村我时常滑落于时光的臂膀,被童谣的唢呐和游戏簇拥着,缠绵着。

记忆是一个繁体的汉字,抹掉一层斑驳的灰尘,闪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光芒,盘根错节,却淋漓尽致。

童年的乡村是抒情的,大段大段的情节被我们剪裁成梦的衣裳。

在我奔忙的思绪里,古远的乡村更接近于乡村的本意,更具有纯粹的具象。

她是那样的透明,像一支夏天的冰棒,一点点热情就能将她溶化;她又是那样的清纯,像处子柔嫩的肌肤,哪怕是轻巧地碰她,都会叫人过而不忘。

抚摸乡村就是抚摸一段迷人的童话,纷飞的蜻蜓是它无序的线索。

这些精致的生灵,像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在乡村这本硕大的书页中穿梭,透出和平、悠然的气息。

一根竹片和蜘蛛丝构成的网被我们高高地举在手里,欢快地奔跑;一只蜻蜓失落于网上,停止了飞翔的迹象;另一只又失落于网上,它们挣扎着向往自由的样子,颇似我们被束缚在教室、黑板和老师目光下的无奈。

于是,我们将它们放飞,再跟着奔跑。

整整一个季节,我们的游戏就是奔跑,乡村的概念就是奔跑,仿佛天空中大团大团的云,被自由的风牵引着,广阔地奔跑。

最惊险的是遇见蛇,各种各样的蛇。

其实它们的神态是友好的,但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用树枝和石块把它们打死,再悬起来挂在树枝上,企图恐吓那些胆小的同伴。

以至来到城里见到人们惊奇而小心地围着卖蛇人指手画脚一脸迷惑的样子,我总会露出不屑的神情。

当然,我们还具有在凸凹不平的大地上把陀螺打得飞转把铁环滚得狂奔以及在清澈而深奥的河里像鱼一样穿梭的本领。

尽管童年的乡村贫瘠得让我们腹中时常空虚和饥饿,我们还是被玩性硬撑看玩“奏奏什么羊,老倌老奶烤太阳”那种一上一下的跨越式跳跃,把奶奶的炊烟震得猛烈地咳嗽。

我们还会用老牛踩出的窑泥,做一个小小的砂锅,嘴里喊着“砂锅砂锅格通洞”,再把手中之物猛烈地摔在地上,听那种清脆的响声。

每每抚摸乡村这些童话都会震颤我的指端,童年的乡村是那样的宽容和放纵,任我们把滚烫的火盆在空中舞成一个个红色的圆圈,烧红乡村冬日的凛冽。

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乡村清朗的额头,浮躁的蛙鸣变得深沉起来,唯有秋虫一望无际地开始了狂欢。

乡村如一位待嫁的闺女,成熟了,却不透彻;萌动着,却不直白。

一些爱情的故事在清凉的夜色里悄无声息地成长着,又被谁家的犬吠泄露了天机,古板的乡村常因此而发脾气,把年关的唢呐声吹得一波三折,哀哀怨怨,犹如月宫里嫦娥的无端诉说。

乡村的夜晚,月色和着来自土地深处的虫鸣,缓缓地爬上草垛和房顶,挂满童话的房檐。

我们偎着苍老的奶奶,坐在菜园里,看月亮披着云彩的轻纱,匆匆地赶路,看深沉的山默默地缓延着,看笼着村庄的土地止不住地成熟,把清冷的月光映出暖暖的色调。

四处是大自然的乐音,那么和谐,那么动听,还有我们嘴里吟出的“月亮月亮光光,骑马烧香”之类无序的歌谣,还有我们偶尔玩起的“做大媒,过家家”,与月色中真实的爱情共同构成乡村动人的细节。

夜晚的乡村是一幅潮湿的画,轻轻地抚摸,都会惊扰色彩里的人物和事物;夜晚的乡村是一根布满音符的弦,谁的手,谁的手拨动了琴端又悄然垂下。

抚摸乡村,那无尽的劳动是乡村无尽的血脉。

春风被老牛散漫的印迹染得碧绿,清明的雨水临空而降,像叙说不完的豆豆,布谷鸟最后一次梳理柔顺的羽毛,劳动就爬满每一条栅栏,“春天耕地,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积肥”。

我们躲在语文课本最抒情的页码下看荷锄的乡村将太阳托起来又放下去,看大滴大滴饱满的汗水把土地浸透又凉干,看老米勒画笔下《播种者》《扶锄者》明快的色彩把世界的乡村照亮,把泥土上的英雄照亮。

抚摸乡村我不敢挪动轻薄的手臂,每一个简洁的形象都像一个粗糙的老茧,使人疼痛。

我无法把单纯而又厚重的乡村轻轻地描述穷尽,就像时光这把挂在土墙上的筛子,总是把乡间最精细的情节漏掉,让我们每次都小心翼翼,每次都激动不已。

抚摸乡村,我总是捡拾一片一片飘落的树叶,然后把它们一簇簇地收藏在乡村这条盘杂的宿根下,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苦苦守望着记忆中的新绿。

1.文章写了乡村的哪几个方面?突出了乡村怎样的特点?
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以“抚摸乡村”为题的好处。

4.作者说:“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种“诗意”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地泉之灵
林子
①十月。

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

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

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

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

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

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

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

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

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

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

它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

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

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

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

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

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

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

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

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

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

它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

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

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

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

湘江上游,海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

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

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

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

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

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

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

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

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

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

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

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

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

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

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

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2011年11月30日《南方日报》,有删改)1.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
2.结合文意,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一、1.参考答案:(1)把北方榆比作一首诗(或答“北方榆就像一首诗”“北方榆是一首诗”等);北方榆的形象、精神等即使是诗人都难以描述,表达了对北方榆的高度赞美之情。

(意思对即可)(2)北方榆在山风吹拂下有一种动态的美,北方榆的美能延续很长时间。

(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释句意不是赏析,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甚至联系全文。

要注意表层意思,更要理解深层意思和言外之意。

如第(2)句中的关键词“流动”,既是指风的吹动,更是后一句所说的“这道风景能延续好长好长时间”的意思。

2.参考答案:①北方榆在太阳潮的涌动中,泛起绿波绿光,就像永不熄灭的绿色火炬。

②北方榆是春的使者,浅红中透出亮丽翠绿的柔嫩枝条,带来了春的气息和温暖。

③满枝的榆钱丰盈夺目,使寂静空旷的山有了动人的绿云绿彩。

④榆钱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根发芽,茂密成长。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这句话出自文本第七段,独立成段,领起下文。

所以答案就在下文中,这是答题的技巧,更是答题的思路。

做题的主要目的是理清思路,掌握方法。

3.参考答案:象征(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等也可,如这里没答“象征”,但后面分析中提到“象征”,也可以)。

文章借北方榆这一形象象征了豪迈顽强、坚贞不屈、死得其所的精神风貌;也象征了在北方榆精神的感召下固守这方土地,艰辛劳作,让北方与南方同样生机盎然的高原人(北方的农夫)。

解析:托物言志是本文最明显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是象征。

先分析物的特征,再分析其象征意义。

4.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手法,将北方榆比作“一面旗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榆及其精神对人们的感召力;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榆及其代表的高原精神的赞美,昭示主旨。

②这句话贯串全文,使文章思路清晰,首尾照应。

解析:作用的分析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但该句在文中多次出现,结构的作用就很明显了,主要分析其内容上的作用,注意“旗帜”是比喻手法。

二、1.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似贬实褒、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这样写,突出了古井平静低调、默默奉献的精神以及它坚守自我、润泽周边、心气开阔的品德。

解析: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是有难度的,但联系全文,文本最终是赞美古井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就很明显了,还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参考答案:(1)用拟人手法描绘出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古井被彻底毁灭,毫无生机的惨状,作者深感痛惜和无奈。

(2)用拟人和映衬的手法突出乡村古井在时代变迁中被无情遗弃和冷落,所有的故事和思念停留在荒村,只有明月相伴,更显古井的处境孤独凄凉及作者怜爱之心。

解析:这是个常规化的题目,一般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考虑作答,但要结合具体句段分析,更要重视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如第(1)句中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井的痛苦,更表现出作者的痛惜之情。

3.参考答案:①“水汪汪的眼”是古井水清照人、润泽万物的生动写照;②是伴随时间流逝、见证世事沧桑的形象描述;③是备受人类冷落,不忍退出生活舞台的心灵外化;④也是作者感叹时代变迁、同情古井悲惨命运的一双泪眼。

解析:从散文题目的类型和作用角度分析。

本文标题是文章写作的对象,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关键词“眼”,水井一般都用量词“眼”修饰,从“眼”的“所见”考虑。

4.参考答案:少年与井相伴的生活体验是人生难得的财富,为未来奠定了基础;这些人如今面对便利的水龙头,不仅会怀想往日的井边生活情境,还会激发他们对未来美好新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呼吁人们要保护古老淳朴的传统文化;由往昔到眼下到未来,由井及人,升华了主题;由实到虚,使文章摇曳生姿。

解析:所谓耐人寻味,就是它的深意,现在少年人“体验的缺失”引出的是对传统事物及其所寓含的文化的缺失的思考,有升华主题的作用。

但题目要求的是赏析,即对“好在哪”的分析。

三、1.三方面:乡村童年趣事,乡村的夜晚,乡村的劳作。

特点:透明清纯、宽容放纵、宁静和谐、单纯厚重。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乡村以生命,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浓浓的爱意;运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