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探究课--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合集下载

新教材(学习指导)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2含解析

新教材(学习指导)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2含解析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秦朝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灭亡等基本史实。

②理解秦朝速亡的原因和影响。

③分析秦朝统一的条件、过程,探究秦朝统一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教师辅助为手段,给学生以合作探究和全面分析的机会。

②着重体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新课改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秦朝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秦朝的灭亡,重点解释“以人为本”“仁政爱民”的人文关怀精神。

③认识秦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能正确对待华夏民族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作用及其影响;秦朝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建立的历史意义;2、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三、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问答法、史料研读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PPT展示李白的诗歌《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学生齐读,老师提问“秦王何扫六合有哪些有利条件?又是如何进行扫六合的呢?”讲授新课: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秦的史实,教师PPT展示知识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视频回答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注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一)秦朝的统一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①民心所向: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经济要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都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③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PPT展示【学思之窗】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秦朝的女性与妇女地位

秦朝的女性与妇女地位

秦朝的女性与妇女地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伟大的朝代中,女性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妇女们逐渐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1. 继承权的改变在秦朝之前,中国的社会制度主要依据家族和血缘关系,男性拥有继承权和决策权,女性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

然而,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废除了以家族为基础的继承制度,实行了以土地为单位的领地制度。

这一改革使女性有了机会继承土地和财产。

2. 妇女的家庭地位秦朝的法律也逐渐保护了妇女的权益。

秦始皇颁布了《秦律》和《秦仪》,其中包括了一些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法律条文,保障了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事务中的利益。

例如,法律规定丈夫和婆婆对妻子必须有一定的赡养责任,保护了妇女的生活权益。

3. 妇女的教育机会在秦朝,妇女的受教育机会得到了一定的扩展。

虽然大部分妇女仍然以家庭和婚姻为主要职责,但一些贵族家庭的女性得以接受社会和文化教育。

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女,一些富裕人家还雇佣了家庭教师,妇女也有机会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定的教育。

4. 妇女在政治上的作用在秦朝,妇女开始在政治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秦始皇曾任用了一些女性担任官职,例如芈月就担任了秦始皇的谋士和顾问。

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常见,但在秦朝却为女性开辟了一定的政治活动空间。

总结起来,秦朝时期,女性与妇女的地位相比之前有了一些改变。

尽管这些变化并非彻底地改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但妇女们逐渐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机会。

这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地位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其他朝代对妇女地位的认知提供了启示。

初中历史教案秦国

初中历史教案秦国

初中历史教案秦国主题:秦国范本教学目标:1. 了解秦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秦国集中了大量权力并实行严厉的法治。

3.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和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4. 能够分析秦国的兴衰原因。

5.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秦国的建立和发展1. 秦国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蛮夷国家,通过逐渐壮大,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 秦国在统一六国后,迅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秦国的法治和政治制度1. 秦国实行严厉的法治,推行严刑峻法,确立了统治者的不可质疑的权威。

2. 秦国推行郡县制度,设立三十六郡,建立了健全的政治制度。

三、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六国1. 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2. 通过灭掉六国,秦始皇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四、秦国的兴衰原因1. 李斯之死是秦始皇的奸佞之臣,使得政治腐败,导致秦国的衰落。

2. 秦国法治过于严苛,使得人民反感,脱离了民心。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介绍秦国历史,引导学生思考秦国兴衰的原因。

2. 多媒体展示: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秦国的历史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自主讨论秦国的法治和政治制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评估:1. 口头答辩:让学生选择一个观点,进行口头辩论,展现对秦国兴衰原因的分析能力。

2. 作业:布置关于秦国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总结秦国的兴衰原因。

3. 小测验:通过小测验考察学生对秦国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入了解秦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理解秦国的法治和政治制度。

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理性地分析秦国的兴衰原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是《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的第3课,主要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了解秦朝的国家构建和国家制度,并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统一的意识和认同。

教学重点:1. 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理解秦朝国家建设和国家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2. 掌握秦朝国家制度的特点。

学情分析:由于本节课是高一历史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是,由于历史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可能对于秦朝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制度还不够了解,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明白秦朝统一六国的背景和意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提供案例:通过事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秦朝国家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探究和讨论。

2. 多媒体辅助: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学生对秦朝的国家建设和国家制度有更直观的理解。

3. 课堂演讲:通过学生的口头演讲,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秦朝统一六国的认识和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阅读理解:通过分发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并通过课堂讲解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高中历史秦的说课稿

高中历史秦的说课稿

高中历史秦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探索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王朝——秦朝。

秦朝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它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它的兴衰成败,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秦朝的历史地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大转折。

秦始皇嬴政,作为秦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名字和他的统一事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发。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逐渐崛起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

最终,在秦始皇的领导下,秦国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代表。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

他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

这种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政治制度的范本。

此外,秦始皇还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也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三、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对国家进行严密的管控。

秦法的严格执行,使得社会秩序井然,但也因为过于严苛而导致民众疲惫不堪。

四、秦朝的军事扩张秦朝在军事上也有着显著的成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

他派遣蒙恬北征匈奴,修筑了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长城不仅是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象征着秦朝的强大。

五、秦朝的文化影响秦朝虽然短暂,但其文化影响却是深远的。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秦朝的辉煌。

同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虽然在当时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但也反映出了秦朝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六、秦朝的衰亡秦朝的衰亡,与它的暴政有着直接的关系。

《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

《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

《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的第四框题、承接前面讲述的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段历史、通过对秦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及巩固统一措施的介绍、向学生阐述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新的大一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奠定一统的各项制度。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而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二、说学情初二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各种媒体上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有关秦始皇的一些史实、所以比较容易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

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对课标的了解、以及班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因为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因为年代久远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功过是众说纷纭的、所以我把对“秦始皇的评价”作为本课的难点来突破。

第9课 秦统一中国(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1)学习目标: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3.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及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一、秦灭六国1.条件(1)时期连年战争,各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秦国经过,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3)秦王,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经过(1)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

(2)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3.历史意义:结束了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1.目的: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加强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

(2)中央机构:中央设、太尉、,分别掌管、和监察事务。

(3)地方机构:废除,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的长官都由直接任免。

3.影响: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命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经济:统一货币,以秦国的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制度。

(3)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4)军事:开凿,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巩固统一的影响: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各地的发展。

3.疆域: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北至一带,南达南海。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摘要秦朝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虽然它只存在了昙花一现般的十五年,但它开创的许多措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

秦始皇一方面创设了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

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

二.选题目的中华历史足有五千多年,而秦朝确是这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的一块奠基石,一座里程碑。

她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建立,而她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重大事件更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甚大。

但当今社会关心注意秦朝的人士却不多,渐渐使这短暂而又伟大的王朝失去光芒,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于是我们想再次引起人们的共鸣,重塑秦朝的辉煌与历史地位,让人们更深入了解她。

通过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显赫地位。

学生学会收集与秦朝相关的文献记载、文物图片等资料,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认识历史、感受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查阅资料、质疑问题、课题交流和制作历史板报等形式,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提高。

二.活动准备1、搜集整理资料在书店、图书馆之中,查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课题方面的文献记载等资料。

又可以上网查寻,摘取一些易被忽略而又可用的资料。

然后将这些收集到的资料里进行重新处理,粗里挑精,汰劣择优。

2、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我们对挑出来的资料进行了以下分析。

第一份资料是有关于秦长城的。

资料中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了防范匈奴,筑起了西起今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郡,绵延万里的长城。

速写秦朝知识点总结高中

速写秦朝知识点总结高中

速写秦朝知识点总结高中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它被誉为中国帝国的开端,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专制政权的建立者,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秦朝的知识点总结。

一、秦朝的建立秦朝的建立始于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相对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阶段。

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靠近华夏文明的中心,与齐、晋、楚等公元前七世纪初建立的国家相比,秦国一直处于边缘地带。

二、秦始皇的治国政策横扫六国后,秦始皇奉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秦国的政权得以巩固。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联茂政,这是以“炙铜炊人”、收俑于炉、焚书坑儒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来诉诸威胁和恐惧来维护新生政权,为了稳定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推行了中央集权政治。

此外还建立了郡县制,推行统一法律,简化文字,并进行了对一些骚扰政权的人进行镇压。

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使得秦国的国力迅速增长,从而为秦朝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三、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朝在法律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秦朝废除了五刑酷刑,建立了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律法制度。

其次,秦朝在保护私有财产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奴隶制度和土地制度。

在这一系列法律制度的推行下,秦朝政权的巩固得到了保障。

四、秦朝的军事政策在军事政策方面,秦朝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为了加强军队,秦始皇推行兵役制度,组织生产力、加强军事,确立了以军国体制来统一全国的治理。

秦始皇先后对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进行了征讨,扩张了秦国的疆土,并且在对外征战时,对其亲信将领分封功臣,使得国家的统治得以稳固。

五、秦朝的文化秦朝在文化方面也有较多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秦朝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秦朝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根本思想体系。

在艺术方面,秦朝秦始皇陵墓的壁画馆楼房宫门,都是对全国文化的繁荣贡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新人教版
2. 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展示秦朝的历史地图、文物图片,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文化认同。
- 网络资源: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史料和学术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 实物教学:展示秦朝货币、度量衡等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成果。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秦朝文物图片,对比分析秦朝与其他朝代的工艺差异,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 通过观察历史地图,了解秦朝疆域的扩张,思考秦朝统一对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的作用。
- 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如推荐阅读方法、解答学生在拓展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后拓展任务。
板书设计
① 秦朝统一的背景与过程
②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特点
③ 秦朝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等政策的意义
2. 重点词句:
①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② 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秦朝统一的重要措施
③ 焚书坑儒:秦朝统一文化的争议性举措
3. 艺术性与趣味性:
① 使用图表形式展示秦朝统一的过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增强视觉效果。
② 创作趣味性插画,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漫画、秦朝货币和度量衡器的简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交预习成果:将笔记、问题等预习成果提交至平台。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 作用与目的:
使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故事引入新课。

2023年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

2023年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

2023年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将从秦统一的背景和条件、统一的过程、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及秦灭亡等方面进行讲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对于夏、商、周等朝代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还不够深入了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史实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秦统一的重要性,加深对秦朝历史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和条件,认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

2. 掌握秦统一的过程,了解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国家的措施。

3. 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了解秦灭亡的原因,进一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国的崛起、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秦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 教师准备一段视频片段或PPT幻灯片,展示秦朝的疆域图,并标注多民族分布情况。

2. 教师提前准备好几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秦朝是如何统一多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对秦朝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1. 学生观看视频片段或浏览幻灯片,关注秦朝的疆域拓展过程和多民族分布情况。

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导入环节,旨在引起学生对秦朝统一多民族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秦朝的疆域拓展过程,并思考统一多民族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第0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0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感受秦朝的历史氛围,拓宽历史视野。
(3)开展历史主题活动,如“我心中的秦始皇”、“秦朝的辉煌与衰败”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
3.作业评价:
(1)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作业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等方面,给予及时反馈。
(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整体历史素养。
4.作业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秦朝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深入了解秦朝的历史文化。
(1)回顾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总结秦朝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强调秦朝在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内容,设计以下作业题,旨在巩固学生对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教学内容: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简述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原因。
(2)分析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谈谈秦朝在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历史素养。

古代中国的秦朝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古代中国的秦朝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古代中国的秦朝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它被认为是古代中国的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乃至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秦朝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一、秦朝的建立和统一秦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当时秦始皇嬴政成功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使命。

嬴政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如焚书坑儒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集权。

此外,他还修筑了长城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并推行了许多变法措施,如推行郡县制和实行垦田,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以嬴政为代表的秦始皇采用了官僚制度来管理国家。

他设置了三公九卿的官职,并进行了严密的监察和财政管理。

此外,秦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制度,为统一中国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秦朝的军事制度在军事方面,秦朝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以巩固统一的地位和防御外侮。

秦始皇通过加强军事力量和修建万里长城来保护边疆,并且把全国分为36个郡以便实施统一的行政管理。

他还大量推行兵役制度,对全国范围内实行兵户制,确保了作战力量的持续供应。

四、秦朝的文化和教育尽管秦朝的统治者对文化和教育持有一定的敌视态度,但他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例如,他们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加强了国内交流和贸易,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和修复工程,如修建宫殿、陵墓和道路等。

此外,秦朝还积极推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秦朝的社会制度秦朝的社会制度比较严格,以等级制度为基础。

根据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士农工商。

社会地位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秦朝还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对人民进行统一管理和约束。

综上所述,秦朝是古代中国的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的建立和统一为后来的汉朝和其他朝代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七上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以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能力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归纳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增强学生民族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措施难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出示李白《古风》一诗,提问:秦王扫六合中的秦王是谁?六合是什么?秦又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由此导入新课。

1 、出示材料,归纳秦灭六国的条件。

明确最重要的条件是商鞅变法增强国家实力2 、出示秦灭六国动态图,阅读课本,学生总结秦灭六国顺序和秦朝建立三要素3 、出示材料,阅读课本分析总结秦统一中国的意义画一画秦朝疆域示意简图,填写疆域四至,了解疆域范围。

1 、表演历史剧,思考秦始皇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明确:建立中央集权。

小组讨论2 、出示表格,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异同,总结实行郡县制意义。

3 、出示史料,总结归纳经济、军事、文化、交通四方面措施意义。

小组讨论分析秦统一中国措施意义“六王毕,四海一”。

无论历史长河如何蜿蜒曲折,无论时代潮流怎样潮涨潮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统一始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如今我们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无七上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第9 课《秦统一中国》,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歌,大家齐读一下。

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

这是李白所写的《古风》,那诗中所提到的秦王扫六合中的秦王是谁?六合是什么?同学们说是秦王嬴政,六合指的六国,那秦又是如何灭掉六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起去寻找问题答案。

同学们先来光放到老师所出示的史料上,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有谁回答一下?第三排这位男同学,这位同学谈到根好,请坐。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解秦国从崛起、统一六国到建立秦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以及秦朝的短命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历史图片,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的过程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秦国崛起的原因、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短命原因,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掌握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认识秦朝的短命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崛起的原因,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短命原因。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短命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秦统一中国》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秦国崛起的原因,如商鞅变法、地理位置等。

引导学生关注秦国崛起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操练(15分钟)讲述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

4.巩固(5分钟)针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设计一些问题,如“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哪些国家被灭?”等,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瓶颈”浅析

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瓶颈”浅析

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瓶颈”浅析2008年江苏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设置了“学习与探究”的环节。

笔者曾在《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在课前分别承担起服饰、饮食、建筑、习俗四大块的知识的整理与图片的搜集,在课堂上主要由学生展示他们所搜集到的图片并通过图片讲解相应的知识,最终在图片带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由于课前指导得当,学生准备充分,因此整堂课的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课堂对话、师生互动”。

但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这类活动探究课虽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种种制约其开展下去的“瓶颈”,使笔者不禁感慨: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瓶颈”之一:学生基础知识匮乏今天的“90后”学生物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但他们的历史知识却极为匮乏:说不出完整的古代朝代更替、不知近代中国的开始标志……绝大多数学生头脑中有的只是中考背诵后留下的痕迹,这对于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探究为形式的课堂来说,知识储备显然是不够的。

笔者曾经在讲完《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后,布置学生开展“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探究,并对他们进行小组分工,布置了每组的研究重点:第一组:秦朝统一的因素;第二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三组: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第四组: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

要求每组查阅资料,最后将找到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口头讲解或幻灯片的形式展出。

但在下一节课中,这个活动并不成功。

虽然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搜集到大量的图片,但绝大多数同学都只限于搜集图片,而对史实的看法,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照本宣科”,很少有同学能亮出自己的观点,如谈到秦朝的地位,多数同学都知道”承上启下”,但却说不出承什么上,启什么下,也说不出这种“承上启下”对中国历史及广大人民有什么意义。

因此,整堂活动课就只能停留在资料的展示层面,而不能上升到依据资料总结、概括、亮明观点的高度,使这节探究课看上去总是缺少了点什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秦朝统一中国的时间节点,理解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2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和原因。

3历史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5人文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原因。

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地图、秦朝文物图片、历史文献摘要等)。

教材配套的历史小故事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相关纪录片片段、学术讲座视频)。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秦朝文物图片或历史地图,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问题探究法: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原因和意义。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分析史料,总结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影响。

4讲解与讨论结合法: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秦朝文物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秦朝文物图片,如兵马俑、秦长城遗迹等,引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这些文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秦朝是如何统一中国的?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新课教学1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背景介绍: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和战争频繁的情况。

统一过程:详细讲解秦朝通过商鞅变法、连横合纵、远交近攻等策略逐步统一六国的过程。

结构图示:```秦朝统一过程├──背景:春秋战国分裂├──商鞅变法:强国基础├──连横合纵:外交策略├──远交近攻:军事策略└──结果:六国归一,秦朝建立```2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经济因素:分析秦朝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对统一的影响。

《秦的统一》说课稿

《秦的统一》说课稿

《秦的统一》说课稿一、设计说明和指导思想: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感知、探讨、领悟教材内涵,从历史信息中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准则、做事的航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自主设问、探究,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学习因材而定,不过高要求,不强求一致,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

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生生互动,组组竞争的挑战氛围,力争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探究的活动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

更要让学生如何去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1、历史新教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而淡化政治教育色彩,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淡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对人和人类的关怀,强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尊重和包容对历史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2、本课“秦灭六国”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而本课的主题就是“统一”:灭,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是维护统一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与探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一课题组的课题: 秦朝统一的因素一、秦统一六国1、过程:①先灭弱韩:前230年②离间灭赵:前228年③水灌灭魏:前225年④王翦灭楚:前223年⑤北灭燕国:前222年⑥完胜灭齐:前221年(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姓嬴,名政,汉族,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礼待人才魏国人尉缭向秦王提出离间诸侯的建议被采纳,但尉缭对嬴政的评价却不高,称嬴政是“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打算不辞而别,嬴政却再三挽留,委以重任。

嬴政读到韩非著作时非常赞叹,进攻韩国后,在听信谗言迫使韩非自杀后追悔不已,坚持把韩非的法家思想奉为治理秦国的指导思想。

修建郑国渠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

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

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

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

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知错就改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1.政治方面(1)制定二十级爵,奖励军功(2)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3)实行什伍制度2.经济方面(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变法日久,秦民大悦。

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打好了基础。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一、秦统一六国原因A、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B、主观条件:①根本原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第二课题组的课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皇帝制《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记载。

说明了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内容.中央集权的影响: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题组的课题: 统一度量衡和统一文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在序中有一段描写战国时期形制杂乱情况的话:“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一、统一货币1、货币的统一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

2、其制钱的制式,奠定了各朝铜钱基本制式,开创了中国货币史新纪元。

二、统一文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统一文字的影响:小篆的创制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大大促进了秦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文化典籍的传承。

秦统一文字结束了我国自战国以来文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有利于各地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统一。

三、统一度量衡度量衡混乱的格局大为改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四课题组的课题: 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书籍、活埋儒士方士的事件焚书坑作者: 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史记.儒林传》有:“及之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六国年表序》还说:“秦既得意,烧天下书,诸侯史记甚尤,为其所剌讥也。

” 班固在《汉书.异姓诸候王表序》中说:“秦既称帝,堕城、销刃、钳语、烧书。

”《旧唐书.经籍志》也云:“三代之书,经秦燔炀殆尽。

”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闲班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医书、农书,也收录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重视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评价:一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非一人的好恶为之,也并非在一时期突然出现,在此之前,有着晚周诸子关于思想文化统一的倾向及秦自孝公起一直流行的政治文化,这两者都影响着秦始皇对于如何统治国家的思考。

可以说,焚书坑儒为“时代的”而非“个人的”行为。

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二是焚书坑儒开创了摧残文化和知识分子,钳制思想的先例,秦国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焚书坑儒,结果却成为秦朝的一项暴政措施,成为秦迅速而亡的重要原因. 它对后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它的思想专制“精神”为历朝统治者所沿袭。

典型的如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八股取士等。

第五课题组的课题: 秦长城的修筑一、孟姜女哭长城神话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孟姜女万里寻夫(范杞梁)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历史上果真有这回事吗?一、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性研究这个故事的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死,齐庄公班师回国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经战死悲痛交加,拒绝接受在郊外吊唁,齐庄公便到杞梁家设祭吊唁战国时期,《檀弓》“其妻迎灵柩于路而哭之哀”一语《孟子·告子下》记载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结论:历史上孟姜女哭的并不是秦长城,而是山东的齐长城二、秦始皇修长城1、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匈奴是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往来如风。

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军队,转瞬间,又变成散落天边的牧民。

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高手,如果秦军仓促出击,匈奴骑兵会避开锋芒,绕到别处大肆抢掠,甚至凶猛攻击秦军的后方。

秦军劳师远征,寻求决战而不得,旷日持久,将无法忍受。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选择了长城战略。

秦军修建的长城,并不只是一堵墙而已,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

构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战略体系2、如何看待秦修长城材料一“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注释:举:生育。

餔:糊状食物)——《太平御览》材料二司马迁还用贾谊的话评价评论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史记》(1)、对抵御打退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起了一定作用,保障了中原地区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2)、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三、今天长城的价值A.长城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B.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C.长城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D.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评委总结:秦朝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积极:1、秦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3、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5、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消极:1、秦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2、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秦朝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秦朝虽短短十几载而亡,但影响了我国数千年,历史地位当然高之又高。

宣布汇报比赛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