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四) 古代诗歌阅读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四) [古代诗歌阅读一]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

(6分)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6分)
忆昔
陆游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知老病只逡巡”中的“逡巡”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祭常山回小猎
[宋]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圣朝若用西凉簿①,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西凉簿:指晋将军谢艾,曾任西梁州主簿,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1)请赏析“弄风骄马跑空立”一句中的“弄”字。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6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诗歌颔、颈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6分)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倍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1)诗歌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6分)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秋景堪题”体现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态度?“秋景”具体体现在哪里?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的五、六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6分)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

一巾华发上溪船。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①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词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6分)
凤栖梧
王庭筠①
衰柳疏疏苔满地。

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②。

南去北来人老矣。

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

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

王粲登临寥落际。

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①王庭筠,金代书画名家,善诗文。

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

②语出唐代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抒发宫女离家别亲、禁锢深宫的痛苦之情。

(1)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说说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有哪些。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词景与情是如何结合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贫女
[唐]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出身寒素,累举不第。

②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装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结合诗句分析贫女的形象。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请说说诗人借此表达了哪些情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四)
1.(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

(1分)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形象。

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及作用,这是该类题目答题的一般套路。

所谓“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2)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每点一分,答出3点得满分)
[解析] 情感的把握是以真正读懂诗歌为前提的,我们可以根据“谁是知音者”“边愁”“莫教泪洒英雄”等词句解读出词中包孕的情感,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纳兰性德的生平际遇来揣摩这首词包含的情感。

2.(1)可分为两层。

(1分)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诗人对往昔戎马生活的回忆;(1分)后四句为第二层,写诗人回忆后的悲愤心情。

(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行文思路。

从题目“忆昔”,我们就可以大致把握诗歌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往昔生活的回顾,二是由这种生活产生的感想。

通读诗文,作者确实是从这两个方面写的。

即前四句写往昔的生活,首句写出关,次句写关中慰问宋军,三、四句写在那里的生活。

后四句写忆后的悲愤心情。

对于炼字,一定要抓其传神之语,分析其妙用。

(2)“逡巡”一语双关(1分),不仅表现了一个“老病”者的行动特征,而且刻画出一个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抱负的彷徨心理。

(2分)
[解析] 对于炼字,应明白炼字其实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和美学化。

对炼字的分析要结合具体诗句。

炼字一般是五言炼第二(三、五)字,七言炼第二(五、七)字,有时是同时炼两个字或三个字。

答题时应指出哪个字用得好,好在何处。

3.(1)“弄”,“搅起、扬起”之意,描写了马在腾跃之间激起阵阵劲风的情景,(1 分)不仅表现了马形体健壮、神采俊逸的特点,(1分)也塑造了诗人纵马驰骋、矫健豪迈的形象。

(1 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驰骋沙场、为国效力的豪情。

(1分)前六句描写围猎的壮观场面及诗人猎罢归来的神采,营造了一种激情豪迈的氛围;(1分)尾联以谢艾自许,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任用自己的心愿。

(1分)
[解析] 第(1)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

答题一般分三步走,一是判断字眼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或有何含义,本诗中的“弄”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可略微解说一下其在诗中的意义;二是分析字眼所表现的意象意境特征,本题中,“弄”描写的是“马”的动作,表现的是“马”的“骄”(健壮、俊逸);三是分析字眼对全诗情感所起的作用,即借物抒情,表现作者的豪迈之情。

第(2)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在尾联,前六句则是尾联抒情的铺垫。

尾联运用典故,结合注解可知,诗人借此表达的是杀敌报国的心愿。

当然,答题时,要注意“分析”的要求,要对前六句与尾联的关系进行一定的说明。

4.(1)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先静后动。

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清澈,泉底沙子显露。

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

雨罩千峰,幽暗空蒙,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

(总说2分,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技巧一般从方位角度、动静角度、虚实角度等方面分析,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颔联写的是路上所见,是近景,而且前句是静景,后句是动景;颈联写的是所望的远景,且前句是动景(雨在下),后句是静景。


物描写上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2)表现了处士卢岵清奇古朴、超脱凡俗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的景仰、敬慕、向往之情。

(情趣1分,感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由卢岵居所的环境特点可以看出卢岵高洁清雅的志趣,表达的是作者对卢岵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是对那种生活的追求。

5.(1)“强”有勉强之意。

写出了词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强”字的解释、分析1分,感情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语言。

理解诗歌语言,要先了解其本义,然后结合词性,理解其修饰关系和修饰效果。

(2)上片写景,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

所写之景是虚景,上下两片是虚实结合;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词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景情分析2分,效果1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景情关系的准确理解。

要能准确判断写景和抒情句子,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6.(1)开篇点题,“聊凭危堞望”紧扣题目“边城独望”;(1分)总领全诗,引出后面独望中所见异乡景物的具体描写;(1分)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表达了无处排遣的独处异乡之情。

(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要从整首诗歌的结构安排和内容情感上进行分析。

首联和题目以及下文内容的关系,既照应了题目,又引起了下文“望”的内容;同时这一联又是全诗的情感基调,登高望远,身处异乡的凄凉之苦蕴寓其中。

(2)①动静结合,诗歌描写了蒹葭、独树等静态景物,又描写了山生雾露、雁落河滩等动态景物;②有声有色,诗歌描写了蒹葭上的白霜、独树残存的秋色,又描写了戎垒传来惊心动魄的鼙鼓之声。

(任答出一点即可,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解析] 诗歌的描写技巧,要从诗歌的第二联开始分析,这是描写的内容。

颔联前句为静景,后句为动景;颈联主要是后句从听觉角度描写;尾联前句从色彩角度描写秋景,后句是抒情的。

7.(1)作者一反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赞美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

(1分)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色彩鲜艳明丽;清浅的山溪,幽邃的松径,氛围清新秀美。

秋景如画,自然会使诗人逸兴遄飞,顿生灵感,欣然而叹“秋景堪题”。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情感态度。

作答时要明白第一问是建立在第二问基础之上的,抓住元曲中的景象“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由景物的色彩,我们自然可以明确作者对秋天的态度。

鲜丽的色彩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五六句描写了诗人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举觞畅饮的场面。

(1分)表达了对归隐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清樽”“泼醅”“白衣”“酒杯”这些意象,又隐含着安贫乐道、浮云富贵、笑傲王侯之意。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作答时,应先明确“场景”——“清樽”“泼醅”“白衣”“酒杯”等,由此看出,清秋畅饮,布衣互酌,再结合全诗表达情感的句子,自然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

8.(1)示例1:“帆迎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1分),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1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

(1分)
示例2:“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本为不动之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滩上又呈静态。

(1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

(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提示“动静之妙”。

“帆迎山色来还去”句中,“迎”“来”“去”几个动词反映的是“帆”与“山色”的关系。

帆迎,船迎上前去,是动态。

“山色来还去”,山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离船而去,又是动态。

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要注意“破”“散”“圆”这几个动词。

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

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

(2)示例1: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

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

抒发了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

示例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

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

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或作者的感悟)。

这两句的意思是,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

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

整首诗从情感基调看,表达的是闲情逸致之趣。

而在这种意趣中,又掺杂着某种人生感悟。

表面上写的是船行迅速,实质上是感慨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

9.(1)羁旅愁思,思归之意。

(答“思乡之情”也算对)(1分)原因:悲秋思乡,颠沛一生,不被重用。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十二阑干”是家中的庭院回廊,也代表家人的温馨。

“故国三千里”用典,本是抒发宫女背井离乡、禁锢深宫、长期不得与亲人团聚的孤苦情节的。

作者深感自己的身世与宫女命运有相通之处。

“南去”句写自己宦游一生,南北奔波颠沛,垂垂老矣。

“短亭依旧残阳里”述说着欲归未能归的愁思。

“紫蟹黄柑真解事”句用典,方岳诗云:“白鱼如玉紫蟹肥,秋风欲老芦花飞”;黄庭坚句:“尘思黄柑洞庭霜”都是秋令节物。

词人又活用晋代张翰睹秋风起思故乡的佳肴美味莼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

“王粲”句中“寥落”二字语意双关,既写王粲又写自己,抒发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愁闷之情。

(2)本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相生。

(1分)上片中所写的“柳”“亭”“阳”无不融入词人的主观情感,说成“衰柳”“短亭”“残阳”,用景烘托出羁旅愁思;(1分)下片写紫蟹黄柑,西风劝人,秋水雁飞,移情于物,把思归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的确使情与景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1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句描绘出一片衰微荒凉的景色,暗喻词人抑郁、悲凉的心情。

衰柳本就引人寂寥,更何况青苔满地!羁旅他乡的词人面对如此凄凉的荒野,越发眷念故土家人。

“衰柳”“短亭”“残阳”等意象均融入词人的主观情感。

下片写紫蟹黄柑,西风劝人,秋水雁飞,移情于物。

全词句句有景,句句有情。

10.(1)“蓬门未识绮罗香”写贫女衣着朴实。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写贫女手巧勤劳,不同别人争妍斗丽。

“拟托良媒益自伤”写贫女的苦闷哀怨(2分,选其中两点分析即可)。

这首诗塑造了朴实勤劳、不迎合流俗、忧郁神伤的贫女形象(1分)。

(2)这一名句语意双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深切同情(1分),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辛酸,寄寓着作者对封建社会寒士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2分) [解析] 第(1)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形象的概括往往源自对细节的分析,考生答题时,应以联句为单位,逐一概括贫女的形象特点。

全诗可根据内容分为两个层次,首联与颔联可合为一层次,写出了贫女的家境、衣着和自伤自叹;颈联和尾联是另一层次,写的是贫女的心灵手巧和怨恨之情。

因此,概括贫女形象时,应着力突出其“贫”和“巧”两个特征。

第(2)题考查诗歌情感。

诗中的贫女是一个象征形象,诗人显然是以贫女自喻,有所蕴藉。

为此,概括分析情感时,应根据“贫女”的形象特点,有针对性地概括与其对应的情感,避免答案过于空泛。

其中贫女的“贫”对应的是“不遇”的愤懑,“巧”则对应“怀才”的伤感和辛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