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中环境心理学应用现状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园林设计中环境心理学应用的现状研究摘要:园林设计中的心理学主要从环境心理学入手,研究人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关系,目前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本文主要分析行为心理学在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中国对景观中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大大落后于世界,还未能普遍应用于园林设计中,在大多数城市景观仍然是一种绿化而不能称之为景观设计。

而国外的研究相对全面而深入,不仅研究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还对以人类的行为心理为主的园林设计理论有相关研究。

一、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述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是主要指的是物理环境,例如噪音、空气质量、拥挤、温度、个人空间、建筑设计等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互统一的,对行为发生均有重要的影响。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无论是一山、一水或是一个植物空间,都有许多环境的心理因素需要加以考虑:不仅要考虑它们本身空间位置的关系,所起到的作用,还要考虑与它有关的人的关系及置身其中的相关感受。

这就要求设计师能运用相关设计来展示出所设计物体最吸引人的特征,从而使人对物体的感知得到控制。

二、环境心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一)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主要在于人对环境的知识如何获得并进行加工的过程。

例如在园林中设计不同的植物配置、园林小品类似公路边的指示牌,使人对环境的产生认知,能够在大脑中绘制出地图,寻找到相关路径。

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是园林设计的基本,园林设计主要是依赖于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体验、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植物、公共设施、道路、水景的设计与布局能更好的帮助人区分路径、区域、边界、节点、标志;更好的区分人与人的距离;与人类的生活、休闲需要同步,为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人际距离的应用
人在社会交往中有4种距离: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亲近距离是人体全面接触的距离,有亲近关系的人才使用亲近距离的远程一般出现在家庭庭院、花园,希望设计能为这种距离提供易于亲近的环境,从而得到满足,可以利用植物屏障、公共设施遮挡、空间大小等,为亲近距离的空间提供条件。

个人距离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

人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独处,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自己的环境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人类极其向往拥有一块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

社交距离氛围近程社交距离、社交距离的远程更多的是不相识的个人之间交往使用的距离,这里只有礼仪,而极少有友谊的感觉。

环境心理学家曾提出社会向心与社会离心的空间概念,园林景观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界定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公众距离是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

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是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

这种空间的设计是较为普遍且大众,马路、公园、广场随处可见,公共距离需求的是人在空间中的舒适感,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在现代社会里,园林景观只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美观的、令人愉悦的,须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例单株植物有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季相变化美等;丛植、群植的植物通过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的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铺地、地形、建筑物、小品)的搭配,既可美化环境,为景观设计增色,又能让人在未意识的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三、环境心理学应用现状
景观设计是为人类服务的,以大众的心理角度考虑,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是为大众服务的,更加经济、实用,才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单纯的设计师或者开发商主观的思想。

园林主要有公共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国内外关于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研究基本还处在发展和模仿阶段,国外的研究相对完
善,而且理论的研究也在起步,而国内的研究只在具体应用上。

行为心理学在我国园林设计应用研究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理论基础薄弱
中国传统园林中有心理学思想,但并未形成专门的理论。

人们的设计活动得不到系统的理论架构支撑,加之国外的设计技术的的高度发达,导致了国内存在一些盲目搬抄的现象。

应该结合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分析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优秀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园林心理学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在国内诸多文章中,只有一篇是专门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而且其内容也只局限于植物配置与心理学的应用上。

目前国外的研究在某些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应用的人的行为心理学。

如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居住区设计等。

国内理论的研究比较少,并且多是关于人的行为心理与设计之间关系以及认识方面的研究;研究人的心理,注重理论研究,并没有详细、系统的研究园林景观设计与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

相关研究中建筑心理学较多,园林心理学较少,国内的一些研究中都提到人的行为心理学与建筑设计或者环境设计的关系,而真正提到人的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比较少。

(二)重设计轻理论
当前环境设计审美意识重心已从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转向以人为主体的人性心理的空间意境创造,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

这必然促使当今的设计师更加重视从心理学派理论中吸取创作养料,使环境心理的研究与应用更贴近人对真实环境的体验与追求。

如田国行和李柏兴
所说“目前的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缺少现代景观学意识;理论研究缺乏科学化、系统化;拿来主义流行;方法手段落后。

” 他们提出注重文化特色的塑造和人性化设计。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有各自不同的习惯心理,所以园林设计师在进行园林环境设计过程中,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理论和实例时,必须根据使用者的心理、习惯做相应调整。

这也就是说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人性化的设计。

但由于环境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新兴边缘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又相对滞后,导致我国园林设计中心理学的应用较少。

结语
园林设计尤其是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服务的对象主体是人,因此其设计应积极的探索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从而设计出兼顾公共性与私密性,安全、实用、宜人的景观环境,以满足使用者的多种需求,真正地体现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实现生态、人文、实用为一体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田国行,李柏兴.凰林景观发展刍议口.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8(2):193—198.
[3] 郭国勋,杨国军.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J].甘肃科技,2006,22(5):143—144.
[4] 冯倩倩.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思维的研究口].河南林业科技,2006,26(2)i38-39.
[5] 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