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为师之德的核心价值及传承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为师之德的核心价值及传承影响研究作者:周霞
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9期
摘要:柳宗元作为广大青年学子的人生导师,因其不图虚名、求真务实、传授“大中之道”以及因材施教、心怀仁爱的高尚师德精神,深受学子拥戴。

研究其师德的核心价值及传承影响,为新时期师德建设提供有效传承的“创新途径”,为丰富当代师德内涵提供借鉴。

关键词:柳宗元;师德精神;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019-02
唐元和十年(815)三月,柳宗元被贬柳州,他在柳州没有像在永州那样寄情山水,在从政和著述的同时,他更多地是投入教育实践,兴办文教,“建学宫”“崇圣教”“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

”盛名之下,“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

”宋人评价柳宗元“龙域(柳州)别称虽远,不鄙其民,爰出教条,动以礼法…… 今数百年,英灵犹在。

”柳宗元传播儒学,培养了一批德学兼优的青年学者和文学家,彰显出了内涵及其丰富的为师之德,研究其师德的核心价值及传承影响,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传承的“创新途径”,为丰富当代师德内涵提供借鉴。

一、传授“大中之道”应为师德之首
(一)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简言之,大中之道即世界观。

柳宗元认为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他指出“立大中者不尚异,教人者欲其诚,是故恶夫饰且伪也”(《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

这些都源于柳宗元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天”、人本主义、平等主义等迷信思想,在育人实践中形成了关照现实的人文情怀,保持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柳宗元传授“大中之道”的师德践履
出于对学生高度的道德感,柳宗元始终反对鬼神迷信之说,不顾世人责难贬伐《国语》中鼓吹的唯心主义神学,鼓励广大青年摒弃唯心主义的天命观,要用习得的道理“施于事,及于物”,这才是有效树立世界观的根本和要义。

(三)传授“大中之道”的传承与影响
柳宗元将“言道”作为教师的首要责任,强调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育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同样强调注重生活实践中育人,不读死书。

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与柳宗元的观点可谓是不谋而合,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涵与教育责任。

当代教师“言道”,要自觉地成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为学生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注重“言道”育人,才能更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二、“轻名利重实教”应为师德之魂
(一)教师应淡泊名利且心怀谦逊之情行导师之责
柳宗元始终注重教师的实际育人职责,而淡泊虚名。

他指出:“仆之所避者名也,所优者其实也。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就明确表达出了教育学生的实际职责“不可一日忘”。

对于“诚欲往来言所闻”的学生,柳宗元也总是“愿悉陈中所得者”(《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所学传授给他们。

(二)柳宗元“轻名利重实教”的师德践履
1.“取其实而去其名”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柳宗元负罪被囚,担心可能殃及自己的学生,面对前来求学的青年学子高涨的求学热情,他毅然决定“取其实而去其名”(《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只对青年学子行教诲之实,而丝毫不在意导师之名。

2.“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有一位青年学子杜温夫在信中把柳宗元比作周、孔,对此,柳宗元回信直言:“书抵吾必曰周、孔,周、孔安可当也?似子必于其伦,生以直躬见抵,宜无所谀道,而不幸乃曰周、孔,吾岂得无骇怪?”(《复杜温夫书》)。

对于韦中立赞扬自己的文章,柳宗元也直言指出:“今書来,言皆大过”,批评了他对自己的赞扬:“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可见,真正谦逊的人面对无底线的阿谀奉承,只会感到厌恶。

(三)“轻名利重实教”的传承与影响
柳宗元始终坚持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从不以导师自居,这种谦虚谨慎、尽己所有以教之而坚拒师名的道德品质,便铸就了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气度。

这种“轻名利重实教”的举动对于时下争抢导师之名的人来说,无疑是有力的讽刺。

新时期对教师提出了要甘于平凡、淡泊名利、育人为乐的职业道德要求。

教师只有淡泊名利才能静心教书,才会潜心育人,才能集中精力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而避去导师之名,也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三、“终身学习、扎实学问”应为师德之基
(一)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的信念扎实做学问
柳宗元认为“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

” 表明了他始终保持脚踏实地、扎实做学问的严谨态度[1]。

柳宗元结合他自己教育的心血,向袁君陈传授了教师应该严谨治学、扎实做学问,并表明了要想保持知识的源头永不枯竭,唯有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柳宗元“勤勉学习、扎实学问”的师德践履
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就身体多病,记忆力很差,来到柳州之后,加之水土不服,常年生病,“奇疮”“霍疾”等多种恶疾缠身,柳宗元来柳州才刚四十出头,可是他己经未老先衰。

他自述是“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与杨京兆凭书》)[2]。

即便在这种疾病缠身的境遇下,柳宗元越发表现出废寝忘食的惊人勤奋:“倦极更侧卧,孰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读书》)。

这正是源于他认为教师如果不能持续地学习进步,就不配作别人的老师。

(三)“勤勉学习、扎实学问”的传承与影响
柳宗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勤于功业、勤勉学习的要义,生动说明了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是夯实教师专业学识的不竭动力与坚实基础。

勤勉学习、扎实学问也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强的重要表现,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动力[3]。

教师不学则退,要胜任这种职业,唯有勤勉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爱加于生徒、交以为师”应为师德之本
(一)教师应心怀仁爱之心与学生“交以为师”
柳宗元曾赞扬阳城“为司业,爱加于生徒” (《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

他认为正是因为阳城非常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简单粗暴地体罚学生,而是“榎楚废弛”,却收到了“尊严而威”的效果。

这正是教师仁爱之心的生动体现,即便是“粗厉贪凌”“欺伪谲诈”的学生,自然也就可以“顺之”“信之”。

柳宗元提倡“交以为师”的观点,对此,他曾说:“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柳河东集》卷三四)。

(二)柳宗元“爱加于生徒、交以为师”的师德践履
柳宗元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心怀“爱加于生徒”的师德精神,无论自己的政务多么繁忙,始终心怀一颗赤诚仁爱的心,无私地热爱着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交以为师”,这正是师德的根本所在。

1.“爱加于生徒”,故能“不拒曲士”
“爱加于生徒”的阳城无论面对何种素质的学生总是来者不拒,当时有人贬斥阳城的做法是“过于纳污,无人师之道”。

柳宗元曾反驳到:“是大不然。

……俞、扁之门,不拒病夫;绳墨之侧,不拒枉材;师儒之席,不拒曲士,理固然也。

”(《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柳宗元认为教师的职责其实和医生、木工类似,医生如果拒绝为病人治病,其就缺失了医生的职业道德,木工如果不用那些弯曲、不规整的木材,其就缺失了木工的职业道德。

同理,老师如果拒绝接受那些品行不端的学生,就缺失了老师的职业道德,因材施教才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所在。

柳宗元更将这一精神贯穿于自己的育人实践之中。

2.“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柳宗元谢绝与学生结成正式的师生关系名分,甚至不愿接受拜师之礼,却总是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他渴望建立的是“交以为师、亦师亦友”的关系。

为此,柳宗元总是非常谦虚地听取每个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学生的观点和言论同样会极大地启发老师。

(三)“爱加于生徒、交以为师”的传承与影响
柳宗元积极倡导平等对待、关爱学生,要与学生建立“交以为师”的师生关系。

为了更好地密切教与学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也应该加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与教师探讨与交流,互为增益,這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互利双赢”的原则。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学生的需要,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手段,热爱学生现今已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它不仅仅是爱岗敬业的一部分,其本身就具有独立价值,是教师开展所有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爱加于生徒”与“仁爱之心”都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相同的要求。

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程度都与老师的施爱程度有直接关系。

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柳宗元的选择,也应是当代教师的选择。

五、结语
综上所述,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位敢于创新的改革家,柳宗元在勤政治理的同时,积极地从事教育传道的工作。

作为青年学子的人生导师,他的言行举止中彰显出来的人品气节、高尚师德使其深受拥戴,其推崇的师德精神以及他的亲身育人实践,都是其“师德”精神的彰显,当中深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仍然具有深远的教益。

参考文献:
[1]王新锋.唐代谪宦与岭南文学启蒙[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11-113.
[2]孙以楷.柳宗元的师德观[J].伦理学与精神文明,1984(5):33-35.
[3]黎利云.柳宗元“交以为师”师生观的哲学意蕴与教育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2018(5):6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