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译注及考题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biàn),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同:徧)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可,可以。
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
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
彼,代词,指齐军方面。
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考题精选】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和(深谋远虑) 。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原因:夫大国——伏焉目的:判断敌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或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
是他政治上的远见。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把握战略战术,抓住战机。
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通过文中曹刿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爱国,有责任心,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
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
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战中: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军事才能?
答: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
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
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
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答到一点即给2分)
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
.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2分)
答:不设统一答案。
(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
.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
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