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现象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光现象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初中物理光现象
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M水平放置.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则()
A. 当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为90°
B.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
C. 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且反射光线远离法线
D. 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仍能看到反射光
【答案】 C
【解析】【解答】当入射光垂直镜面入射时,入射角为0o;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ABD不符合题意;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且反射光线远离法线,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小鸟在玻璃幕中的身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根据成像特点分析即可.
2.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冰”是由于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潭清疑水浅”一一“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冰”是液态水放热变成固态的凝固现象,故A正确; B、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高声”指说话的声音大,即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潭清疑水浅”的“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C正确;
D、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的一人是饮酒者本人,另外两“人”是饮酒者形成的影.①其中一“人”是人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它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人挡住,在人后面的地面上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即地面上的“人”;②另一“人”是杯中的“人”,酒面是一个平面镜,人在这个平面镜中成像,即平面镜成像,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故选B.
【分析】(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声音的响度指声音的大小;(3)光的
折射现象,知道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4)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一人是本人,其中另外两人是本人的影子,根据影的形成原因分析解答本题,注意光的直线传播可形成影,光的反射和折射可形成像.
3.歌曲中常含有许多物理知识,关于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描绘的景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风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B. 倒映的白塔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实像
C. 船桨向后划水,船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这两个是平衡力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风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故A正确;
B、倒映的白塔是由干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故B错;
C、船桨回后划水,船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C正确;
D、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这两个是平衡力,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1)蒸发吸热,有致冷的作用;(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二力平衡的应用。
4.照镜子时,你会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个“你”就是你的像。
下列关于这个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镜子里的像是虚像
B. 像的大小与镜子的大小有关
C. 镜子里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 人向镜子靠近0.3m,像将远离镜子0.3m 【答案】 A
【解析】【解答】镜子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A符合题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B不符合题意;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C不符合题意;人向镜子靠近时,像也向镜子靠近,D不符合题意。
【分析】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水面上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
B. 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 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D. 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均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光从水中射向水面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故A正确.B、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强,需要佩戴凹透镜发散光线,从而使成的像在视网膜上.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所以人走近镜面时,所成像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
D、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 错误.
故选A.
【分析】(1)了解常见的折射现象,看到水中的鱼是鱼的虚像.(2)知道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4)掌握小孔成像的原因: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而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6.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 光年是时间的单位
C. 水0℃时结冰是因为分子停止运动
D.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宇宙由众多的星系组成,银河系是其中一个星系,而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地球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故A错误;
B、在天文学中,用“光年”作为距离的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故B错误;
C、水结冰状态发生变化,分子运动剧烈程度发生变化,但分子不会停止运动,故C错误;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从宏观上,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我们常用光年来描述天体间的距离;(2)从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由更小的原子组成,原子还可以再分,目前发现最小的粒子为夸克;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7.下列关于光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是光的反射现象
B. 小明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C. 人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
D. 太阳通过树中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答案】 C
【解析】【解答】A.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相等,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是光的折射的原因,C符合题意;
D.太阳光通过树叶缝隙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水中的物体发生折射看起来变浅,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平面镜中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8.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人们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B.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绿、蓝三色光
C. 在阳光下晒晒被褥可以杀菌,这主要是利用了阳光中的紫外线
D. 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形状各异的光斑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远视眼使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因此需要用凸透镜来矫正,人们佩戴凹透镜是矫正近视眼,故A错误;
B、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所以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故B错误;
C、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在阳光下晒晒被褥可以杀菌,这主要是利用了阳光中的紫外线,故C正确;
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是通过小孔成的太阳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方,戴凸透镜进行矫正.(2)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3)紫外线的用途: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如验钞机)、杀菌消毒等;(4)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9.下列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
A. 黄光
B. 橙光
C. 紫光
D. 蓝光
【答案】 D
【解析】【解答】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可以发现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因此红、绿、蓝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10.彩色电视荧光屏上呈现各种颜色,都是由3种基本色光合成的,这3种基本色光是()
A. 红、橙、黄
B. 黄、绿、蓝
C. 橙、靛、紫
D. 绿、红、蓝
【答案】D
【解析】【解答】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解答.
11.如图所示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 树荫下圆形光斑
B. 海市蜃楼
C. 露珠下的叶脉
D. 水中“倒影”
【答案】 A
【解析】【解答】A、树荫下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A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露珠下的叶脉是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光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12.如图为小李用照相机拍摄的石拱桥照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B. 桥的倒影看起来比桥暗,是由于一部分光反射到了空气中
C. 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 若相机镜头焦距为f,拍摄时镜头到桥的距离要大于2f
【答案】B
【解析】【解答】A、石拱桥在水中的倒影等同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正确,不符合同意;
B、倒影看起来比桥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桥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了折射,B
初物,不符合题意;
C、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戴一会聚透镜,即凸透镜,所以该眼镜可以用以矫正远视眼,C正确,不符合同意;
D、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满足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相机镜头焦距为f,拍摄时镜头到桥的距离要大于2f,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桥在水中的倒影应用的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倒影是景物反射的光线到水面,在被水面吸收一部分后再反射出来,所以亮度肯定不及景物本身了;
(3)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满足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凹透镜的中间比边缘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用于矫正近视眼.
13.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区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下面是小欣同学对某些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是以沉船为参照物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夜半钟声到客船”﹣﹣﹣﹣﹣客船上的人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 “潭清疑水浅”﹣﹣﹣﹣﹣“疑水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运动是以沉船为参照物的,故A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错误;
C、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来的,故C错误;
D、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D 错误.
故选A.
【分析】(1)判断运动是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判断不同的声音;(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14.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矫正舞姿,当她向远离平面镜方向移动时,镜中的像()
A. 变小
B. 不变
C. 变大
D. 先变大再变小【答案】 B
【解析】【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所以当人远离平面镜时,视觉上感觉像在变小,但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变,
故答案为:B。
【分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人的视觉感觉总是近大远小,即离像近感觉大,离像远感觉小,像的真实大小总与物相同.
15.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M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用左眼看右边的,用右眼看左边的.如图所示
(绿橙部分的长度即所求的平面镜宽度)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AM=BM,AO=BO,CQ=DQ,CN=DN,BD=AC,
由图可知,四边形BDAC为矩形,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所在直线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则EF=QP=DG=d,
OP是△BFG的中位线,OP=BG=(BD+DG)
又因为OP=OQ+QP,AC=BD=L,
所以OQ=OP﹣PQ=(BD+DG)﹣PQ=(L+d)﹣d=
故选D.
【分析】要使平面镜宽度CD最小,必须:左眼看的是C,右眼看的是A,根据平面镜成像
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AM=BM,AO=BO,CQ=DQ,CN=DN,BD=AC,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解答.
16.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皮影戏”和“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B.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中的“倒影”是等大倒立的虚像
C. 水中弯折的“筷子”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D. 玻璃外墙“反光”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 C
【解析】【解答】A、“皮影戏”的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A错误;B、“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所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B错误;C、水中弯折的“筷子”是折射形成的虚像,C正确;D、玻璃外墙“反光”是因为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投影仪”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原理;看到水中的物体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光的反射分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17.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如图所示,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是3m.为满足测量要求,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A. 1m
B. 1.5m
C. 2m
D. 2.5m
【答案】 C
【解析】【解答】已知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但房间空间太小,
可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人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如图所示:
因为视力表距平面镜3m
所以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距离平面镜为3m,
所以人距平面镜应为5m﹣3m=2m.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计算解答本题 .
18.一个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的同学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走去,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高度与本人相比,高矮变化是()
A. 变矮
B. 变高
C. 不变
D. 无法判断【答案】 C
【解析】【解答】解: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他在平面镜中成像和他大小相等,他逐渐远离平面镜,他的像大小还和他大小相等,像高矮不变。
故答案为:C。
【分析】平面镜中物像大小相等.
19.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同时存在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6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射角一定为30°
B. 反射角一定为60°
C. 折射角可能为30°
D. 折射角可能为60°
【答案】 A
【解析】【解答】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60°,入射角为90°-60°=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30°,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折射角一定小于30°,不可能为30°,更不可能为60°,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结合题意,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分析解答即可.
20.如图所示,人眼看到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则A,B,C,D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解答】看到水中的筷子,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当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
21.光线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下图可以较全面、正确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解析】【解答】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在玻璃表面会发生反射,光线进入会发生折射,反射角和入射角要相等,进入到玻璃中的光线要靠近法线,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时,空气中的角度较大。
22.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凸透镜前1.5倍焦距的地方,当蜡烛向与它同侧的距离透镜3倍焦距的地方移动时,它所成的像()
A. 变大
B. 变小
C. 先变小后变大
D. 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变小
【答案】 B
【解析】【解答】当蜡烛自凸透镜前 1.5焦距的地方向同侧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它的像将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像会变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实像时,当蜡烛自凸透镜前1.5焦距时成放大的实像,因“物近像远像变大”,故当蜡烛自向同侧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它的像会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并变小。
23.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拱桥倒影
B.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 钢笔错位
D. 树林间的光线
【答案】 A
【解析】【解答】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物体经过水面成像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A符合题意.
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B不符合题意.
C、放在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是因为光的折射.C不符合题意.
D、树林间的光线是光沿直线传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4.下列光现象与“河畔倒影”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 操场上,旗杆上红旗的影子随风舞动
B. 寝室里,同学们对镜洗脸梳妆
C. 教室里,老师用数码展台评讲练习
D. 实验室,同学们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训练
【答案】 B
【解析】【解答】河畔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寝室里对镜梳妆,镜子中的像是反射形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倒影的光的反射现象,是平面镜成像现象。
25.下列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树在水中的倒影
B. 雨后天空中的彩虹
C. 树荫下太阳的光斑
D.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答案】 C
【解析】【解答】A.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天空的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C符合题意;
D.池水变浅是光的折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沿直线传播形成影子或小孔成像现象等。
26.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注重自己的仪表,某学校大门旁竖直放置了一块平面镜,让学生一进入学校就要正衣冠。
当同学小明和小张进校后站在平面镜前整理衣服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明和小张在平而镜中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B. 当小明逐渐靠近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逐渐变大
C. 小张想通过平面镜看见自己的全身像,则平面镜的高度至少和他身高相同
D. 如果小明在平面镜中看见了小张的眼睛,则小张也能够在平而镜中看见小明的眼睛
【答案】 D
【解析】【解答】A.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到人靠近时,像的大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的长度是人体身高的一半即可,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则小明看到小张的眼睛,小张也可以看到小明的眼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平面镜成像时,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27.如图所示,小明画出了三条互相平行的光线射入横截面为半圆形的柱状玻璃砖(质地、厚度均匀,O为圆心)时的光的传播路径,其中正确的路径是()
A. a
B. b
C. c
D. 都正确
【答案】 B
【解析】【解答】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砖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ac错误;当光线从空气中垂直射入玻璃砖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或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8.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 月食的形成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
C. “潭清疑水浅”与“池水映明月”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
D. 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 B
【解析】【解答】A.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月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B符合题意。
C.“潭清疑水浅”是光的折射现象,“池水映明月”,水中的月亮是光的反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介质表面发生反射,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会折射。
29.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A. 水中倒影
B. 海市蜃楼
C. 日食形成
D. 雨后彩虹【答案】 C
【解析】【解答】A.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日食现象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C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可以形成日食、影子、小孔成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