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作业 人民版选修4-人民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选择题
1.在李世民完成统一的征战中,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的标志是( )
A.消灭薛举集团
B.消灭刘武周的力量
C.击败窦建德、王世充集团
D.大败东突厥的军队
解析:通过击败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河南、河北尽归唐朝所有。

中原地区的取得,标志着唐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答案:C
2.“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答案:C
3.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
解析: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答案:D
4.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

“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知人善任、善于纳谏
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解析: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敢于直言。

唐太宗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魏征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

答案:C
5.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
D.“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且他认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故选D 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
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材料三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1)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措施:任用贤能之人;善于纳谏;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完善科举制;注重民族团结等。

(2)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

影响:加重了百姓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

(3)不全面。

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始终贯彻。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材料三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资治通鉴》材料四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均选自《贞观政要》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实质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客观上有何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原则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

参考答案:(1)人民群众的力量。

(2)民本思想,重视农业。

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3)“任人唯贤”。

(4)实质是保证地主阶级长久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