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卷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2020年毕节中考模拟)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②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下列对上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会常常不知所措。
B.本文属于学术性演讲,语言严肃艰深,在演讲中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C.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有力地论证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D.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在于要想寻求真理,只能通过对事物有想象力、有计划地客观探索。
2.作者认为在今天要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3.请简析本文开头划线句中作者用“一些”这个词的原因。
(二)(2019年泉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5.比较选文第⑤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
6.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上海交大校长开学致辞:独立,成就更好的自己!
张杰
亲爱的2015级同学们:
来到交大,我相信你们除了兴奋和激动外,会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有些迷茫和疑惑,当热闹的新生入学季过去时,会有什么开始在你心底积淀,让你们在大学阶段养成独立的人格、造就更好的自己。
今天我讲演的主题是“独立”,我想与你们一起探讨独立的三个方面:“自信”“自励”“自省”,希望从自我认同、自我驱动和自我审视这三个角度与你们一起思考独立的含义。
独立之一——自信
同学们,你们都是在竞争中胜出的佼佼者,相信你们一定比同龄人多一份自信。
然而,来到交大,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和你一样出色的同学,他们甚至比你想象的更加优秀。
第一天开班会,同学们互相自我介绍时,也许你会发现钢琴十级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坐在你身边的同学就曾经代表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演出;做过学生干部也并不代表什么,你的三位室友可能恰好是三个不同高中的学生会主席;第一次课程考试结束后,身边的同学也许轻松地拿到九十分,而埋头啃了好久参考题的自己刚刚勉强及格。
这个时候,紧张和焦虑会让你的自信开始瓦解。
当你们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而看不清自己的追求,就会产生迷茫和不自信。
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自己,就是要毫不犹
豫、毫不退缩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建立独属于你的自信。
在座的哪位同学有自信在火车上高声演讲,对着全体乘客谈论你的梦想?刚刚毕业的安泰经管学院的黄冬昕同学在大二时就勇敢地跨出了许多人不敢走出的这一步。
他带着一把小提琴、一个背包和50元现金只身上路,通过火车上的表演和演说筹集到4850元钱,他完成了跨越15个省(市)的梦想,并把除去旅费的钱全部捐献给公益事业,为农村孩子带去了希望。
自信是点燃梦想的火种,因追逐梦想而燃烧激情才能产生真正的、持久的自信。
我希望,每一名交大的学子都能够不受外界的干扰,独立地学习和思考,大声说出内心深处的梦想,用自信去奏响你们人生的每一个乐章!
独立之二——自励
今天,和你们一同坐在台下的还有一位我特意为你们请来的嘉宾。
2012年6月15日的凌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这位年仅25岁女孩的眼睛,发现了人类苦苦找寻半个世纪的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这位发现“上帝粒子”的女孩就是你们的学姐,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04级校友杨明明。
正是杨明明和她团队的发现为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让霍金输掉了那个100美元的赌局!从交通大学毕业之后,杨明明赴MIT攻读物理学博士,并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待就是三年多。
那一段时间,除去每天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和休息外,她沉浸在实验室中,观测、研究、讨论,与数以千计的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交流、PK、碰撞。
杨明明将这段经历作为她至今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段生命旅程。
她说:“我就像一束光一样在时空中旅行,直到我发现可以让我停留的领域。
从希格斯预言到上帝粒子被证实,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
能够在我们的时代,和那样一群忘我的同事们并肩奋斗,亲眼观测到上帝粒子,已经可以终身无憾了。
永恒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永恒的意义就在于经历永恒的每一个瞬间。
”是什么让杨明明持续燃烧自己的激情,义无反顾地去探索宇宙最终极的奥秘?我认为,是一种内生驱动的自我激励!自励,就是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惯性,它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和矢志追求的纯粹。
用热爱激励自己,你会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的无穷潜能;用纯粹激励自己,你会发现挫折不过是一时的风景。
自励是持续创造激情的过程,也是知识探究的不竭动力。
我希望,每一名交大的学子都能够在自我激励中保持独立的创造,多一份热爱、多一份纯粹!
独立之三——自省
今年6月,我在和毕业班学生座谈中,听到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精辟总结,“上大学的过程是从不知道到知道再到不知道的过程。
一开始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逐渐才知道自己不知道;后来又不知道自己知道、再后来才能知道自己知道;到最后是以为自己都知道,才知道自己还有更多不知道”。
真正的“知道”和“不知道”都来源于自省,自省就是要在一次次审视中超越自我。
你们有这样的一位师兄,他叫戴文渊。
他在校时曾在第29届世界ACM大赛中夺得全球总冠军,但荣誉和光环
并没有让他迷失自我,反而让他自省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毕业后,戴文渊在自己的兴趣驱动下,先入百度,帮助百度建起了中国最大、最成功的学习系统,被誉为迁移学习领域天才少年,获得百度百万美元最高奖。
短短三年,年仅29岁的戴文渊就晋升为凤毛麟角的T10级百度科学家,这几乎是在百度工作的众多名校毕业生追求一生的目标。
站在前进的路口,戴文渊又一次审视自己,询问自己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会在哪里。
2014年,这位被IT界精英膜拜的大神再次选择自我超越,与全球顶尖的数据科学家一起创立“第四范式”公司,志在用数据刻画规律,让数据创造价值,“用技术改变世界”。
角色在变、领域在变,不变的是他通过自省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
同样,你们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就是一个自省的过程。
自省的前提是“知道什么对自己更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什么比分数更重要”;在研究过程中找到“什么比论文更重要”;在人生规划中找到“什么比职业更重要”。
我希望,从今天起,每一名同学都能够通过寻找这三个“更重要”,将自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自我超越中实现独立!
同学们,大学生活本身就是从确定性思维到批判性思维,从随流从众到内心觉醒的转变过程。
独立,是你们人生必经的道路。
从今天开始,我希望你们能够开始自觉地走向独立,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拒绝改变,愿你们在“自信、自励、自省”中无所畏惧、披荆斩棘,努力成为你们想成为的那个人。
独立,让你们在未来成就更好的自己!
7.作者认为独立包含“自信”“自励”“自省”三个方面,它们的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明理由。
8.张杰校长演讲的目的在于说服学生能“在大学阶段养成独立的人格、造就更好的自己”。
你认为他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为什么?
(二)(2020年湖南邵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融
张金刚
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
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锅里煮。
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
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
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卜泥。
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
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
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
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炼,涅槃重生的“茶叶”。
这便是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
⑥一直有人在置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美的天空。
我无法回答。
但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
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
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
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
9.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10.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