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疏通各章内容, 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2.研习文本,把握语篇内部逻辑,概括孔子对于君子立 身处世的观点。 3.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一、何谓“君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当时的士大夫贵族阶层
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
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关键词:品格(智、仁、勇)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 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 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 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关键词:仁
(仁是内在道德,礼、乐是外在表现)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道:仁义之道、人生哲理、真理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 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 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从社会地位的高低,过渡到道德修养的高下
二、孔子眼中的“君子”
学生活动1:合上书本,快速回答每章句中标颜色的字词, 并逐条概括观点,提炼思想(关键词)。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齐:形作动,与...看齐。 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自省:反省自己,宾语前置。
关键词:提升自我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质:质朴,指内在的仁德 文:文采,指外在的文化修养 野:粗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得当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二、儒家眼中的“君子”
学生活动2:结合每章关键词,思考《论语》十二章分别是 从哪些角度阐述孔子眼中的“君子”的?以小组为单位, 梳理文本并分类。
道德底色
二、四、十一 (仁、义、恕)
君子之风 士人之气
关键词:好学
(为真理献身)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喻:通晓,明白。
关键词: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 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 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 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
气质 六
(文质彬彬)
品格 七、九
(弘毅、不惑、 不忧、不惧)
修行之道
一、三、五、 八、十、十二 (学习内容、 态度、方法)
三、君子的道德底色——仁
学生活动3:《论语》十二章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概念就是 “仁”,“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结合节选部分的相 关章节,阐述儒家“仁”的内涵。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无:通“毋”,表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敏:勤勉
就:靠近、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关键词:好学
(安贫乐道、做事勤勉、说话谨慎、修身养性)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礼乐:礼乐制度。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 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包括典章、制度、规矩、仪 节等。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 教化来缓解社会矛盾。
关键词:弘毅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 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为山:堆土成山。 平地:填平洼地。 覆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
课后练习
对于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你认为有何现实意 义?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符合儒家“君子”人设的人? 为什么后人又提出“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选 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看 法。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 覆一篑,往,吾往也。”
资料拓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明确:孔子“仁”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都是从
一言:一个字。言,字。
其:大概
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键词:恕
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它在根 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fú: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怨:指讽刺时政。 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迩(ěr):近。何莫:为什么不
关键词:学《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 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价值。
“克己”出发,向外延伸,推己及人(恕)。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克己复礼为仁”
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孔子生活在礼乐制度的时代,虽然已开始礼崩乐坏。
课堂小结
孔子认为,如果只是将“礼乐”当作一种概念或形式,而不是出 自内心真实的情感,那么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礼乐”。因为“为仁由 己,岂由人乎哉”,要“克己”才能实现“复礼”。而真正体现“克 己”的人就是 “君子”或是“士”。这些人是如何做到“克己”来 培养“仁”的呢?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 惧?”等等。此外, 孔子还将其与另外一群人进行对比:“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从反面论证君子的人格特征。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
关键词:克己复礼
实现“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 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礼以仁 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0.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颜渊》)
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关键词:文质彬彬
然后:这样以后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 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
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
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士:读书人 弘:志向远大 毅:意志坚强 以为:把……当作 不亦……乎:表反问,不也……吗?岂不也是……吗? 已: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