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对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思考》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开中国现代文学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先河。
在其小说中,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所谓旧式知识分子,有在新文化运动中觉醒了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还有觉醒了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这些形象犹如一面面历史巨镜,从不同侧面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心灵历程,也表现了他对这些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认真思考和探索。
1对科举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前途的宣告
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形象有《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
看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他笔下那个穷困潦倒却始终不肯与劳动者为伍的孔乙己形象。
这个有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青色脸色,皱纹间又时常夹杂些伤痕的贫穷、衰老而又迁腐的老人,“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最后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废物”,他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戕害的,但同时又是毫不自觉的。
小说对孔乙己的迂腐和无所作为虽有讥讽和嘲笑,但对他的被残害的遭遇,却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但作者对陈士成的态度却完全不一样。
表面上看,《白光》里的陈士成也是一个穷愁潦倒屡试不第的老童生,他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到最后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对陈士成这个人物,作者虽无字面上的贬词,但对他疯狂地追求功名和钱财的无耻卑污心理,却刻画得淋滴尽致,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强烈的憎恶情绪。
作者用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死宣告了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所谓知识分子在新的形势下历史使命的终结。
2对经受新思想、新文化熏陶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
鲁迅先生笔下塑造更多的是新知识分子形象。
他最沉重的思考在那些受过新思想、新文化熏陶,在“铁屋子”里被惊醒,却又在革命高潮过去之后迷茫困惑的知识者身上。
这里的代表人物是吕纬甫和魏连受。
吕纬甫和读者见面是《在酒楼上》。
吕纬甫原是热血青年,身上闪烁过民主革命思想的火花,很有些反抗和改革封建社会的理想,曾参加过反封建的斗争。
但几经生活的磨难,身上锐气渐减。
迫于生计,便敷衍着教点“子日诗云”,随波逐流,做些“无聊的事”以满足别人和慰藉自己,连明天、甚至连后一分钟怎么过也不知道。
作品通过吕纬甫的失败、颓唐和退缩,表现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在革命高潮后痛苦、迷茫的精神状态。
和吕纬甫的颓唐、消极不同,《孤独者》里的魏连在“五四”时期比吕纬甫要激烈一些,持续的时间也比吕纬甫长久。
但他颓唐得更严重,堕落得更可怕。
他甚至以主动自戕为手段,对社会进行消极抵抗与报复。
他阴郁、冷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亲自编织了“独头茧”把自己包裹在里面。
但世俗偏不允许他与世隔绝,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抛弃理想,躬行起“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
窘迫之间,当上了军阀部队里一个师长的顾问,时时“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然而,魏连还是在“胜利”的喧笑声中独自负着内心的创伤寂寞死去。
读鲁迅先生这一类的小说,我们常苦涩地感到,在当时的社会里,现实和理想如两条纠缠在一起的轨道一直矛盾地交织在这些知识分子身上。
他们曾经为理想冲锋陷阵,但当轰轰烈烈的革命归于失败,曾经热闹的战场归于萧条之后,他们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些陷入“无物之阵”的先觉者们并没能坚持“举起投枪”,而是在颓丧中消磨生命。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更为真切、痛苦的思考。
作者也借这两个人物形象给当时的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他们不是清醒的、坚强的战士,要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知识分子必须要完成自身的改造。
3对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的生活的关注
有不少的评论者都认为《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认为作品探讨的主要是涓生和子君婚姻失败的原因。
其实作品中更多的是对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生活状况的关注。
表面上看,《伤逝》写的是涓生的“悔恨和悲哀”,实际上更多的细节描写的是子君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作品中的子君好像是一个觉悟者,她曾经“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好像能做个自由者,实际上她的自由早已被她自己所接受的一切生活理论给禁锢了。
易卜生的呼唤、娜拉的榜样只是让她能够走出一个家门,当她又进入另一个家门的时候她仍然是自己固有思想的奴隶,这是她自身在当时所不能解决的一个矛盾,也正是这样的矛盾让他们看似美好的婚姻和子君花儿一样的生命走向了终结。
作者是在借她的形象在向所有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识的社会解放者和新女性指出:仅有婚姻的自由绝对不是女性的解放。
从这些知识分子形象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生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不同知识分子生活状况的观察及对他们前途与命运的思考,这里更有作者对中国革命积极探索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