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专项复习讲义(一)-2020-2021学年高一政治期末复习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清单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所谓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注意】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关系
(1)含义:所谓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社会地位);产品如何分配(分配方式)。

【注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不同性质社会的重要表现。

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的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原始社会发展的阶段:
(1)旧石器时代(绝大部分时期):打制石器、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天然取火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出现畜牧业和种植业、人工取火
3、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1).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2)共同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产品的分配关系)
4、原始社会的解体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表现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②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③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④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⑤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奴隶社会
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最早的阶级出现)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生产资料所有制)
(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产品的分配关系)
3、国家含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体现:①金属工具的出现②城市的出现③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封建社会
1、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2、社会主要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有自己的土地,甚至少量的劳动工具。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②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产品分配关系)
③地主阶级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民进行剥削(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5、封建社会的剥削方式:
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包括三种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6、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君权神授、等级森严。

资本主义社会
1、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3、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们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品如何分配)
5、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
①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②资本(为了满足这两个条件,主要的方式通过暴力掠夺)
7.资本主义社会确立
(1)确立背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

(有实力)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有障碍)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2)确立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3)确立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4)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5)积极: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6)消极:经济危机。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注意】生产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

(2)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注意】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空想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历史前提:工人运动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

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2.理论基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发现社会历史规律):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
3.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4.创立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5.《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1)《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4)《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十月革命:
(1)时间:1917年11月7日。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意义:
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严重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