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一封信引发的人生大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晓一封信引发的人生大讨论
通过潘晓的信提出讨论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看法—“人都是自私的。

潘晓说。

这是当时一部分青年的看法。

潘晓曾经相信组织、求助友谊、寻找爱情,可生活向她展示了丑恶的面目。

于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她“深刻的启示”:“在利害攸关的时候,谁都是按人的本能进行选择的。

没有一个人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

因此,她的结论是:“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

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

其二,对“个人价值”的呼唤—十年浩劫,青年目睹了人的基本权利丧失殆尽,人的尊严被肆意践踏,人的存在连同人本身都无足轻重,毫无意义。

于是,重新评价“自我”、“实现自我”就成了那个时代许多青年人重建人生信念的强烈要求。

潘晓说:“我想写东西,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我个性的需要,我不甘心社会把我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我要用我的作品来证明我的存在。

其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种失落感在当时青年中最为普遍。

潘晓说:“我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幻想。

相信‘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在日记里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

可“文革”中,她目睹了抄家、武斗、草菅人命,“文革”后,又备尝了人际关系的虚伪和社会的冷漠,“为什么眼睛看到的事实总和头脑里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
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
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
这也是当时许多青年的提问。

《七十年代》潘晓的《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潘晓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http:\/\/ 2005年08月24日 19:11 中国青年潘晓,还记得这个名字吗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

那个23岁少女饱含着泪水的激越诉说,在1980之夏引发了全国范围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以下为信件的全文—
作者:潘晓
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

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

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

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

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 -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尔后愈演愈烈…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
的那样诱人。

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
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

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

我在外地的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抚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

我得了一场重病。

病好后…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
我相信组织。

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我求助友谊。

可是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我寻找爱情。

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

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

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

我请教了…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

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如说为吃喝玩乐,…也没什么意思。

我求助于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

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巴尔扎克… -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

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们所写的如此相像…(我)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

过去,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现在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

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

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

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
编辑同志…我把这些都披露出来,并不是打算从你们那里得到什么良方妙药。

如果你们敢于发表它,我倒愿意让全国的青年看看。

我相信青年们的心是相通的…(《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
潘晓的介绍
潘晓,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

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30年后,一个名为黄晓菊的女人再次致信中国青年报谈及了自己与80后爱子的矛盾与代沟,也由此牵扯出“潘晓”实际是当时两个青年黄晓菊和潘祎的名字拼合而成。

人生生活很苦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迷盲了吧,你可能百是缺少个人生目标和理想,该到了思考下人生的时侯了,很多人都是这样湖里湖途的活着,从来没想过自已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有人会说这个还用想度吗活着就是要
学习工作正全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很多人都觉得人就应该理所应当的这么活着,我想说人都应该按自已大喜欢知的方式活着,目标只有一个活着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活着就要活好了活开心了,刚那那流水线式道的人生只要你喜欢就没错,我就不喜欢我认为我的人生要活的更有意义,要更精彩才行,活着不是我的目标活的好才是我想要,我要有自已的事业,正很多钱回一来要满足生活和提高生活的需要,二来要从中得到成就感,体现自我价值的存在,充实生活。

还可以拥有更多自由答和时间去过自已想要的生活,做自已想做的事。

希望对你有用。

柳建伟的创作之路
最主要的是兴趣使然。

选择哪样的人生道路和自己的性格、经历有很大关系。

柳建伟爱湎想,不太会处理周围的关系。

幼小时在农村,由于有城市户口,农村是一个弱势的地域,在那种环境下成长,常常受到歧视。

我的童年是孤独的、忧郁的。

大学二年级时,有一个英模报告团来学校做报告,其中一位是设计计算器的,他讲了一个小时,绝大多数时间不是讲设计,而是讲怎样跑项目,找了哪些人,跟周围的人如何搞关系等等,这件事对柳建伟震撼很大。

因为他不善于和人交往,心想这样的性格肯定不能从事计算器设计。

那时柳建伟对文学很感兴趣。

一年级下半学期,也就是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第五期,刊登了潘晓的一封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文章首次提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个性解放的概念,引发了一次大讨论。

想转系转不成。

柳建伟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事,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想来想去认
为写作比较适合他。

只要读书,勤于观察生活,只要一枝笔、一些纸和一张桌子,就可以。

大学时代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我喜欢一个女同学,一冲动写了一封恋爱信,人家拒绝了。

当时觉得全世界都知道我打了个败仗。

青春年少,想证明一件东西给那个女孩看,在这种虚荣心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激励下,我开始了最初的写作。

那时看杂志,也涉及到不好的作品,就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心想他写得这样怎么也能当作家
大学时就想试一下。

文学在他心目中是很神圣的,因为早期看的小说都是很优秀的名著。

柳建伟开始写的第一部小说是《郝主任的苦恼》,是写计划生育的,因为他们家有个邻居的朋友是计生办主任,老听她们谈起,于是就写了一篇,写完后自己感觉也不行,但还是寄给了《人民文学》。

不久就收到了铅印的退稿信,上面还用钢笔写了五个字“文笔欠精炼。

柳建伟不是“私语”写作的一类,不注重个人体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把写作对象当作研究对象,以旁观者的立场,以研究者的态度。

基于这两点,才能有准确的文字表达方式。

学理工给柳建伟的创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谈长篇艺术的话,首要的是结构,其次才是人物、情节、语言。

长篇小说是大工程,要靠持久的体力、智力和创造力。

大工程肯定要用图纸的,首先要保证结构。

现在很多长篇小说是“半部杰作”,就是因为没有比较系统的操作性。

提出“人生的路是不是越走越难的”潘晓是谁
“潘晓”实际是当时两个青年黄晓菊和潘祎的名字拼合而成。

黄晓菊:1955年生,原北京第五羊毛衫厂工人,做过记者、家政、销售员等多种工作,现经营某服装公司。

1980年受邀为《中国青年》杂志写稿,是《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两位执笔人之一,该文引发了 30年后的黄晓菊轰动一时的“人生观大讨论”,作者化名“潘晓”也广为人知,成为一代青年的代言人。

潘祎:潘祎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宜兴。

父亲是原国家航空部机关干部,母亲是医务工作者,他是老大,有个弟弟。

全家在支援三线建设过程中迁往青海,潘祎在北京寄居亲戚家,性格也因之而变得孤僻乖张。

1978年,潘祎考上北京经济学院数学系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

之后,他把户口迁到学校,彻底离开了亲戚家。

穷人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观点1:
人,若是不存在人世,那这社会还有什么意义!我存在于世,是为了传承后代,这是最起码的意义,我要是不在人世了,那么,这个世界也不存在了。

能行吗?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我不存在了,地球照样转,不因我的不存在而停止转动。

世界是一个统一体,人存在于世,并不是由于有人的存在而没有世界。

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没有人类就没有了时间,世界上物质是永远不灭的,人,只有存活在世界上,才能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有人才能有人类,世界在变,人也在变,除了能够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又在试图用一种智能去做一种探求一种新的需求。

这就是人存在于世的重要意义,人类的认识水平永无止境。

观点2:
不同时代生命意义有不同的定义,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文明社会。

人处于什么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的生命价值和体现生命的意义。

和平年代与战争年代的生命意义也会不同,比如和平年代我们挣钱抢房,战争年代我们活命藏粮,所以,生命的意义不取决于你的决定,而取决于设身处地的生活环境。

观点3:
这个问题我很早就想过,初高中的时候我在想人生下来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世界要人有何意义呢?我觉得对这个宇宙而言根本毫无意义,我也觉得宇宙也是不必要存在的,可是它又确实存在,既然存在那么他又没什么意义,那么人也一样,所以这个人类终极命题不好思考因为根本想不出来,但如果拿这些跟人类息息相关的东西来对比一下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说贡献了给这个社会带来作用的还是有意义的,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观点4:
在小时侯看到一本书,一位潘晓的文章。

引发了全国大讨论。

(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她说,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否是人生的意义。

亿万青年学者参与讨论,众说各自观点评论。

我认为人生一平安,二健康,三自由,四责任,五工作。

顺其自然,本本分分,实实在在,就是幸福,能达到上面五件事,就是我的人生最大的意义。

观点5:
这个问题的确问的很有水平,很有深度。

对于刚进入而立之年的八五后,我也曾经问多很多略有成就和年老的儿孙满堂的人同样的问题,可那些人的回答出乎意料的一致。

他们的回答都少不了道和德。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人生如戏,瞬息万变,要说人存在的实际意义,很难有人说的具体而深刻,但是人活着,必须要有道德底线,
要有尊严,要走原则。

方向正确了,弯路也就少了!个人追求的价值观高尚了,人生必定是精彩的!观点6:
这个问题本来出自七八维度的科学家,因为他们才发现生命的意义,然而时光倒流的今天一切都是时空维度的坍塌,从七八维度坍塌至现在的三维度,然而这样的问题早已经不是人类所能够回答的,因为“曾经有”而“现在无”人存在的目地,是人类存在的共识,如果换个角度,人类不是这样子的存在就会怀疑和思考现在人类存在的意义。

“地球”宇宙几乎所有大文明的发源地,被时光倒流到今天就是为了抓住曾毁灭七八维度空间,奴役从七八维度坍塌到五六维度亚特兰蒂斯时代人类,到现在控制从五六维度坍塌下来的三维度人类文明的罪犯,他们是你们文化里,神话里,书籍里记载的耶稣,佛祖,鸿钧,上帝,你们应该膜拜他们,不然你们还不会思考“人活着的意义! 涂自强是否只是“徒自强”
生长在湖北农村的年轻人涂自强,成了村子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靠着乡亲们凑钱和自己一路打工才勉强交上第一年学费。

后来的大学生涯中,他从未松懈,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

然而毕业后,没有人脉、没有背景的他为在城市生存疲于奔命,最后积劳成疾到了肺癌晚期。

这是方方最新出版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的故事。

虚构人物涂自强短暂的一生,触及的却是当下一个尖锐的问题:普通年轻人,单靠自己的奋斗还能改变人生吗
一直在努力,从未得到过方方写这部小说的源起,是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农村孩子一路打工挣学费,步行到武汉上大学。

后来听说另一则消息,一对夫妇因为得重病无钱医治,相约双双自杀。

所以,小说原本的结尾,是涂自强的母亲得知儿子身患绝症之后也跟着自杀,但最终改成了涂自强把母亲安置好后,独自一人出走,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方方说:“生活远比小说残酷。

我并没有刻意设计,只是简单地按照一个人自然的流程去写—如此拼命的结果必然是生病。

我曾听过一句话,‘一人生病,全家返贫’。

而对没有医疗保险的涂自强来说,根本没钱治疗。

可我不忍下手,所以让他远行了。

小说开头,涂自强被大学录取,落榜的女同学送给他一首诗,其中一句是“不必责怪命运,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

从此,这句诗成了涂自强每次遇到挫败时的自我安慰。

父亲去世、错过考研,大学毕业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开始愈演愈烈。

不是名校又无背景,在不断找工作、丢工作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努力—勤快打工、节衣缩食、能省则省。

如果不是被查出得了绝症,他不会放弃。

方方说:“涂自强并不抱怨家庭,只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善良地认为这只是‘个人悲伤’。

他非常努力,方向非常明确,理想也十分具体。

但结果却是,一直在努力,从未得到过。

其实,他拼命想得到的,也仅仅是能在城市有自己的家、让父母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有些人生来就拥有的东西。

然而,最终夭折的是不仅是理想,还有生命。

到处都有涂自强的身影方方曾在一篇自述中写道:“我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年轻人,比如修电脑的小伙,修马桶的年轻人,以及街上散发宣传广告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显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神情大多也很平静和坦然,仿佛认定这就是他们的人生。

方方说:“有的年轻人已然觉得社会就是这样,自己也只能这样。

但事实上,过上正常的生活,本不应该成为一种挣扎的状态。

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在城市底层挣扎的年轻人群体,几年前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蚁族”—像蚂蚁一样高智、弱势、抱团。

涂自强就是一个“蚁族”的典型。

他们往往来自农村或者中小城市,拥有大学学历却做着与学历无关的工作,工作努力但生活艰难。

方方说:“涂自强的悲伤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并没有遇到坏人,但就是活不下去。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人数之众创历史纪录;今年又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很多年轻人从“天之骄子”落得“毕业即失业”,涂自强并不是个例。

书中写到,涂自强的大学同学们,或者因为家境优越轻松找到好工作,或者因为娶了有钱的老婆也过上好生活—这类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陌生。

“我尽可能地把小说写成涂自强的个人命运。

但事实上,无论怎么写,他的悲伤也不只是个人的。

方方说。

谁来解答涂自强之问30多年前,潘晓在《中国青年》上发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困惑,引发了一场全国青年关于人生意义是“为人”还是“为己”的大讨论。

方方当时正是一个大学生,也在学校参与了讨论。

她坚信“只要个人奋斗有出路,这个国家的未来就有出路”。

然而,个人奋斗在今天似乎遭遇了新的质疑。

涂自强在一家餐馆打工挣钱时,一个大厨说了这样一番话:“穷人的孩子,读了也是白读,4年出来,照样找不到事做。

有钱人家孩子,同样也是白读,因为不读书也能找到好工作。

“涂自强们即使努力奋斗,也不见得有个好前程;反观另一些人,或许什么都不做,但照样过上好日子。

对这种不公平带来的后果,方方深感忧虑:“年轻人的内心会失衡,会仇恨和愤怒。

他们或者索性放弃,或者不择手段。

当然也有人以加倍的努力继续打拼,但在肉体、心灵、时间上,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就像涂自强那样。

方方说:“靠个人奋斗上升的道路一旦被堵,取而代之的是拼爹、
拼钱、拼关系,那国家的未来将没有出路。

小说结尾,方方借涂自强的大学同学之口,问了一句话:“这果然就只是你的个人悲伤吗
涂自强的悲伤是否只是个人悲伤
症结在哪里
怎么办
这些小说背后的问题,期待解答。

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
任仲平(一)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自1963年 -主席题词“向雷 -学习”,已经过了近50个年头。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
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

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

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把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看做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有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依然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
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

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三)有人曾断言“雷锋精神过时了”。

从雷锋的时代至今,新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时代场景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人们,依然把社会的价值呼唤、时代的道德理想,以全新的形式赋予“雷锋”,让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我们时代的社会风尚,本身就证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

(四)马克思说过: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雷锋所提出的人生命题,是他所处时代的“特殊剧情”,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普遍剧情”。

雷锋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给出了“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当好螺丝钉”等人生答案,更在于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行动与思考,提出的人生课题: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
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自我与他人,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

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