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石首市文峰初级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湖北省石首市文峰初级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春风化雨B.火上浇油
C.叶落知秋D.滴水成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约占21%
B.很多物质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
C.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可以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3.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
B.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C.氢气燃烧生成水和电解水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D.明矾净水是因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杂质使其沉降
4.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
下列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A.氧化物:水、干冰、氧化铁
B.混合物:空气、牛奶、钛合金
C.溶液:盐酸、生理盐水、白酒
D.有机物:蔗糖、生物酶、碳酸
5.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A.洗衣服时大量使用含磷洗涤剂
B.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应立即打开排风扇通风
C.将发霉的大米淘洗后加工成米粉食用,杜绝浪费
D.发酵粉的成分中含有小苏打,它能用来制糕点
6.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二、填空题
11.荆州市在各中小学校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各学校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很多学校也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了校本课程。
垃圾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废旧电池属于_____垃圾,用石墨做电池中的电极,利用的是石墨具有_____的性质。
(2)干垃圾焚烧时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能,进而用于供热、发电等。
12.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铵根离子:_____。
(2)洁厕灵与“84”清毒液是常见的日用品,但二者不能混合使用,因为二者混合会发生反应:2HCl+NaClO=NaCl+H2O+X↑,生成的气体X有毒。
X的化学式为_____。
(3)工业上常用稀硫酸除铁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13.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所介绍,国内5G通信芯片用氮化镓材料制成。
如图是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镓(G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2)氮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
(3)图中x=_____;
(4)请写出氮元素和镓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
14.NaCl、KNO3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
(2)提纯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钾,进行如图2实验。
操作Ⅱ的名称为_____,溶液M中所含溶质有_____。
(3)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3,加热到60℃时现象如图4(不考虑水分蒸发)。
根据NaCl、KNO3物质的
溶解度曲线回答:
下列对甲、乙两个烧杯中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甲烧杯中加入的固体是NaCl
B.从20℃升温到60℃,乙烧杯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C.若对20℃溶液降温,乙烧杯中一定会析出晶体
D.60℃时,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三、推断题
15.已知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B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D是红棕色固体氧化物,E、F常温下为无色气体,其相
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A所属物质类别是_____(填“酸”、“碱”或“盐”);
(2)C的化学式是_____;
(3)B→C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
(4)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四、实验题
16.根据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
(1)用A 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如果用装置F 收集氧气,则在F 中气体应从导管_____(填“b”或“c”)端通入。
(2)实验室里,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甲烷。
在A ~E 中选择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_____(填字母)。
五、科学探究题
Ca(OH)2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Ⅱ、取少量实验四中的剩余溶液,滴加_____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证明CO2和NaOH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拓展延伸】
(3)同学们针对实验四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
将充满CO2的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确定二者之间发生了反应。
请在图中“_____”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春风化雨描述天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火上浇油属于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叶落知秋描述季节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D
【详解】A、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氧气21%,氮气78%,说法错误;
B、很多物质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物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烟尘等,说法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可以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说法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B、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因此可以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用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吸附在其表面,使其质量增大,逐渐的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D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水、干冰、氧化铁均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空气、牛奶、钛合金均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盐酸、生理盐水、白酒均属于溶液,故C正确;
D、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蔗糖、生物酶均属于有机物,碳酸属于无机物,故D不正确。
故选D。
5.D
【详解】A、大量使用含磷洗涤剂,会使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水华现象,严重污染了水体,故A做法不正确;
B、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或电火花会发生爆炸,所以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不能立即打开排风扇通风,防止发生爆炸,故B做法不正确;
C、发霉的大米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素,会危害人体健康,清洗加工后也不能食用,故C做法不正确;
D、发酵粉的成分中含有小苏打,小苏打受热或遇酸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可使糕点松软可口,所以可用来制糕点,故D做法正确;
故选D。
6.D
【详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是:3C+4NH33CH4+2N2。
A、由上述分析可知,丁的化学式为N2,正确;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正确;C、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正确;D、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12+17=29,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16+24=40,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不等于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通过微观示意图,考查了从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C
【详解】A、由于没有改变温度,则无法分析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B、刚开始蒸发10g水,析出2g晶体,再恒温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则说明最开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但第一次蒸发后,溶液为饱和溶液,则若将溶液继续蒸发20g水,应析出晶体的质量为3g×2=6g,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C、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原溶液在t℃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该选项结论正确;
D. CH 4、H 2和 CO 的混合气体,满足CO 和 H 2的分子个数比为1:2时,碳、氢元素的质量比可以等于3:1,不符合题意;故选C 。
11.(1)
有害 导电
(2)内【详解】(1)①、有害垃圾指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漆及其容器等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
②、用石墨做电池中的电极利用了其导电性。
(2)焚烧发电是对垃圾进行点燃操作,使得垃圾发生化学反应,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电能。
12.(1)3+
4
NH (2)Cl 2
(3)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 【详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铵根离子可表示为3+4NH ,故填:3+
4NH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H 、Cl 、Na 、O 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3、1、1,反应后H 、Cl 、Na 、O 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1、1、1,则X 中含有2个氯原子,X 的化学式为Cl 2,故填:Cl 2;
(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 ,故填: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 。
13.(1)14.01
(2)7
(3)18
(4)GaN 【详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故填:14.01;
(2)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氮的原子序数为7,原子
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故填:7
(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31=2+8+x+3,得x=18,故填:18;
(4)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在化合物中显-3价,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在化合物中显+3价,因此氮元素和镓元素形成化合物为氮化镓,其化学式为GaN,故填:GaN。
14.(1)31.6g
(2) 降温结晶硝酸钾和氯化钠(或KNO3和NaCl)
(3)BD
【详解】(1)由图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2)由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提纯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钾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故操作Ⅰ是蒸发浓缩,操作Ⅱ是降温结晶,再经操作Ⅲ过滤将硝酸钾晶体和溶液分开,故操作II的名称为降温结晶;
溶液M是硝酸钾结晶析出后得到的,溶质为氯化钠和硝酸钾;
(3)A、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甲部分溶解,乙全部溶解,说明20℃时乙中的固体的溶解度大,由图1可知,甲烧杯中的固体为
硝酸钾,乙烧杯中的固体为氯化钠,故A说法错误;
B、乙烧杯中加入的固体为氯化钠,由图示可知:20℃时乙烧杯中氯化钠完全溶解,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从20℃升温到60℃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故B
说法正确;
C、乙烧杯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若对20℃溶液降温,不一定会析出晶体,故C说法
错误;
D、20℃时,乙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升高温度,此时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60℃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故D说法正确;
故选BD。
15.(1)酸
(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