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气候特征与预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气候特征与预报
周佑云;杨湘婧;彭智超
【摘要】利用郴州市1981 ~ 201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按照定义秋季(9月21日~1l月20日)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条件进行相应的资料处理,统计出每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并对发生的每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郴州各县市区连续3d以上的秋雨次数分布呈现中部地区多、南部地区少,10月上旬和11月中旬是秋雨过程的多发期.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的形成,其大气环流形势和季节性转换基本一致,其中地面冷空气入侵影响郴州是秋季连阴雨开始的主要特征;与长波槽系统的稳定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沿海槽的建立是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结束的主要特征,长波槽系统的稳定决定秋雨的长短.总结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提高对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水平,提升为农气象服务水平.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5(000)026
【总页数】3页(P243-244,280)
【关键词】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环流特征;气候特征;预报
【作者】周佑云;杨湘婧;彭智超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气象局,湖南郴州423000;湖南省郴州市气象局,湖南郴州423000;湖南省郴州市气象局,湖南郴州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5
连阴雨是指连续阴雨达5 d或以上的天气现象,以长期阴雨、气温偏低、湿度偏
大和日照偏少为基本特征,根据当地天气气候特点及农业生产影响的情况,各地气象台站对连阴雨天气的规定略有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对秋季连阴雨天气的分析比较多[1-4]。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基本上,笔者利用郴州市所
辖10个县(市、区)的气象观测资料,采取相应的数学统计方法,按照定义秋季(9
月21日~11月20日)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条件进行相应的资料处理,统计出每一
次连阴雨天气过程,并对发生的每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找出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找出其成因机制和预报思路,为以后郴州秋季连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郴州市所辖的安仁、永兴、桂阳、北湖苏仙、资兴、嘉禾、临武、宜章、汝城、桂东等10个县(市、区)的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依据湖省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定义:秋季(9月21日~11月20日)一次降水过程
连续雨日达3 d或以上、过程总雨日达5 d或以上定为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简称
秋雨过程)。

对本区来说,若同时有7站或以上出现秋雨过程,则定义为一次全区
秋雨过程,秋雨连续10 d或10 d以上定为长秋雨过程。

上述雨天标准是日降水
量在1.0 mm或以上时定为一个雨日,如果日雨量在0.1~0.9 mm、日照<1 h
也作为一个雨日。

2 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点
2.1 次数分布根据1981~2010年资料统计,郴州各县市区连续3 d以上的秋雨
次数分布呈现中部地区多、南部地区少的特点。

北湖区、苏仙区次数最多,达69次;临武、宜章、汝城县最少,仅有32~37次。

2.2 持续天数分布由表1可见,全市秋季连阴雨的平均持续天数为7.4 d,各县市区的分布情况有所不同,全市连阴雨的平均持续天数在6.0~8.2 d,过程最长持
续天数21 d出现在桂阳1987年10月4~24日,高山区的汝城、桂东县及北部
的安仁县过程最长持续天数仅为10~11 d。

表1 秋季连阴雨持续天数分布区域年平均次数∥次平均日数∥d 过程最长日数∥d 1.6 7.7 11永兴 1.6 8.2 16桂阳 1.8 8.2 21北湖苏仙 2.3 6.2 15资兴 1.9 7.5 18
嘉禾 1.5 7.8 12临武 1.1 7.3 12宜章 1.1 8.2 14汝城 1.2 7.3 10桂东 1.5 6.0 11
全市安仁3.6 7.4 21
2.3 出现的区域统计秋季连阴雨出现区域发现,局部性秋季连阴雨过程(3站及3
站以下)、部分性秋季连阴雨过程(4~6站)和全区性的秋季连阴雨过程(7~10站)
分别占连阴雨过程的26%、23%和51%,说明该地区易发生全区性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

2.4 年际变化秋季连阴雨过程平均每年有
3.6次,最多年份可达6次(2000年);全
区性的秋季连阴雨过程年平均1.8次,最多年份可达4次(1987年),仅1992、2006年没有出现全区性秋季连阴雨过程。

2.5 各月分布最早的秋季连阴雨过程出现在9月下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

9
月下旬、10月、11月上中旬出现连阴雨过程的次数分别占秋季连阴雨过程总次数的18%、53%和29%。

在全区性的秋季连阴雨过程次数中,9月下旬、10月、
11月上旬、11月中旬出现全区性的秋季连阴雨过程的百分比分别是16%、54%、9%、21%。

由此可见,10月和11月中旬是秋季连阴雨过程的多发期,这期间发生的全区性秋季连阴雨过程占总次数的75%。

3 秋季连阴雨过程与结束的环流特征
郴州出现秋季连阴雨天气和湖南连阴雨天气的形成,其大气环流形势和季节性转换基本一致,与长波槽系统的稳定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季节性转换决定秋季连阴雨
天气过程来临的迟早,长波槽系统的稳定决定秋雨的长短。

3.1 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特点
3.1.1 欧洲阻高类。

500 hPa欧亚大陆西部经向气流明显,欧洲到乌山一带有阻塞高压,阻塞高压东部有横槽,多数情况下在亚洲北部有一大的冷低压存在。

亚洲40°N以南气流平直,多小波动东传,副高较强,脊线多在18°N附近。

阴雨天气刚开始时,地面冷高压位置偏北,高压中心多位于贝湖西部,冷锋接近或即将侵入湖南,由于高空南支小槽的影响,江南先有阴雨天气,然后小槽东移,槽后引导冷空气侵入湖南省经郴州并在华南静止形成连阴雨天气。

这类环流形势占秋季连阴雨过程环流形势的33.3%。

3.1.2 平直环流类。

500 hPa欧亚大陆气流比较平直,没有长波槽脊,中西伯利亚常有一范围很广的冷低涡,这是极涡偏心的结果,有的个例这个冷涡位置偏北,位于北冰洋上空。

西风气流的分支不定,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副高较强脊线在20°N附近,阴雨开始时,地面冷高压中心多已移至45°N附近或以南,中心多位于105°E以西,冷空气从北路南下侵入湖南全境,造成连阴雨天气。

这类环流形势占秋季连阴雨过程环流形势的50.0%。

3.1.3 两槽两脊类(含两槽一脊类)。

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经向环流明显,亚洲东部和西西伯利亚各有一个大槽,贝加尔湖附近和欧洲为明显的暖脊;30°N以南为平直西风气流,孟加拉湾附近为一南支槽,它与贝湖暖脊呈反位相分布。

这种反位相的组合有利于连阴雨的形成,贝湖暖脊前部的西北气流引导地面冷空气从偏东路径南下影响湖南产生降水天气,孟加拉湾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湖南提供充沛的水汽。

这类过程最少,仅占16.7%。

3.2 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地面冷高压特点与春季连阴雨一样,郴州秋季连阴雨是由于冷暖空气在湖南上空交汇,本区地面有准静止锋存在。

当北方有一次小槽活动带来冷空气,就出现一次降水过程。

小槽活动频繁时,冷空气就接二连三入侵湖
南南部,形成连阴雨天气。

通常用连阴雨开始那一天的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来表示冷空气的强弱,造成秋季连阴雨的冷高压中心一般以1 031~1 060 hPa为宜,其中以1 041~1 050 hPa为最多。

郴州秋雨的形成与地面北路冷空气的关系十分密切,据统计,80%以上的
秋雨是由北路冷空气侵入湖南后造成的,13%是由西路冷空气侵入所造成,东路
冷空气侵入后造成的仅占7%。

3.3 秋季连阴雨过程结束的环流形势
3.3.1 东亚大槽型。

北支西风带小槽与南支低槽东移并在东亚沿海合并发展成为东亚大槽;横槽转竖、东移,并在沿海加深成为东亚大槽;西风带大槽东移至沿海地区
停留。

东亚大槽建立后,槽底一般可达30°N以南,槽的西部在贝湖附近为一浅脊,高原东侧为明显的西北气流控制;此时副高已断裂,西面的脊移至中印半岛,东面
的脊则退至120°E以东;地面大多伴有一次明显的冷空气南下,使停留在华南的准
静止锋南移入海或消失,郴州的雨区随之南压或减弱消失。

3.3.2 平直西风型。

秋雨结束时东亚大槽不明显,亚洲大陆气流比较平直,西风带多小槽活动。

当西风带有小槽东移至东亚沿海略加深,槽后西北气流扩展到长江中下游,中低层切变消失,郴州的雨区也随之减弱消失。

此型地面往往没有明显冷空气南下,而是冷空气逐渐变性,气压场转成西高东低或南高北低型,郴州的预报员习惯称为暖式转晴。

此型占总数的26.3%。

4 郴州秋季连阴雨过程预报
4.1 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着眼点注意欧洲阻高的动态,当欧洲阻高上
游低槽已开始移动,阻高西侧暖平流明显减弱,并变为冷平流时,阻塞形势趋向崩溃,阻高东面横槽将转竖;地面冷高压增强并向东南移动,冷空气可能影响湖南并
形成降水。

秋雨前1~3 d地面冷高中心有明显加强现象,增加值一般≥10 hPa;当地面冷锋越过40°N时,若西南倒槽发展明显,则冷锋进入湖南后,郴州容易形成
秋雨过程。

副高脊线位于17°N附近时有利于郴州形成秋雨;南海有台风活动(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台风活动)不利于秋雨形成。

秋雨开始前1~2 d,850 hPa在35°~50°N有明显东西向或东北—西南向的锋区;700 hPa在100°E以东、25°~45°N 范围内有低槽或切变,切变位置在30°~35°N;500 hPa副高西伸脊点达120°E以西,脊线在18°~24°N。

秋雨开始时冷空气大多已侵入湖南,个别未进入湖南的冷锋也已越过黄河,但郴州出现秋雨的时间比湘中、湘北迟1 d左右。

亚洲500 hPa的西风环流指数在秋雨前4~11 d若出现一个峰值且上升值达100或以上,其后亚洲西风环流指数呈下降趋势并维持低指数,表明亚洲地区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调整,即由纬向环流向经向环流转变,连阴雨常发生在亚洲地区环流经向度最大且相对稳定时期,即低指数期间。

总之,应注意集合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对天气形势场和降水的比较分析,找出符合有利于连阴雨天气发生的天气形势场。

4.2 秋季连阴雨过程结束预报着眼点利用数值预报形势场产品,分析并抓住东亚沿海大槽的建立和加深。

具体到欧洲阻高型来说,主要在于阻高崩溃、横槽转竖的预报。

只要横槽转竖,地面上引导一次较强的冷空气直下华南入海,迫使暖气团南撤,江南阴雨消失,郴州天气转晴。

这也就是预报员常说的“赶鸭子”天气。

至于平直气流型和两槽两脊或两槽一脊型则要注意南北两支低槽在沿海合并加深,或西槽在东移过程中至沿海停留或加深,与此同时,新疆暖脊迅速发展东移。

地面气压场往往转成南高北低型或西高东低型,冷空气迅速变性,华南静止锋减弱消失,天气转好。

5 小结
通过对郴州市1981~201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分析30年来发生的每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总结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特点和环流变化特征如下:
(1)郴州各县市区连续3 d以上的秋雨次数分布呈现中部地区多、南部地区少,10月上旬和11月中旬是秋雨过程的多发期。

(2)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的形成,其大气环流形势和季节性转换基本一致,其中地面冷空气入侵影响郴州是秋季连阴雨开始的主要特征;与长波槽系统的稳定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沿海槽的建立是秋季连阴雨天气结束的主要特征。

总之,季节性转换决定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来临的迟早,长波槽系统的稳定决定郴州秋雨的长短.
参考文献
[1]王明涛,王凤娇,李业民,等.近47年山东省滨州市连阴雨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58 -14759.
[2]李辉,董彬.周口秋季连阴雨天气气候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2,
40(28):13900-13902.
[3]孔海江,吴胜安,王蕊,等.2009年秋季河南省一次连阴雨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2):39 -44.
[4]杨柳,吴蔚,李明华,等.惠州市2012年秋季一次罕见连阴雨天气过程分析[J].广东气象,2013(5):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