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湖州是吴兴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评
语文试题卷
2024.05请考生注意: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8页,共22题。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黑色水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作文不能另加附纸。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

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表现!
活动一文化建设传承经典
一、学校进行校园“和”文化建设,邀请你参与活动。

(22分)
【溯“和”内涵】
“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之一,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由和合思想出来的宽容精神、道德追求、包容意识,成为的民族文化基因。

小到修身养性、家庭建设,大到治国理政、对外交往,都离不开“和”的价值指引。

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国民精神中、体现在言行举止上。

(摘编自《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延展名贵理念
B.延伸宝贵理念
C.延展宝贵理想
D.延伸名贵理想
【编“和”歌曲】
2.请将校园歌曲《恰同学少年》歌词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3分)
“乃自然风光之和,乃修德养性之和,乃政治清明之和,乃国家共处之和。

恰同学少年,乐山乐水,乐所忧,初心可守;知己知仁,知无涯,愿景能成……”
①止戈兴仁②政通人和③惠风和畅④厚德载物
A.③④①②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
【吟“和”诗文】
3.某校将布置“和”文化墙,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将空缺处诗文填写完整。

(8分)
(2)“群星不会因为像萤火虫而怯于出现。

——泰戈尔《飞鸟集》”,这句诗适合布置在“和”文化墙上吗?请说明理由。

(3分)
【演绎“和”剧】
“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的官邸与吴家为邻,①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应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

(张、吴两家人在巷口相遇,正为吴家想要独占巷子的事情争吵)
张家人:(质问、不满、气愤)这条巷子是我们两家共有的,你们凭什么占去?
吴家人:(②)我家要盖新房子,地不够用,当然要占了。

张家人(行礼问候):老爷,那吴家人蛮不讲理!盖个房子还要占用公共的巷子!
张家老爷(紧锁双眉,手捂胸口,脚步踉跄):这吴家人怎么这样呢!快!快!来人啊!赶紧写信给尚书大人,让他给我们评评理!
……
张家老爷(打开信封,开始念,其余张家人都竖起耳朵):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老爷:③
吴家老爷:④
(两家都将墙向后移了三尺,吴家人亲自登门致歉,握手言和。


4.画线句①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1分)
5.请为②处设计舞台说明。

(2分)
6.请在③④处设计合适的台词。

(3分)
活动二鉴赏意象品味经典
二、赏丰子恺的《梧桐树》,品经典意象的文化滋味。

(19分)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

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A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

”我以为树亦如此。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

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
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

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

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

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

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

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

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

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

样子真凄惨(▲)!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B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

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恢复了春初的面目。

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

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落花也曾令人悲哀。

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

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

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

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缘缘堂随笔》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就指出梧桐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这是因为“我”
退到一定距离,可以看清梧桐树的全体容貌。

B.第③自然段中,“梧桐分绿上窗纱”一句化用诗句“芭蕉分绿上窗纱”,意在表现夏
季的梧桐树绿意之浓厚,生命力之旺盛,化静为动,写法精妙。

C.文章第④自然段中写到树叶寿命比花长得多,将落叶与落花的对比,突出表现梧桐落
叶悲哀之深重,由此发出“无常”的感叹。

D.文章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在情感上经历了新叶初生的欣喜、绿树成荫时的赞叹、
梧桐叶落的积极昂扬这几个阶段。

8.请为画曲线句选择合适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

(3分)
句子:样子真凄惨(▲)!
A.啊
B.呢
9.请在AB 画横线处任选一句,结合以下材料,品味丰子恺的语言风格。

(4分)10.梧桐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也是佳人才子笔下的移情对象,常引起缕缕思绪。


文中的梧桐叶落之时作者寄寓的情感与下面链接材料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进行分析。

(4分)
11.读完文章后,有同学对本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写下三个关键词,请你任选一个,完
善【感悟式批注】。

(5分)
A.自然
B.艺术
C.人生
我选择▲。

【感悟式批注】:▲。

活动三书香沁润诵读经典
三、学校开展“书香恒久远,经典永流传”读书节活动,请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17分)
【材料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成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序言》
【材料二】重回经典阅读的Z 世代,“阅读社交”氛围渐浓。

他们喜欢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等,阅读兴趣更是成为他们日常社交的谈资,也渐渐成为Z 世代社交的一种行为方式。

在各大网络平台都能看到,不少用户都选择用余华、鲁迅、余秀华、村上春树等作家的名字当作自己的引力签,以此吸引同好,共同分享阅读带来的感悟和收获。

链接材料: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子恺兄的散文风格和他的漫画风格十分相似,或者竟可
以说是同一事物,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

——叶圣陶
丰子恺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他的画极家常,造境
着笔简洁,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朱光潜
事实上,一部经典的产生是阅读风尚、社会需求、文化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好的作品都具有一种力量,能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面前散发光彩。

文学经典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提升了我们的品位,铸就了我们的情感模式,具有恒久的价值。

正如余华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选自《大众日报》2023年12月18日(有删减)【材料三】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

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

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

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

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

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

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

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

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

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

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

活动四以古为新重读经典
四、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问题。

(22分)
【材料一】桐庐郡斋书事①
〔北宋〕范仲淹
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

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自逍遥。

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

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

【注】①桐庐郡斋书事:这首诗作于景佑元年(1034),当时作者46岁,贬居睦州。

【材料二】严先生祠堂记①
〔北宋〕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②之故人也。

相尚以道。

及.帝握《赤符》③,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④,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

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

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⑤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

在《屯》⑥
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⑦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注】①《严先生祠堂记》:这篇散文是范仲淹贬居睦州之时所作。

严先生即严子陵,名光,东汉时会稽余姚人。

曾与刘秀同学。

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

后被召到京师洛阳,任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于富春山。

②光武:即刘秀。

③握《赤符》:指儒生疆华向刘秀奉上《赤伏符》,其文大意是刘秀发兵,汉室将要恢复。

刘秀便以为是天降祥瑞的征兆而即帝位。

④臣妾亿兆:统治天下成千上万的民众。

⑤《蛊》:《周易》卦名。

⑥《屯》:《周易》卦名。

⑦复:免除其赋役。

16.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述诗人所贬之地睦州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有些人钻营仕途,诗人却逍遥自在。

C.颈联转而抒写作者公务余暇的生活日常。

D.尾联作者感叹为官清苦,触目所及草木荒凉。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及.帝握《赤符》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及.下船(《湖心亭看雪》)
B.天下孰.加焉孰.若孤(《孙权劝学》)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微.先生各微.侧(《核舟记》)但微.颔之(《卖油翁》)
D.始.构堂而奠焉自冯瀛王始.印五经(《活板》)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18.材料一首句中的“骄”字,情景皆备,境界全出。

请你结合诗句,赏析“骄”字。

(3分)
19.用“/”给材料二中画横线处断句并翻译。

(限断3处)(5分)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20.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篇以先生名篇,文中却不单言先生一人,而以光武帝与之相对应来写,虚实结合,
以虚衬实,相得益彰。

B.文章开头连用了两个“天下孰加焉”发问,前者极言光武帝君临天下的威仪,后者
尽写严子陵傲岸不群的风姿。

C.文中引用《蛊》卦和《屯》卦,立意既新,又自然贴切,不致使人产生艰涩难懂的
感觉,足见作者易学功力之深。

D.严子陵在光武帝召他入朝为官时,始终不为所动,选择归隐江湖,旨在以退为进,
有朝一日得到朝廷重用。

21.范仲淹在材料二中盛赞严子陵的“先生之风”,范仲淹是否也具有“先生之风”?请
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岳阳楼记》相关内容,探究“先生之风”的内涵。

(5分)
活动五创意表达发现经典
五、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40分)
22.《光明日报》一新闻发布,引来网友热议。

以上热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⑵不少于600字;⑶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网友A:传统文化
也具有经典性,可
以成为永远流传
的经典。

网友B:地方艺术也
应成为永远流传的
经典,它不能被遗
忘。

网友C: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经典就在我们身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