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的价值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的价值反思
发布时间:2022-04-22T15:18:37.430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5月作者:韦冬梅[导读] 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使得非遗的文化传承体现出了新的活力,它的开展可以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
然而,人们对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的活动在学生学业晋升和地方文化传承的这两个方面的价值存在质疑。
这两种质疑都存在片面性思考的误区:一是基于应试选拔制度合理化,二是对于精神文化传承的理想化。
在学校和非遗两者融合关系的视角上进行分析,非遗具有必然性、育人性
和可行性三方面的学校价值。
韦冬梅广西南宁市锦华小学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使得非遗的文化传承体现出了新的活力,它的开展可以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
然而,人们对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的活动在学生学业晋升和地方文化传承的这两个方面的价值存在质疑。
这两种质疑都存在片面性思考的误区:一是基于应试选拔制度合理化,二是对于精神文化传承的理想化。
在学校和非遗两者融合关系的视角上进行分析,非遗具有必然性、育人性和可行性三方面的学校价值。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素质教育;教育反思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2)05-224-02
从2003年我国签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重视。
在201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第34条就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应该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此后,《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2017)《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2018)等重要文件纷纷出台,都明确提出传承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不同样式的非遗教育。
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使得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进入校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到当地的优秀文化。
一、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的价值质疑
在非遗文化花棍舞(以下简称花棍舞)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茶进行的时候,对于其价值的质疑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有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非遗文化花棍舞项目进校园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耗费其学习精力。
而在一些学者看来,既然花棍舞进校园是文化传承,那么只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不必去精学,毕竟以后学生也会忘记所学的花棍舞技艺,也不会拿花棍舞手艺来营生。
抛开非遗的深层价值看,以上两点看法确实有一些道理。
从考试制度来看,应试化的人才选拔体系中并没有对于花棍舞文化掌握的要求,而花棍舞的出现似乎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学生需要耗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门根本对自己学业没有帮助的课程。
从传承文化来看,一些学者的看法也有其道理。
非遗课程不同于国家规定的学业课程,它是学校根据当地的非遗特色而邀请一些传承人进入校园授课。
因此,很多学者从目的论出发,认为花棍舞进入校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让学生通过花棍舞了解到这些传承的历史文化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精学一门非遗技艺或技能。
二、非遗文化花棍舞价值质疑之反思
对于以上的两点质疑,而我认为它们有两点错误认识:第一,基于应试选拔制度合理化;第二,对于精神文化传承的理想化。
对于第一种错误,是人们忽视了对现行人才选拔制度的反思,非遗文化花棍舞进入校园本应是一次素质教育对于应试教育的有力冲击,它让我们看到知识的多样化、课程的多元化以及学生活动的丰富化。
非遗进入校园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给予教育制度改革更多的可能。
对于第二种错误,是学者们对于学生在精神文化内涵领悟上的能力过于理想化了。
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领悟,不是通过表层的讲解和学习就可以掌握的。
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很难记得儿时学习的陆游的每一篇诗词,但是他那种对于国土的热爱,对于家人的依恋始终会被我们铭记和感动,这种内化的民族情感不是表层的了解所能达到的境界。
缺乏深刻的学习,想要内化一种文化精神,只能说是天方夜谭。
三、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的价值澄清
(一)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的必然性
1.学校教育是保护非遗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对于非遗的保护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可以做到非遗保护的效率最大化。
学校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进行非遗文化花棍舞课程的教学活动,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物质和人力上的保障。
另外,让花棍舞进入校园,也使得非遗的传承过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传承人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学校可以给予传承人教师科学的教学技能培训,为传承人教师科学设计花棍舞教学课程,这样更加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2.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践行素质教育
花棍舞进入校园的活动一边在丰富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非遗课程就像是一门集合了所有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
以海南国兴中学的黎锦课程为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黎锦的制作技艺,还可以通过黎锦的历史了解到黎族的历史,学习审美知识与画图技巧。
所以,黎锦的课程不只是一门单一的非遗课程,它还是一门融合了历史、美术、劳技等课程的综合课程,切实的践行了素质教育的课程要求。
(二)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的育人性
1.多元文化促进创新思维
非遗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科学性知识,它是当地老百姓为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所创造出来的知识,是当地百姓的生存与生活智慧的结晶。
保护非遗,就是保护多样化的地方性知识,这些地方性知识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不一样的思考与创新。
而丰富多彩的地方性非遗知识,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做好铺垫,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
2.非遗课程提高文化自信
花棍舞进入校园,使学生获得了一次充分了解当地优秀民间文化的机会。
花棍舞作为一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凝结的独特产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历史非遗进入校园,可以让当地的学生了解到所在地区文化历史的独一无二性,在学习欣赏本地人民生活智慧的同时,领略家乡的民俗文化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家乡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心”。
(三)非遗文化花棍舞进校园的可行性
1.非遗是课程开发的巨大宝藏
花棍舞作为地方性知识的“非遗"文化,可以为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题材。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口头史诗《格萨尔王传》为例,其中《降服妖魔》的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藏族人民始终秉持着明辨善恶、锄强扶弱的美德品质,这样的故事可以应用到学校的德育课堂中。
学生是在一定的文化熏陶下,受到特定文化影响的个体,他们通过非遗这种地方性知识来学习一种普遍的价值知识,比听讲其他文化的例子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提高学习效率。
2.非遗是多课程融合的桥梁
非遗文化的课程应用潜力还在于它能够整合多门课程知识,使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一门独立而又系统的融合课程。
以《格萨尔王传》为例,在教学中可以融合道德知识、藏族历史知识和藏文学知识。
以非遗作为载体,可以带动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丰富,形成连贯的完整体系,也便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花棍舞进校园是国家保护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举措,尽管非遗进校园活动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导致人们对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产生质疑,但是新事物的产生总是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护好新事物,引导非遗课程在校园中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庄丹华“非遗进校园”不能流于简单化、表面化[N].中国艺术报,2019-10-16(006).
[2]杨隽莹.海南国兴中学后勤老师教授黎族织锦9年授艺千人[N/OL].(2013-09-09)[2019-11-
02].http://www.hinews.en/news/system/2013/09/09/016022407.shtml.
[3]侯馨茹,祁进玉.地方性知识融合学校道德教育教学的初步探讨一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Z藏族中学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9(4):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