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加味防治慢性腹泻的临床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降散加味防治慢性腹泻的临床体会
目的:觀察应用中药(升降散加味)防治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I 临床诊断为慢性腹泻的患儿130例,口服中药三九免煎颗粒(升降散加味)。
结果:治愈105例,占80%;好转20例,占15%;无效5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结论:本药物治疗慢性腹泻病程短、效果好,且泻止后食欲旺盛、体重迅速增加。
标签:升降散;慢性腹泻;免煎颗粒
慢性腹泻(diarrheal diseases)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且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
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脓血。
病程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临床上比较多见,亦是内科、儿科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肠黏膜受损造成,腹泻、营养不良互为因果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上多采用止泻、解痉、收敛之药,但是由于上述药物在儿科治疗中有用药限制,治疗上比较困难。
祖国医学多采用健脾、渗湿、收敛治则,但疗效欠佳。
笔者在从师于郑启仲老中医期间,不用上述药物,反其用意采用升降散加味治疗慢性腹泻患儿1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符合慢性腹泻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患儿130例。
男85例(65%),女45例(35%);平均年龄(2.4±0.6)岁;发病时间2个月~2年;腹泻次数,每日最少3次,最多20余次,平均7~8次。
均应用过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阿奇霉素),收敛、止泻药物(蒙脱石散、苯乙哌啶),健脾、渗湿中药(六一散、参苓白术散)。
1.2方法
处方为大黄、虫蜕、僵蚕、姜黄、党参、木香。
伤食泻加茯苓、焦山楂;风寒泻加荆芥、防风;寒湿泻加干姜、砂仁;脾虚泻加党参、白术;脾肾阳虚泻加肉桂、山药。
制成三九免煎颗粒(升降散加味),每袋相当于饮片10 g,加开水50~100 m1,每次5~20 ml;分多次口服,5 d为1个疗程,应用2~3个疗程。
服药期间常规饮食,但少食生冷油腻之物。
1.3诊疗标准
入组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慢性腹泻病诊断标准:①大便质稀、量多、次多,大便常规检查阴性或少许白细胞、脂肪球;②排除器质性病变或不能耐受中药的患儿。
1.4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停药后2个月未发生腹泻症状;有效:大便成形或次数明显减少,全身症状好转,大便镜检无异常,停药后2个月腹泻症状小于3次;无效:大便次数、形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2结果
2.1一般结果
治愈105例,占80%;好转20例,占15%;无效5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2.2典型病例
患者,男,1岁,腹泻5个月余,时重时轻,每日5~20次,粪质稀薄或水样便,平素易患感冒,多次应用抗生素、收敛、止泻、健脾之中西药物,疗效欠佳。
入院时大便每日10余次,面白无华,时伴哭闹、呕吐,指纹紫滞、舌体胖大但舌边可见紫痕。
应用上方后5 d大便转稠,每日3~5次,继用5 d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大便无异常,食欲增加,体质增强。
3讨论
婴幼儿的慢性腹泻又称难治性腹泻。
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婴幼儿消化器官功能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对食物的耐受性差,加之小儿免疫功能差,如果遇到感染或喂养不当更易出现消化道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脾胃功能虚弱,饮食不洁(节),加之小儿“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日久损伤肾之阴阳。
《金匮钩玄·泄泻从湿治有多法》中记载:“先天脾不足,久病大病之后,脾虚伤及肾。
肾阳衰而命门火衰。
火不暖土,不能温煦中州,腐熟水谷,脾不运,水谷不化,并走大肠,泻而不止。
”加之脾喜燥恶湿,故临床上一般多采用健脾、收敛、渗湿之方药,在临床上短期疗效尚可,但长期疗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笔者从师郑启仲老中医临症中观察,慢性腹泻患儿多由寒湿、气虚而致,先天脾不足。
久病大病之后脾虚伤及肾;肾阳衰而命门火衰,火不暖土;不能温后期多兼见瘀血之象,尤以舌体为主(舌虽胖大但细看周围往往可见青紫瘀点),加之患儿指纹紫滞、脉象有沉涩感。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多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两虚泻。
升降散为《伤暑全书》之方,多用于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
大黄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香窜透窍之力又兼见利水。
亦有“利小便实大便”之妙也,正如《伤寒瘟疫条辨》云“小便不通,大便火泻无度”,与其他药同煎,其攻下之力缓而活血渗湿之效显也。
虫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质轻而宣散肺气也(肺与大肠相表里),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
姜黄味辛苦。
辛开苦降,寒而无毒,行气散郁,减少胃肠道的蠕动亦有镇静作用,据临床研究能促进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
僵蚕昧辛苦气薄,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阳,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
湿,引清气朝上,则有清利下焦湿热之功。
虫蜕、僵蚕升阳中之轻阳,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相通,胃肠则安,泌别清浊之功可复。
病久中焦之气虚弱,党参可虚者补之,药性虽平淡而无“闭门留寇”,《内经》云:“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
中州可安运化乃复;木香理气而又有渗湿之功,与大黄有异曲同工之用也。
以上两味起佐使之功。
该病病史长,虚实之中寒热错杂,临床中可见瘀血之象。
上方虽简单但升降结合。
清阳自升,浊阴乃降,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导化物,可恢复正常,有免疫增强之功效。
笔者认为,免煎颗粒在临床应用中,其疗效与传统中药饮片相当,携带、服用方便,口感舒适,保持性味,量少效高,为中药饮片发展新趋势,比较适合于儿科应用;但其每袋药量固定,临床加减不方便,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