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一、尽己之谓忠
《论语》中曾于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朱熹的解释就是“尽已之谓忠”。
“忠”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尽自己的一切心力去 真诚对待别人,尽心 尽力完成别人托付给
自己的事。
恪尽职守。
忠于民族和国家。
3
二、孝为人本
何谓孝?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 也。”也就是说,身为孩子要顺承父母的意思, 并且要奉养父母,这才算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
7
孟子谈“利”
孟子曾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 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就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义就行了。大王说 ‘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老百 姓说‘怎样对我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 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 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 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 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 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 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 的人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而不顾君王的。所以, 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义就 是关于我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 么的一系列规则,是应然之则。
10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
中国人始终把人际关系当作是人生中的 一件大事,围绕着这件大事,产生了诸多传 统美德。这些美德主要有以下四种:忠、孝、 仁、义。这四点分别规定了中国传统社会最 为重要的四类人际关系。
忠、孝、仁、义这四点基本道德规范, 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石。在此基础 上,传统道德的其他规范得以建立和发展。 总体而言,这四种传统道德的终极目的可以 归纳为四个字:与人为善。
“仁”的核心在于推己及人。所谓推己及人, 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就是最高尚的仁。 推己及人的对象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自己身边 的人;二是整个社会中的人群。从影响身边人的 角度而言,推己及人有两个基本要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概而言之,“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是用自 己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通过换位思考,设 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
8
“义”为“宜”,是一个人适合做的、应当做的
事情。面对一件事,采取最为适宜、恰当的行动, 宜
做出最为合理的反应,便是义。
义要求做出的行为,应是以对是非善恶的正确 判断为前提的。义首先要求做一个好人,而不 是为了所谓的“义气”而成为作奸犯科的愚人。
行为
义的要求内容是因人的身份、职业不同有所不同 的。如“待人以礼”也是义的一种表现。尊师重 教就是其中之一的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颜氏家训》 ,是中国最 著名的家训其核心思想之一 是“教人诚孝”。
5
三、仁者爱人
“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分量 最重的一个字,它本身就代表了中 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爱人,就 是仁,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髓。这 一传统美德要求我们与人交往时要 常怀一颗爱人之心,与人为善。因 此,爱人应当是发自肺腑真心实意 的,虚伪就是不仁。
6
四、义在利先
义,就是我们今天常提的“道义”。义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含义十分丰富。对“义” 的道德要求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孟子,他将义 作为人的立身处世的根本。自孟子后,“义” 开始成为中国人道德生活的基本规范,影响 至今。
谈“义”,必然绕不开“利”,“义利”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道德 话题。孟子把“义利”问题谈得十分透彻。
从左图“孝”字的古文写法上看, “孝”字上面是一老人,下面是一小孩, 就像是一个孩子用头承接着老人的手行 走。
4
中国人提倡孝道,源于中国血缘文化的 特点。
“孝”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它还是做有道 德的人的根基。
在孝道教育与传承过程中,家训往往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 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是儒家知识分子 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 育读物。
要求 内容
在我们的人生中该如何来行“义”呢?
9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有 个叫杨时的官员,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 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 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 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一天杨时去拜见 程颐,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 面开始下雪。杨时和同学游酢求师心切,便 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 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两个 人仍然站在那里,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 雪”,后来成了尊师重道的典范。
一、尽己之谓忠
《论语》中曾于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朱熹的解释就是“尽已之谓忠”。
“忠”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尽自己的一切心力去 真诚对待别人,尽心 尽力完成别人托付给
自己的事。
恪尽职守。
忠于民族和国家。
3
二、孝为人本
何谓孝?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 也。”也就是说,身为孩子要顺承父母的意思, 并且要奉养父母,这才算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
7
孟子谈“利”
孟子曾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 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就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义就行了。大王说 ‘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老百 姓说‘怎样对我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 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 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 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 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 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 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 的人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而不顾君王的。所以, 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义就 是关于我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 么的一系列规则,是应然之则。
10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
中国人始终把人际关系当作是人生中的 一件大事,围绕着这件大事,产生了诸多传 统美德。这些美德主要有以下四种:忠、孝、 仁、义。这四点分别规定了中国传统社会最 为重要的四类人际关系。
忠、孝、仁、义这四点基本道德规范, 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石。在此基础 上,传统道德的其他规范得以建立和发展。 总体而言,这四种传统道德的终极目的可以 归纳为四个字:与人为善。
“仁”的核心在于推己及人。所谓推己及人, 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就是最高尚的仁。 推己及人的对象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自己身边 的人;二是整个社会中的人群。从影响身边人的 角度而言,推己及人有两个基本要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概而言之,“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是用自 己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通过换位思考,设 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
8
“义”为“宜”,是一个人适合做的、应当做的
事情。面对一件事,采取最为适宜、恰当的行动, 宜
做出最为合理的反应,便是义。
义要求做出的行为,应是以对是非善恶的正确 判断为前提的。义首先要求做一个好人,而不 是为了所谓的“义气”而成为作奸犯科的愚人。
行为
义的要求内容是因人的身份、职业不同有所不同 的。如“待人以礼”也是义的一种表现。尊师重 教就是其中之一的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颜氏家训》 ,是中国最 著名的家训其核心思想之一 是“教人诚孝”。
5
三、仁者爱人
“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分量 最重的一个字,它本身就代表了中 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爱人,就 是仁,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髓。这 一传统美德要求我们与人交往时要 常怀一颗爱人之心,与人为善。因 此,爱人应当是发自肺腑真心实意 的,虚伪就是不仁。
6
四、义在利先
义,就是我们今天常提的“道义”。义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含义十分丰富。对“义” 的道德要求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孟子,他将义 作为人的立身处世的根本。自孟子后,“义” 开始成为中国人道德生活的基本规范,影响 至今。
谈“义”,必然绕不开“利”,“义利”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道德 话题。孟子把“义利”问题谈得十分透彻。
从左图“孝”字的古文写法上看, “孝”字上面是一老人,下面是一小孩, 就像是一个孩子用头承接着老人的手行 走。
4
中国人提倡孝道,源于中国血缘文化的 特点。
“孝”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它还是做有道 德的人的根基。
在孝道教育与传承过程中,家训往往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 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是儒家知识分子 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 育读物。
要求 内容
在我们的人生中该如何来行“义”呢?
9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有 个叫杨时的官员,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 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 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 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一天杨时去拜见 程颐,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 面开始下雪。杨时和同学游酢求师心切,便 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 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两个 人仍然站在那里,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 雪”,后来成了尊师重道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