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核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苯,J邻=6-10 Hz;J间=1-3Hz;J对=0-1Hz ;
• J 值的大小与B0无关,影响J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原子核的磁 性和分子结构及构象。因此,偶合常数是化合物分子结构的 属性,可以根据J大小及其变化规律,推断分子的结构和构象。
28
§7-4 谱图解析和结构确定
一、简单的核磁共振氢谱
• 直接读出值,各组峰中心为该质子的化学位移,其值说明分
m = 1/2
m = 1
m = 2 I=2
I = 1/2
I=1
I=1/2的氢核
m=+1/2,与外磁场平行,能量较低; m= -1/2,与外磁场方向相反, 能量较高。
两个能级的能量分别为:
E1/ 2
h h z B0 Pz B0 m B0 B0 2 4
2
见,在B0一定的磁场中,1H只有
一个共振频率 0 ,谱图只将出现 一个吸收峰,这对 NMR 来说, 将毫无意义; • 事实上,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对核磁共振吸收产生影响,即处于 不同化合物中的质子或同一化合物中不同位置的质子,其共振吸
收频率会稍有不同,或者说产生了化学位移!通过测量或比较质
15
子的化学位移 — 了解分子结构 — 这使 NMR 方法的存在有了意义。
第七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7.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7.2 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图谱
7.3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7.4 谱图解析与结构确定
2
3

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能级极小:在1.41T磁
场中,磁能级差约为2510-3J),当吸收外来电磁辐射(1091010nm,4-900MHz)时,则低能级上的某些核会被激发到 高能级上去(即核自旋由与磁场平行方向转为反平行)----产 生所谓NMR现象; • NMR是利用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吸收射频辐射时产生的 核能级跃迁现象。它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 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
质量数为 偶数 质量数为 偶数 质量数为 奇数
原子序数为偶 数 原子序数为奇 数 原子序数为奇 或偶数
自旋量子数为0 自旋量子数为 1,2,3 自旋量子数为 1/2,3/2,5/2
无自旋 有自旋
12C
32 6, S16, 16O 8 14N
7
1H
有自旋
13 19 1, C6 F9, 31P 15
• I=1/2的原子核,核电荷球形均匀分布于核表面, 其核磁共振 现象较简单,谱线窄,适宜检测,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
(实际谱图可能出现谱峰部分重叠,小于计算值);
• 磁等价质子之间观察不到自旋偶合分裂,只有单重峰。
27
A; • 按照互相偶合的氢核之间相隔键数的多少,可将偶合分为三
类:一类是同碳偶合2J,即相隔两个化学键,J=10-16 Hz ,
但由于各氢核性质完全一致,所以只观察到一个单峰;邻碳 偶合3J, J=5-9 Hz ,是立体分子结构分析最为重要的偶合分 裂;远程偶合,间隔大于三个键以上的质子间的偶合,该种 偶合J基本趋近于零,但在共轭π体系中仍能观察到自旋现象。
26
n+1规律
• 裂分峰的强度比符合(a+b)n展开式各项系数之比;
• 一个(组)磁等价质子与相邻碳上的n个磁等价质子偶合,将产
生n+1重峰。 • 一个(组)磁等价质子与相邻碳上的两组质子(分别为m个和n个 质子)偶合,如果该两组碳上的质子性质类似,则将产生 m+n+1重峰;如果性质不类似,则将产生(m+1)(n+1)重峰
11
• 对于同一种核 ,磁旋比为定值, B0变,射频频率变; 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 不同原子核,磁旋比不同,可以在不同的频率范围内分别得到 不同原子核的核磁共振谱; 氢核(1H): 4.690 T 碳核(13C) : 4.690 T 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 200MHz 50MHz
动频率。在磁场中的进动核有两个相反方向的取向,可通
过吸收或发射能量而发生翻转。 可见,无论从何种模型看,核在磁场中都将发生分裂 ,可以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而发生能级跃迁。
10
核磁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B0 = / (2 )。
• 固定B0,改变(扫频),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发生共振; 也可固定,改变B0 (扫场)。
12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
1.磁铁:提供外磁场,要求稳定
性好,均匀,常用的磁铁有永磁
铁、电磁铁和超导磁铁; 2 .射频振荡器:线圈垂直于外 磁场,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 信号; 3 .射频信号接受器(检测器):当质子的进动频率与辐 射频率相匹配时,发生能级跃迁,吸收能量,在感应线圈 中产生毫伏级信; 4.样品管:外径5mm的玻璃管,测量过程中旋转,磁场
子中基团的情况;各峰之间的裂距(相等)即为偶合常数J, 其数值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 各组峰的分裂符合n+1规律,分裂后各峰强度比符合 (a+b)n展 开式系数比; • 峰的组数:说明分子中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组数; • 峰的裂分数:相邻碳原子上质子数;
• 峰的强度(面积):每类质子的数目(相对) 。
13
作用均匀。
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PFT-NMR)
工作方式:恒定磁场,施
加全频脉冲,产生共振,
采集产生的感应电流信号, 经过傅立叶变换获得一般 核磁共振谱图。(类似于 一台多道仪)
特点:分析速度快,灵敏
度高,试样量少。
14
§7-2 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图谱
• 现象:从前述公式 0 B0 可
频率不同。
• 分子中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氢核,其实际受到外磁场作用为:
B B0 B Bo B0 (1 ) B0
B0 (1 ) 2
σ:屏蔽常数,它与核外的电子云密度及所处得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B:核实际受到的磁场; σB0:感应产生的次级磁场强度;
• 在一定的辐射频率下,处于不同化学环境(周围的电子云密度
化学位移的产生
• 任何原子核都被电子云所包围,在外磁场作用下,核外电 子会产生环电流,并感应产生一个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次 级磁场,这种对抗外磁场的作用称为电子的屏蔽效应; • 如图所示,1H核由于在化合
物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
核外电子云的密度也不同, 受到的屏蔽作用的大小亦不 同,所以在同一磁场强度B0 下,不同 1H核的共振吸收峰
个不同类型的质子,因此
有三个不同位置的吸收峰
; 然 而 , 在 高 分 辨 NMR
中,CH2和CH3中的质子出 现了更多的峰,这是什么 原因呢?
25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的起因
• 氢核A的共振信号裂 分成二重峰; • 峰强度比为 1 : 1 ,
面积总和与未分裂
的单峰一致; • 峰位对称分布在未 裂分的单峰两侧。
,受到不同的屏蔽作用;
• 氢键的影响:形成氢键倾向越强烈,屏蔽作用减弱,信号峰低 场移动; • 溶剂的影响:在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中,一定要注明是什么溶剂 下的δ,最理想的溶剂是CCl4和CS2或者CDCl3、CD3COCD和D2O。
20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
①饱和烃
-CH3: CH3=0.791.10ppm -CH2: CH2 =0.981.54ppm -CH: CH= CH3 +(0.5 0.6)ppm
29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 获取试样的各种信息和基本数据; • 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 用TMS作为基准的原因: a.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 只产生一个尖峰;b.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
的质子峰不重迭;c.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
易回收;d.采用TMS标准,不管使用多少MHz的仪器,值都 是相同的,大多数质子峰的 在1—12之间。
18
= [( 样 - TMS) / TMS ] 106 (ppm)
• 与裸露的氢核相比,TMS 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定
TMS=0;
• 小,屏蔽强,共振需要的 磁场强度大,在高场(低 频)出现; 大,屏蔽弱, 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小,
在低场(高频)出现。
19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 诱导效应:与质子相连元素的电负性越强,屏蔽作用减弱,信 号峰向低场移动; • 化学键的磁各向异性效应: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分子中处于某 一化学键(单键、双键、三键和大 键)的不同空间位置的氢核
芳烃质子:H=6.5~8.0ppm 供电子基团取代-OR,-NR2 时:H=6.5~7.0ppm 吸电子基团取代-COCH3,-CN,-NO2 时:H=7.2~8.0ppm
22
-COOH:H=10~13ppm -OH: (醇)H=1.0~6.0ppm (酚)H=4~12ppm -NH2:(脂肪)H=0.4~3.5ppm (芳香)H=2.9~4.8ppm (酰胺)H=9.0~10.2ppm -CHO:H=9~10ppm
分析;
4
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具有质量并带正电荷,大多数核有自 旋现象。自旋的核就会在沿着自旋轴方向产生 一个核磁矩和角动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P
h P 2
I ( I 1)
—磁旋比,是磁性核的一个特征常数。不同的核具有不 同的磁旋比,对某元素是定值; —核磁矩;P —角动量; I —核自旋量子数,其取值为0,1/2,3/2,2……
23
常见结构单元化学位移范围
~2.1 H3C C
~3.0 H 3C
H
O
N
~ 1 .8 H CCC 3
~3.7 H3C O H C
~0.9 H3C C
O C OH
H C O
C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 Ñ » §Î » Ò Æ
Ä ¦ (ppm)
现 象 : CH3CH2OH 中 有 三
h h z B0 Pz B0 m B0 B0 2 4
2
E1/ 2
两式相减: E E1 2 E1 2 h B0
又因为, E h 0 即:
0
所以,
B0 2
h B0 h 0 2
也就是说,当外来射频辐射的频率满足上式时就会引起能级 跃迁并产生吸收。
9
原子核之经典力学模型 当带正电荷的、且具有自旋量子数的核会产生磁场, 该自旋磁场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将会产生回旋,称为进
动。进动频率与自旋核角速度及外加磁场的关系可用
Larmor 方程表示: 0 20 B0或 0 B0 2 此式与量子力学模型导出的式子完全相同,0 称为进
O CH3 N CH3 C C CH3 O C CH3 CH3
H=3.2~4.0ppm H=2.2~3.2ppm
H=1.8ppm
H=2.1ppm H=2~3ppm
21
②烯烃
端烯质子:H=4.8~5.0ppm
内烯质子:H=5.1~5.7ppm
与烯基,芳基共轭:H=4~7ppm
③芳香烃
不同)的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产生核磁共振吸收频率不同的
现象(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称为化学位移。
17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 于待测物中加一标准物(通常用TMS:四甲基硅烷[Si(CH3)4]),
分别测定待测物和标准物的吸收频率νx和νs,以下式来表示化
学位移δ
x s *10 6 ( ppm) s
m=I, I-1, I-2, ……-I
• • 每种取向对应一定能量状态,即有2I+1个能级(注意:在 无外加磁场时这些核能级是简并的!); I=1/2的氢核只有两种取向, I=1的核在B0中有三种取向, I=2的核在B0中有五种取向。
7
z
z
z
B0
m = +1/2
m =+1 m =
m = m = m = m = 1
1H和13C核磁共振谱;

1H核磁共振谱它可以提供有机化合物中氢原子所处的位置、
化学环境、在各功能团或骨架上氢原子的相对数目,以及分 子结构等有关信息,为确定有机分子结构提供重要证据。
核自旋能级和核磁共振现象
• 把自旋核放在场强为B0的磁场中,由于磁矩 与磁场相互 作用,核磁矩相对外加磁场有不同的取向,共有2I+1个, 各取向可用磁量子数m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