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关于《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1
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

究竟谁肥谁瘦,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但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
第一遍是听了百家讲坛康震教授的《李清照》,从未有过的好奇,让我难忘。

第二遍终于让我在学校图书室的一角找到了你,窃喜!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你……
一直以来就对宋词情有独钟。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都是我喜欢,那样细腻那样柔美却不失意境。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

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

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所以我一直都以为你是个幸福的女子,容貌出众、名门闺秀、才华横溢集宠爱于一身,这样的女子会不幸福吗?现在才慢慢知道,原来并非我想象如此。

我怀揣好奇之心开始走进你的世界里,与你同悲同喜……
在我眼里,你“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你风韵脱俗、你个性张扬,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痴迷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还有你的另一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好一个青睿、有活力,热爱生活、性格爽朗的女子!以至于我在课堂上跟我的孩子们如痴如醉地徜徉在你这束阳光里……
其实,让我最欣赏的还是你那份坦率,不羁的思想,所有这一切能让你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那些率真词章,甚至让人才辈出的北宋那些男儿都自叹弗如。

中国历史上诗歌文化灿若星河,也成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但女子为诗人却屈指可数。

作为一名女子,你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更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同样作为女子,美好的爱情追求在你的笔下却显得那样执着、那样美好、那样独立。

《一剪梅》中你酣畅淋漓倾洒你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果不是你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有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你用女子特有的那种细腻,那份与生俱来的敏感去捕捉你心中的感受之时,你可知道,也捕捉了我的心。

当我惊叹你的才华横溢这会,哪想你却生不逢时,北宋破败,金人入汴京。

对于丈夫赵明诚的弃城而逃你羞愧难当,继写下千古绝唱的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身都难保,却心系国家,显示出了女子难得的大节大义。

赵明诚返回建康,后患疟疾,你接到家书急忙赶赴建康,最后一面还是无缘相见。

等你赶到,赵明成已去,至此你流浪于江南。

孤身一人在乱世苟活,又多次遇到南犯的金兵,随身的家当被抢被盗,所剩无几。

几车书卷被金兵焚毁。

即使是这样,你依旧写出了惊世的词令《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好一个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居无定所,国破家亡,物是人非,前半生悠然生活,后半生漂泊
潦倒。

在济南生活时还是丰韵,脸色圆润的女子。

流落金华时已经面部消瘦。

你几十年孤身一人有家不能回,失去至爱的丈夫,终生没有生育一儿一女,最后郁郁而终在离济南老家遥遥之外的临安。

人生天地反差之大,但优越的前半生你没有居深闺而有德无才,后半生你没有自叹自哀,自我放弃,留下千古诗词让我们这些后人咀嚼、传唱。

这就是你,即使在刀剑上跳舞,依然舞姿卓群。

宋代的蒋捷说:时光匆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外面虽喧嚣,可对于你,今天的我依然痴迷;痴迷于你的特立独行,痴迷于你的才情卓越,痴迷于你的敢爱敢恨。

忘不了你的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你那“和羞走”的美丽娇羞。

一份勃勃的生机,一片斑斓的色彩,演绎了你多少的欢乐与朝气。

我想问你,你究竟从哪里来?带着淡淡的芳香;你又将身往何方?吟唱的词阕余音绕梁。

你号易安,可却颠沛流离了一生;你原是小家碧玉,可那铮铮傲骨硬是比一般苟且偷安的男人还要刚强。

正如后来人这样评价你——正值花季时期的你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

你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

在我心中的你是一位活泼,坚强的女子。

你分明教会了我——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活出自我,尤其是女子!
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
《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2
读《李清照传》,品宋词滋味,不禁被作者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所折服,顿觉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从平时的'“不感兴趣”,到一连几天,脑海里不时萦绕的,都是宋词的精彩片段,以至于想静下心来读下一本书,都变得有点困难。

没办法,只有停下来理理这纷乱的思绪,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
水(今属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代表。

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一代才女李清照,从容一生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绩卓越的女作家,就“词”这一文学体式来说,她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寥寥数笔,一幅美丽的少女夜游图已跃然而出:一位活泼多情、热爱生活的少女出外游玩,被大自然秀丽的风光所吸引,为了看落日而忘了回家的`时间。

兴尽而归,泛舟河上,路过一片莲池,想要快点回家而奋力划船的声响,惊扰了池塘边的一滩鸥鹭,扑啦啦展翅而飞;除了词,李清照在诗文上同样有很高的造诣。

比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除反映出她的创作心态外,比喻的新鲜贴切,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奇巧妙思,不能不令人击节称道。

像《乌江》里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项羽那虽死犹荣、傲然孑立的身影,黄钟大吕般慷慨激昂的音响,那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无疑对国难当头的人们具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同时对于苟且偷安、昏庸无能的南宋统治者也是一种讽刺。

还有《感怀》、《春残》、《分得知字》、《偶成》等诗,或感怀言志、或睹物抒情,也非同一般手笔;李清照流传下来的文章,当首推《金石录后序》,这是清照散文中的代表作。

文章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至夫死乱离34年间的忧患得失,有叙有议,文情并茂。

全文叙述线索清晰、叙述顺序井然、细节描述生动形象,尤其是贯穿全文的今昔迥异、聚散无常的情感,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金石录后序》之外,她的《词论》一文,更是彪炳千古,开创
文学评论之先河,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论词的理论文章。

对于词的品评标准与创作原则,建树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为词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清照以一女性而跻身于男性的世袭领地,并以其创作的总体成就及多方面的才华傲视群雄,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史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3
当年,你的每一次落笔,写下的是心情。

如今,我们的每一次品味,读到的是人生。

——题记
你从历史长河的那头泛舟而来,曳地的长裙上绣满了华丽的辞章。

优雅而倔强的裙摆,在青史时而悠扬时而深沉的舞曲中,不断变换着舞姿。

你,涉过近千百的光阴,来到我的眼前。

我深情凝望,细心思量,不由慨叹,良辰美景奈何天!
少女不识愁滋味:
金桂飘香的时节,迎来了一个新生命。

一声响亮的啼哭是你送给大千世界的第一个音节。

春花秋月,幼小的你渐渐长大,读着经史子集,吟着诗词歌赋,一步一步踏进文学殿堂。

天资聪颖的你,在父母的悉心调教下,在经史典籍和诗词的熏陶下,如同一块渐渐成形的美玉,终有一日,必将艳夺天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二八花季,即兴而作的一首《如梦令》,清丽脱俗,艳惊四座,京城名家无不交口称赞。

一生一代一双人:
灯下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你与明诚初遇的一刹那,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一个无意中的抬眼,仿佛命运的牵引般,在这电光火石的对视下,一段姻缘就此拉开了序幕。

甜蜜温馨的初婚时代,你们一起研究金石,写诗作画,游山玩水,好不快乐!“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

”俏丽的你,自然比花娇。

婚后,明诚负笈远游,你饱尝相思之苦,写下了著名的《醉花阴》寄予丈夫,“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寂寞,跃然纸上。

物是人非事事休:
生活永远充满了意外,当你以为下一步是踏上阶梯的时候,也许命运会让你掉头。

汴京城被金兵攻破,风云再起,明诚竟和逃兵们作战了。

那段时期,烟火四起,没有安宁。

在去湖州的途中,明诚染上风寒,最终病逝。

赵明诚的离去与虚伪的张汝舟的到来,对你都是沉重的一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你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天昏地暗,什么是痛彻心扉。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人亡物在,睹物思人,举目四顾,不堪回首。

寂寞空庭晚来春:
死别明诚,再嫁而离异。

此时的你,正被失望与孤独笼罩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一曲《南歌子》,真实反映了你的心境。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晚春时分,看着满院的蔷薇和将尽的晚霞,不由念及枯萎的落花、残留的岁月,又一次唤起了你难以言喻的愁绪。

苍老只在一瞬间,生命的沙漏已经快要漏完了。

你就这么静静地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因为你知道,很快就可以再次见到明诚了……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千古第一才女。

情深意笃,至死不渝,人间一段佳话。

你的人生本该是一场绚烂的花事,但天妒奇才,造化弄人,你的前半生锦衣玉食,伉俪情深,后半生却孤苦伶仃,颠沛流离。

我猜中了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

不禁唏嘘,良辰美景奈何天!《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4
李清照,这位历史罕见的才女,她随着时光逐渐变幻的模样,经历了甘之如饴的爱情过后,独自的地老天荒,如画卷一般展现在我眼前。

想来对这本书并无太多印象,这是因为从前思想太浅,只知词美、人美、意美,不知词或诗的背后,是年少天真活泼的欢乐,抑或是后来世事惨淡的悲凉。

这本书里描绘了她的一生,她所保留下来的每一首词作,几乎都在这故事中渐渐道出。

她是一位宋朝词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还是苏轼的弟子。

在那样一个女子并不受重视的时代,她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随心所欲地填自己的词,尽管朝廷之事扰人,依旧扰不乱她那颗淡然的心。

她的一生,以北宋灭亡为明显的
分界线,词作从此转变了风格,前半生的岁月静好,后半生虽是人走茶凉,但她还保留着自己那股子才情。

战火、朝廷的偏安,世事的难料,让她看透悲欢离合,然而,岁月虽凄凉,她却从不绝望。

她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她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她,不然又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千古名句呢?她是个温婉的女子,曾经乘舟采莲,细嗅青梅;后来与赵明诚结为夫妻,煮酒论诗,醉心于金石书画……世事不问,毫不挂心,岁月里是那样的悠然自得。

诗词中无不透出的是活泼灵动。

到了后来,却让她遇见了生活的真相,遭受了国家的风雨飘摇,让她何去何从。

虽然命运多桀,经历了那么多起起落落,李清照的生活才显得更加圆满。

然而,在这历史长河中,她真正没有被忘却的是什么?是才华。

作为一位女词人,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她的才气纵横才让所有人记住了她。

如果她仅仅是一个平庸的女子,或许已被许多教条管住了脚步,再也迈不开来。

她的才华,是她所拥有的骄傲。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那样贴切,她的学识,她对人生丝毫不屈服的态度,对周围人事的理解,都是她的才华。

她成为了一颗历史中永不磨灭的明珠。

并非岁月深情,而是她的才华惊艳了岁月。

《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5
回首中华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大多只以一篇或几篇作品一露峥嵘,题材也仅限于闺阁之中,难成大家。

而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砝码。

沐浴着齐鲁文化的光华,感受着家族书香气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风姿绰约的女郎山和包孕灵秀的百脉泉,跟随着父亲与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大家吟咏诗文,谈古论今,自小就能写出庸常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辈们的青睐。

京都是无数天子脚下的一方宝地,怀揣着对汴京的无限向往,清照与母亲随后奔赴汴京与父亲一同生活。

待清照成年时,她与当时的
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

夫妇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笃,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画,撰写古书,琴瑟谐美,其乐融融!
如清照初婚后的习作《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

”娇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盘托出,可见郎君如意,两情相悦,乐在其中矣!而赵因官职在身,不免常要小别美妻,此时从清照的习作中不难看出新婚女子对夫君的深深思恋之情。

如《怨王孙》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可见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长,父亲李格非在官场屡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间。

母亲更是于这个多事时节病逝。

明诚感疾,驾鹤西去,相见直要待来生!此时的清照就像被遗弃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颠沛流离与世间险恶。

伤之切,悲之痛,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诸如“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这类的悼词,任谁目触都不禁催下数行泪。

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学史上,清照绝可占据一个席位。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或许仍不足以阐述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功不可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