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国茶文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国茶文化发展
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国茶文化发展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
十分普遍。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
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去中国不但累积了大量关于栽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累积了有关茶的多样、浓厚的精神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几千年去,茶的精神扩散了中
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奠定了深刻的烙印。
中国茶文化
的内容主要就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彰显,与“茶风俗”、“茶道”较之,“茶文化”
的范畴必须深广的多。
茶以文化面貌发生,应当就是在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
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
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
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
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
于是,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
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
在陆纳、桓温手中,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
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
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
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
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
分流行。
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
因此,在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
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
因此,许
多玄学家、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
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了。
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佛教、道教联系在一起。
因为坐禅是
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
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
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茶成为了禅定入静的
必备之物。
而在道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从而帮助
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
因为尽管这个时候完整的宗教饮茶仪
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还没有形成,但很显然茶已经脱离了作为饮食的物质形态,具有了
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构成。
茶在先前都就是药用,而至了隋朝,之所以能够构
成全民广泛饮茶的形势,也多是因为百姓指出饮茶有利于身体健康。
“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
”陆羽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起著了不可忽视的关键促进作用。
年,陆羽
所撰的《茶经》的问世,并使茶文化发展至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构成也以此
为标志。
《茶经》阐述了茶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双重内容,深入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并
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与饮茶结合,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
直到《茶经》问世
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具备划时代的意义,在茶文化的历史上就是一个里程碑。
以后大量茶书、茶诗的已经开始发生,例如《蒸茶水记》、《十六汤品》、《土家记》、《茶述》等。
此外,唐代茶文化的构成还与与禅教的蓬勃发展有关。
上部分提及,由于茶
存有冰镇益思、清心静气的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
许多寺院不仅在周围植茶树,还为
了专门从事茶事活动而制订了茶礼、成立了茶堂。
茶业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专业品茶的社团开始在文人
中出现。
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由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
好茶,甚至在宫中设立了茶事机关。
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和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给国
外使节的赏赐中茶叶必不可缺。
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
同房时要“合茶”。
可是,尽管宋人开拓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兴旺,但迈向
繁琐、小事、奢华的茶艺,已经丧失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茶文化的精神也冲走
在过分细致的茶艺中,丧失了其高尚深沉的本质。
不论是朝廷、贵族、还是文人,吃饭都
沦为了“喝气派”、“喝礼儿”、“玩玩茶”。
因此在元代以后,茶文化步入了坎坷发展期。
北方少数民族饮茶,主要就是自身利益生理上的市场需求,对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
面的活动不感兴趣。
而汉族人直面故国碎裂,异族压制的情形,期望通过饮茶整体表现自
己的情操,磨练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推动了茶艺的返璞归真。
明清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经改成“撮泡法”。
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文人雅士关于茶的传世之作的代表。
随着茶的种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
质地、款式、花纹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
到了晚明时期,饮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
文士们开始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
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
精、燥、洁茶道尽矣。
”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
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张大复则
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
而不破其宗。
”他认为应当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
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
茶叶出口到了清朝也
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设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减少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了稳固的基础,年,在杭州设立了第一个以阐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年湖北设立
“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设立,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设立,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宣布对外开放。
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
交流馆投入使用。
随着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各地茶艺馆越筹办越多。
以茶为载体,经济也
获得了推动。
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食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
人类食用茶叶的方式大体上
经过吃、喝、饮和品四个阶段。
“吃”是指将茶叶作为食物来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
将茶叶作为药物熬汤来喝的,“饮”是指将茶叶煮成茶汤作为饮料来饮的,“品”是指将
茶叶进行冲泡作为欣赏对象来品尝的(饮是为了解渴,可以大口饮下。
品是品尝,需要细
啜慢咽,再三玩味)。
前三种方式发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会时期,后一种方式较晚,
很可能晚到魏晋时期。
历年来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突遇七十二毒,得荼乃求解。
”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
研究,我国食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所谓的“神农尝百草”,就是将茶树
娇嫩的芽叶和其他可食用植物一起当作食物。
后来人们在食用过程中辨认出茶叶存有解热
的功能,就做为药物熬汤汁去喝,这就是所谓的“得荼乃求解”。
平时也可以将茶汤做为
保健的饮料去饮用,民族学的材料已证明原始人就是已经收集一些特定的树叶熬汤汁饮用,在一些产茶地区,自然也可以将茶汤做为日常饮料。
考古学家已经在浙江杭州跨湖桥距今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辨认出了炖汤的茶叶和完备的茶树籽,可知,我们民族饮茶的历
史至少也在一万年以上。
但是,从现有的文献记来看,直到三国时期为止,我国饮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药用和
饮用阶段。
如汉代文献提到茶叶时都只强调其提神、保健的功效。
三国时孙皓因爱臣韦曜
不善饮酒而暗中以茶汤代替,是茶为饮料的明证。
从西晋已经开始,情况存有了变化,四川地区的一些文人干预茶事活动,已经开始异
药饮茶文化意味。
西晋著名诗人张载在《尼里成都白菟楼》诗中写到:“芳荼冠六明,溢
味播出九州。
”指出芳香的茶汤比不上所有的饮料,茶的滋味传开神州大地。
芳香和滋味
都与茶的冰镇、解暑以及保健疗效毫无关系,而是嗅觉和味觉上的审美满足用户。
西晋文
人杜育的《诗赋》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负面描绘品茶活动的诗赋。
诗中除了描绘茶树生长、栽种等情况外,还提及用水、茶具、冲泡等环节,特别就是对茶汤泡沫的观赏,形容
它像是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鲜花(“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可知,茶汤在此时已经开始
沦为享用的对象。
《诗赋》还提及饮茶具备协商精神、拉季夫卡内心(“调神和内”)的功效,则已经牵涉茶道精神了。
因此中国的品茶艺术的原始社会时期至少可以追溯至西晋时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陆羽手里,中国人的饮茶才从食、喝、饮,发展提高到品的阶段,
终于将饮茶变成一门生活艺术。
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叶的医疗保健功效仅是一笔带过,明确提出“茶之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品茶上升到道德修养的高度,并且
对唐代的煮茶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从选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筛粉、煮水、
加盐、点水、分茶到品尝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艺程式。
特别是对
茶汤泡沫的培育、欣赏异常重视,进行仔细的观察,将泡沫称为汤华,薄一点的称为沫,
厚一点的称为饽,细一点的称为茶,采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泡沫之美丽:像枣花
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转或小洲弯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动的
鱼鳞云,像飘动在水湄之上的绿钱,像坠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
饮茶而对泡沫如此讲究,
显然不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从视觉的审美愉悦出发,一碗涌动着泡沫的茶汤在
陆羽面前成了充满艺术韵味的审美对象,因此才灵感勃发,浮想联翩。
可见唐代的饮茶已
经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艺术。
同样,唐代的诗人们在品茶之时,也同样不是为了生理上的满足用户,而是崇尚精神
世界的审美惬意,这从他们大量的茶诗中都着重于对色、香、味、形大意境的观赏可以获
得证明。
钱起至的茶诗《与赵莒茶宴》可以做为代表:“竹下忘言对青色茶,全胜羽客醉
流霞,尘心洗脸尽兴容易天下,一树蝉声片影横。
”
茶人在竹林下品饮紫笋茶,进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状态,心中的尘垢都被洗净,进入空
灵虚静的境界,但品茗的兴味没有穷尽,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
却周围的一切,只有倾斜的树影中传来的蝉声更反衬出竹林的幽静。
这样的品茶完全是一
种诗化的生活艺术,与为解渴而饮茶有着本质不同。
自此以后,历代的茶人们都存有同样的自觉崇尚,宋代茶人还将茶汤的色香味称作
“三绝”(苏轼:“遂而令色香味,一日对备三绝”)。
他们在品茗过程中讲究茶汤“色香味”的同时,还主动崇尚更高层次上的审美意境,在宋代茶诗中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诗句:“不如仙山一啜不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淹)。
“夜啜晓吟俱绝品,心源何处著尘
埃”(宋庠)。
“亦欲清风后生两腋,桑泰吹起回去月轮旁”(梅尧臣)。
“愁酲涤天下冲襟爽,暂婉萧然物外情”(文彦博)。
“悠然遗忘归属于,于兹得证悟”(吕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让文人雅士们提升为高雅艺术,因为明代废除了蒸青饼茶,盛行
散茶冲泡,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视,无论是茶、水、具、境、泡、品每个环节
都有更为严格、细致的要求。
功夫茶艺的形成和成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据清代袁枚《随
园食单》记载,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时,寺庙僧道向他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
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果然清香扑鼻,
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这种小壶小杯冲泡、小口
细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来盛行于闽粤地区的功夫茶艺。
功夫茶在我国传统茶艺中最具艺术
韵味,在冲泡、品饮过程中有一系列规范程序,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是难以掌
握的。
仅就品尝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中提到“泉州厦门人所讲功夫茶”时指出茶之香味可分为四个品级:“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
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
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
则苦茗也。
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
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
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
在于山水之间也。
”它与人们的生理满足全然无关,而是进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
神世界里的高级享受。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品茗艺术,它就是随着时代的蓝绿藻而与时俱进的,就是一种更为
人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品茶方式。
珍称作“茶艺”。
“茶艺”一词就是20世纪70年
代在台湾地区首先采用的,用以归纳品茗艺术而不同于“茶道”一词,这就是台湾茶人的
两大贡献,因为将“茶艺”从“茶道”之中拆分出,有助于品茗艺术的身心健康发展.通俗
地说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彰显
和崇尚的道德精神。
对泡茶加“技艺”,是因为它除了具备艺术性之外,还具备技巧性。
对“品茶”加“艺术”而不加“技艺”,就是品茶时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就是茶汤入口
之后如何回去观赏、体会奇妙的艺术境界。
茶艺就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艺的操作方
式中就可以彰显茶道精神。
存有了茶道精神的观照,茶艺才存有精神、品位和神韵。
存有了茶艺和茶道,茶文化才存有载体和灵魂。
可见,茶艺确实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还对中国茶叶加工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茶艺的发达,历代茶人对茶叶的要求精益求精,导致名优特茶生产高度发达,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来越早,不但讲究香气、滋味、而且追求色鲜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难使用机器,致使中国今天的茶叶生产不容易迅速实现机械化。
外国虽然也没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们只是将它当作一种饮料,尽管也讲究茶的滋味、香气和颜色,却并不注意茶叶的外形,更不会去追求什么茶叶形态之自然之美。
他们可以用红碎茶和绿碎茶生产袋泡茶泡饮,不象我们那么讲究品茶艺术,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枪、雀舌、鸟嘴之类,也不在乎什么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美名。
所以他们的茶园和茶厂里可以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实现机械化的采摘和加工茶叶。
这是至今中国茶叶生产总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