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的“走出去”情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军的“走出去”情结
作者:暂无
来源:《计算机世界》 2011年第10期
编者按:3月14日,“两会”闭幕。

“十二五”规划,这个决定中国经济社会下一个五年
的规划,为信息产业带来了哪些发展方向?“两会”期间,本报特别邀请了数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话“十二五”规划下信息产业的出路。

本期高端访谈,我们将与全国政协委员、
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探讨IT企业的海外开拓。

■ 本报记者王臻摄影记者杨立航
在北京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套个性十足的国际
象棋,里面显眼地摆着中国象棋中的炮。

“我们一直秉承国际象棋加炮的理念,中国元素就是炮。

”冯军说,在前几年,爱国者一直向西方、向日本品牌看齐,如今相机等产品已经和国际
产品拥有了同样的品质和功能。

近几年,爱国者产品中的中国特色元素也越来越多,这些“炮”凸显了独一无二的思维模式和特点——了解中国人的需求,产品有中国的特色。

事实上,冯军早已深谙“走出去”的战略之道。

早在2003年,他便启动了爱国者的国际化战略。

如今,爱国者在新加坡、欧洲等海外市场都不断取得佳绩,去年,其“独一无二”的哥
窑相机作为惟一拍品亮相新加坡总统国庆晚宴,拍得4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海外数码相机拍卖史上的新纪录。

最近,冯军的另一个身份——全国政协委员,让他再次引起关注,他带着三个提案来到了
全国政协。

而其中《关于加速走出去战略,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建立海外孵化器,帮助更多
的具备条件的中小创新型企业和品牌型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的落地关键一步的提案》,冯军已
经连续4年提出。

他认为,可能是因为前三次表述得不够清晰,没能获得重视,这次冯军用更
直白的语言,一个字一个字敲到了半夜,将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建设性建议都写了出来。

很多人认为,“走出去”是华为、联想这样的大企业的责任,但冯军却认为恰恰相反,大
企业走出去要谨慎,要让中小企业先走,作为先锋队,因为它们船小好掉头,走出去相对容易。

那么,在“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中国民族企业要如何“走出去”,IT企业要从哪些角度突围?近日,《计算机世界》报总编辑许传朝与冯军进行了深入交流,深入探讨中国信息产业的
发展,共话“十二五”规划下,本土企业“走出去”的新布局。

“走出去”
不得不提
许传朝:今年政协是你第四次提关于“走出去”的提案,这次最大的亮点是什么?这四次
提案经历了什么改进的过程?爱国者对于“走出去”有哪些切身体会?
冯军:这几年我惟一坚持不懈的提案就这一个,因为这是不得不提的。

如果今年还没有被
采纳,我还会继续提。

我们总说要求国人支持国货,这不太现实,但是有一件事我们可以共同来做,就是中国企
业团结起来挣全世界的钱。

所以我们要去靠近市场,让世界了解我们。

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
设立办事处,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落地的必要条件。

对“走出去”,从国务院到商务部、科技部、外交部,许多机构都在努力。

但是现有分工
太细了,需要一个整合部门。

例如,商务部在全球15个国家建立了19家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但大多数合作区设在非发达地区,想进入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重点城市,需要外交部协助办理
工作签证准入;外交部在全球各使馆设了商务参赞,但主要为大型企业服务,在服务中小企业
方面精力和资源不足;科技部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设立孵化器,但远离重点商务城市,对企业
落地帮助不大。

所以必须由国家出面整合各方资源,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重点城市建立海
外孵化器。

许传朝:我在跟许多跨国企业的领导人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中国市场都很兴奋,非常希
望开拓中国市场,而中国的企业一直在想“走出去”。

是否应该先考虑一起把国内市场真正做大?
冯军:这是两条腿走路的思想,两条腿都很重要。

人之所以能走路,就是因为有一条腿作
为支撑,另外一条腿迈出去了,两条腿交替前进,不仅可以走起来,甚至可以跑。

而只有一条
腿的话,就只能蹦,摔一个跟头就起不来了。

所以一条腿的企业风险最大。

例如恒基伟业,当
年商务通卖得多火,商业人士几乎人手一个,但摩托罗拉出了一台手写手机马上把它打死了,
这就是一条腿走路的危险。

到底该聚焦还是分散,业界一直在争论。

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两条腿走路,既要有一
个主要的利润来源,又要为下一步提前做好准备。

国内市场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但是与国外
相比,中国的消费有一个极端,就是越有消费能力的人往往越认可国外品牌,所以虽然中国是
一个大市场,但IT产品靠国内市场还是不够的。

日本和韩国企业首先是靠国内市场,最后基本是靠全球市场来挣钱的,而且是良性循环,海外市场越好,本国人民就越支持。

许传朝:国内企业有很多“走出去”的模式,例如联想模式、海尔模式、东软模式,以及
爱国者模式。

那么你觉得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哪种是最理想的模式?
冯军:我觉得对不同阶段的企业,策略应该不一样。

对于刚刚创业的企业,要老老实实做
国内市场;稍微有一点规模、超过500人的企业就要琢磨国际化了;到了2000人规模,就必须走出去了,毕竟国内市场有限;但是大到一定规模的、上万人的企业,需要谨慎一点,最好不
要动,先等500人~1000人这种中小企业走出去了,有几个成功案例以后,后面大部队再去。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战略,现在大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其实没有几个。

中国企业要抱团
许传朝: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发现,信息产业作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那么,你如何看待信息产业在“十二五”规划
中的地位?
冯军:这次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排在很重要的位置,而在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信息产业排在了第一位,说明这已经是一个共识,我们很高兴。

从IT产业来看,有效的开源节流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政府、企业和人民共赢的。

例如微博的出现,虽然
新浪微博并未盈利,但老百姓受益了,它在资本市场上也受益了,股票涨了三倍,这是一个
“1+1=11”的游戏。

整个社会的沟通效率提高了,成本增加为零,所以移动互联网将大大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但是很多人想不明白“1+1=11”来源的是什么,来源有两个——第一个是通过两个1之间的互补合作,有些资源对双方来说是举手之劳、成本很低,互相帮助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果,而
且两方的成本都没有增加,现在中国缺的就是这种合作;另外一个来源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沟通效率,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成本就是沟通成本,
发达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区别就在于沟通效率。

许传朝:实现民族品牌的崛起一直是中国IT人的梦想,也是爱国者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民族品牌和产业要如何抓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机会?
冯军:我们刚刚成立了“爱国者学习俱乐部”,立志要帮助100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帮助优秀的民族品牌共同走向世界,因为中国人抱团的力量将不可限量。

2007年,爱国者
与奥运结缘,当时萨马兰奇曾给我们解读了一个奥运的秘密,即在奥运之后4年,将是奥运主
办国本土企业集体觉醒的时刻——现在正是为实现这个远大梦想而行动的时候。

“爱国者学习俱乐部”计划7月正式开课,每个月都用讲座的形式授课。

第一批先吸收50
家顶级企业,并教这些企业学奥运。

在这50家企业中,我们每个行业只帮一家。

因为“少就是多”,这也是我们从哥窑相机销售中学到的经验。

以中国薄利多销的模式,谁也不会珍惜,但
只要是限量的大家都抢着要。

民族品牌
也要对外合作
许传朝:爱国者一直主打“民族牌”,但民族企业是不是真的能够支持起中国的市场和用
户需求?爱国者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上,相比国外品牌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冯军:我们爱国但不排外,我们一直下“国际象棋加炮”,爱国者的产品是中国人设计的,但同时又是开放的,欢迎全世界合作,甚至主张中国企业到全世界与别的企业合资。

去年年初,华旗与佳的美合资,原先数码相框华旗的市场占有率是20%,佳的美是10%,合资以后变成了70%的占有率。

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还是原班人马,对方是工厂,我们是品牌和通道,两边的
研发一合并,通路、品牌、信誉和全国销售的服务系统都有了,成本更低了,这样的合作,何
乐而不为呢?
行业内都知道,数码相框听起来是一个小产品,但是它有个关键属性:它是家里除了电视
机和电脑之外的第三屏。

它的功能越来越强,不但能看图片,还可以看信息,甚至可以向专业
人士推送咨询。

这相当于把分众传媒放到家里,而且是个性化的、自愿的。

电视我们赶超较难,PC联想做得很好,而数码相框在中国只有我们和佳的美两家,两家一合并,就是双剑合璧。

许传朝: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的数码相框也可以变成一个信息终端?
冯军:对。

其实平板电脑跟数码相框的基本要素一模一样,屏幕、CPU、内存、外壳都一样,惟一的区别就是平板电脑有智能操作系统。

我们最新的数码相框现在又叫电影本,可以看高清
电影,这就取代了移动DVD。

下一步就是操作系统。

我很感谢苹果帮我们教育了市场,我们虚
心向他们学习。

今天是数码相框的第一名,明天才有机会去竞争平板电脑的第一名。

中国在新兴产业上往往是要品牌则没规模、要规模就没品牌,这是第一次中国两个企业联
手合资后,体现了“1+1=11”的效应,品牌和市场占有率双赢。

只有创新和渠道这两头补齐了,才能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中国品牌才能够赢得世界的尊重。

总编观察
中国品牌与中国文化
10年前,我曾经采访过冯总,当时他正投身于推广销售闪存盘、移动硬盘等存储产品的工作。

今天,冯总在自豪地推广着爱国者品牌,推广着“哥窑”,也推广着爱国者品牌中逐渐蕴
含的中国文化元素。

从卖产品到做品牌,标志着爱国者作为一家本土企业的成熟和成功;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代表着冯总的眼界和高瞻远瞩。

今天的中国市场为世界垂涎,而冯总对目前中国市场保持
了足够冷静:企业必须两条腿走路,国内市场是支撑,保证企业的业务健康;国外市场是未来,国内企业壮大后必须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市场。

在与冯总的交流中,感受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的责任感,在率先履行企业和企
业家的社会责任的同时,还致力于分享自己企业和品牌经营的经验,为更多的企业和品牌的成
长和成功提供帮助。

同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冯总还积极地参政议政,为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争
取相关的政策和国家资源支持。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打败竞争对手或者挣钱,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
做不平凡的事情或者更伟大的事情。

”作为国内品牌的代表,爱国者显然也有着赚钱之外的更
大理想——通过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成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所以,在冯总的身上除了可以
看到企业家的特质外,也可以感受到很多中国文化底蕴,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品牌建设者的自豪
感和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