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考考点分析:城市旧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考点分析
城市
考点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课标要求:①阅读有关城市地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其空间结构特征。
②结合实例,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考点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要求:①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
②通过实例,了解中心地理论在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方面的应用。
考点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要求:①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②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③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
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②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建筑布局(2)建筑结构(3)建筑风格
(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
命题方式:
1.选用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强的热点材料或新区规划图、城镇布局图、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比较分析的能力。
【考例1】(2008江苏)图8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2)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考例2】(2007北京)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
读图3,完成下题。
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考例3】(2007江苏)下图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
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
A.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 B.交通通达度提高
C.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 D.城市规模缩小
(2)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矿区 B.奶牛养殖基地
C.商品粮基地 D.高新技术开发区
2.以某地区城市体系为案例,分析不同等级城市数量、功能、服务范围的差异。
【考例1】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辐射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体系共有________级。
简述该地区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五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多,辐射范围越广;等级越低,则反之。
(2)沿河沿海分布水运便利;取水方便;营造滨水景观
【考例2】(2007宁夏)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
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2所示(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
回答(1)~(2)题。
(1)该地区
A.集镇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2)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胜过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3.以示意图、坐标图、表格数据等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例1】(2008四川卷)图3示意某国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读图3,回答
(1)—(3)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
(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段
【考例2】(2008山东)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答案: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
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
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案一:合理。
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
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考例3】(2008广东)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
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资料一:见图17
图17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示意
资料二:见表1
表1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项目南部中部北部
2000年人口比重(%)21 36 43
2000年城镇化水平(%)43 34 25
2005年GDP(亿元) 2181.62 484.97 51.32
2005年人均GDP(元) 333263 28930 17157 地貌类型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台地、丘陵山地、丘陵
材料三:见图18
(1)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表1和图18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
A、起始
B、加速
C、成熟
答案:南部高北部低 B
(2)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答案:地理分布特点:①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
【考例4】(2006江苏)图6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
(1)-(2)两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讯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4.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考例1】(2007江苏)火炬在中国境内传递过程中,将经过“乌鲁木齐―敦煌―银川―西安”四个城市。
与上述城市相匹配的景观依次是:
①大漠深处的丝路重镇②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域名城
③城池壮观的历史古都④渠水环绕的塞外江南
A.①一②一③一④ B.②一④一③一①
C.②一①一④一③ D.④一①一②一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