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开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摘要] 大力倡导人文精神,普及人文教育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前应重新认识人文教育,重新定位人文教育,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开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方法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中,应当考虑如何培养理想型的人才,要求学生拥有充沛的人文情怀和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格等,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任何一类教育的终极目的,高职教育同样如此。
高职教育必须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高举人全面发展的旗帜,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又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近几年出现的清华学子硫酸泼熊、马加爵铁锤杀友等令人震惊的事件,无不反射出当前教育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的弊端。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者,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人文教育,重新定位人文教育,改变当前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后天不足的现状。
一、人文教育的定义
人文精神体现在教育领域中就是人文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教育应涵盖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方法、人文精神。
该定义对人文教育的本质做了全面的、准确的概括.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人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比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培养人文精神,塑造责任感、使命感,促进人们的民族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宽宏大度的精神,敬业爱业的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和助人为乐的厚德载物的精神,使人认识到做人不但要求真,还要求善求美,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换言之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1]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成因和发展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欠缺:人文知识缺乏,导致文化素养较差;知识面狭窄,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人文精神失落,导致人格上的残缺;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等等。
在调查中,87.3%的学生对人文方面的课程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学习,以至于毕业后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其危害势必会导致“半个人”、“工具人”的出现。
[2]其成因在于在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其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而变,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必须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生来源不同、素质各异,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所面对的环境都决定了他们更需要人文气氛、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更强烈地要求呼吸人文的空气、享受人文的关怀;二是职业教育直接面对的是市场,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如果缺乏人文教育从而将缺乏人性、人情味、人文精神和人道情怀的所谓技术型“人才”推到市场,其消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马加爵
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代写论文三是市场经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激烈紧张甚至残酷的竞争,在竞争中,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不行的,而高素质的人才又显然不能简单等于“一技之长”的人。
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偏低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人文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高职教育的纯“工具意识”错误倾向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也已经引起了高职院校的重视。
各高职院校正逐渐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实施方法的探讨
与普通高校重视人文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职教育如何在高校人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并长足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高职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的课题。
笔者针对当前现状,认为各校应结合实际来寻找适合本校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更新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它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诚然,培养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但是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只懂技术的人。
若那样的话,那
么学校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培养“工具性”人才的作坊。
正如杨叔子所言:“大学的主旋津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
高职院校在给学生传授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应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德育的教育地位,因为德育的深刻性表现在约束性教育与养成性教育的结合,由他律转为自律,由被动转为主动,引导学生摆脱狭隘道德观念和个人利益的束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以社会道德为标准把握行为规范。
只有这样,“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语)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设置完备人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育中,应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发掘技能教育中的人文因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类课程。
因此,高职院校应调整教学计划,结合专业教学增加人文方面的必修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国外的先进思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有目的地开设人文选修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而且开设的人文课程要少而精,要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教师在专业课
教学中应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相结合。
如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对专业技术发展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来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的应用给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3]尽可能开设“创业教育”课,使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市情,了解就业市场情况,树立主动创业的意识;应多开设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