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A 卷)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基础考查(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封人请见.(xiàn) 从者见.之(jiàn)
见.其二子(xiàn) 子路反见.(jiàn)
B .木铎.(duó) 问津.(jīng )
执舆.(yú) 怃.然(wǔ)
C .长沮.(jù) 桀溺.(nì)
殆.而(dài) 耰.而不辍(yōu )
D .荷.蓧(hé) 芸.草(yún)
食.之(sì) 奚.自(xī)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仲尼岂贤于子乎
B .道之斯行
C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D .亡之,命矣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为仁由.己 由:依靠
B .在家.无怨 家:古时大夫的家族
C .举直错诸枉. 枉:邪恶的人
D .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举:全部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①富而.可求也
②不义而.富且贵
C.⎩⎪⎨⎪⎧①不以.其道得之
②文之以.礼乐
D.⎩⎪⎨⎪⎧①曲肱而枕之.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5.对下列句子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
④起予者商也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二、阅读理解(59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
好学也。
” (《论语·公冶长》)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论语·阳货》)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生而知.
之者,上也 知:知道,有知识 B .困.
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贫困 C .不如.
丘之好学也 如:比得上 D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狂:狂妄 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生而.知之者②困而.
不学
⎩⎪⎨⎪⎧③十室之.邑④不如丘之.
好学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8.下列选项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
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孔子将人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只是为了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而并非突出他的等级观念。
B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既认为自己的忠信不十分突出,又坦言自己非常好学。
C .孔子对仲由提到“六言六蔽”,其实是在强调不学习的危害,并且对“仁”“知”“信”“直”“勇”“刚”进行了否定。
D .孔子在这里说的学习,并非单纯地指学习知识,更主要的还是指加强道德修养。
9.如何理解选文第二则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甲)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
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
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知?”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乙)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
私车五乘从孔子。
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
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
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
”斗甚疾。
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
”与之盟,出孔子东门。
孔子遂适.卫。
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
盟也,神不听。
” (《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乡党称弟.
焉 弟:同“悌”,敬爱兄长
B .要.
盟也,神不听 要:要挟,威胁
C .盟可负.
邪 负:承担
D .孔子遂适.
卫 适:到
11.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行己有耻,使于.西方②吾昔从夫子遇难于.
匡 B.⎩⎪⎨⎪⎧①抑亦可以为.次矣②其为.
人长贤 C.⎩⎪⎨⎪⎧①会公叔氏以.蒲畔②以.
私车五乘从孔子 D.⎩⎪⎨⎪⎧①宗族称孝焉.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12.下列对两段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甲)文中孔子说,一个人“言必信”,讲了话一定要兑现。
“行必果”,做事一定要坚决果断,有始有终。
B .孔子认为一个人“硁硁然”,不问是非曲直,在大事上糊涂,必然会陷入浅薄固执。
C .孔子强调“信”,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但从(乙)文中来看,孔子并没有遵守诚信,是因为执政者是器量狭小的人,孔子背离了自己的原则。
D .从(甲)(乙)两段文字看,孔子并没有片面地、无条件地推崇“信”,而认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贯彻始终,只要合乎道义,按照道义行事便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5分)
孔子求学
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
古代平民学校,按孟子的说法,夏代名“校”,商代名“序”,周代名“庠”。
庠、校都是教育的意思,序,即射,乃就其军事训练而言。
这种学校设在平民居住区,每年夏历10月秋收后由当地父老教育未成年子弟,教学内容一般为文化知识和军事训练。
孔子家境贫寒,但在母亲的支持下,仍能在农闲时入校学习。
他后来有能力自学,实得益于此。
孔子熟悉射御,懂得军事,这同他小时所受的平民学校教育不无关系。
古代平民学校又是当地群众议事和集会游乐的场所。
《左传》襄公31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是他们在此议论朝政的例子。
群众集会,主要是祭祀活动。
《周礼》说“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就是指在春、秋二季举行群众性的社祭,并在州序进行乡饮酒礼和乡射礼。
男女盛会,济济一堂,杀牲祭飨,载歌载舞,举杯祝酒,气氛热烈。
家乡的大型民间礼仪活动对儿时的孔子富有吸引力,《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一种礼器),设礼容”。
童蒙天真的孔子自然没有想到,他这种模仿成人祭祀的儿童游戏,竟成为他以后学习礼仪的起点。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平民学校已不能满足孔子的求知欲望。
在无法进入贵族子弟大学深造的情况下,孔子决心自学。
他在《论语》中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其自学的主要内容即《诗》《书》、礼、乐等。
《诗》即《诗经》,《书》即《尚书》,都是孔子在鲁设教的两门课程,因此它们必是孔子设教以前在鲁研读过的。
孔子引述过《志》,这也是他熟悉的一种古书。
他还提到“方策”,即板书和简册。
这些记载周文王、武王时期政治的板书和简册,自然不止一种,同样为孔子所熟悉。
在典籍丰富的鲁国,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
礼,即社会礼仪制度;乐,主要是附于《诗》而用于礼的乐曲。
礼和乐均无专书,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必须广泛收集、调查和向别人请教。
为此,孔子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态度始终如一。
涉及的范围也不限于礼乐,还包括神话传说、历史遗闻、民风民俗、天文历法、地理博物等。
为考察殷礼,孔子去过宋国。
郯国一位国君来访鲁国,孔子听说他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便去向他请教。
鲁太庙陈列许多文物古器,鲁国常在此举行各种政治礼仪活动,是了解周鲁史迹和有关典章制度的重要地方,孔子便下功夫到这里考察,每遇不明之处即请教于人。
孔子还向鲁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
他学琴,特别注意领悟乐理乐义。
《孔子世家》
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弹奏一支名曲,一连弹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曲子。
师襄子建议他进一步弹别的乐曲,孔子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
”过了些时,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进一步弹别的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
”又过了些时,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它的用意,可以进一步学别的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写的人物形象。
”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默然有所思,向高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这支乐曲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了。
这人长得很黑,高身材,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了十分赞佩,离席再拜行礼,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在求学道路上,孔子不仅向名人名物学习,更经常、更大量的还是向普通人学习,向他所遇见的一切有识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从他们身上不断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
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反复强调:“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种胸怀若谷的好学精神,使孔子汇百川而成大海,其学识远远超过了旧学“六艺”的范围,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为了体会和掌握学到的知识,他努力做到学思结合而废寝忘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在孔子以前,无自学成名的先例。
他是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独自走上自学道路并获得巨大成就的。
仅此一点,即可想见其创造力和坚韧精神。
(摘编自张秉楠《孔子传》) 相关链接:
①张秉楠同志从1985年开始计划撰写《孔子传》,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写成这本《孔子传》,尽量选择可信的史料,详加考订,试图将孔子的思想融会于其行事与历史环境之中,考核详确,论述明晰,是一部有价值的传记新作。
(张岱年《序》)
②孔子之学,非追随时代之风气,志在求业(谋生)而学。
若是追随时代,志在求业,此非可谓之志于学。
孔子之志于学,乃是一种超越时代,会通古今之学。
孔子在十五之幼年,而已于此有所窥见而有志寻求,可谓卓乎不伦矣。
(钱穆《孔子传》)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孔子在平民学校,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学到了一些军事知识,特别是培养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B.作者认为孔子研读过《诗》《书》《志》等典籍,这是主观臆测,显得武断,不足为信。
C.孔子在儿时的游戏中即有“礼”的意识,及长则学礼、问礼、倡导礼,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本,尊崇礼,实行礼。
D.孔子到鲁太庙考察鲁国的史迹和典章制度,事事都问别人,恰是一种不符合“礼”的行为表现。
E.孔子能够通过自学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是因为他善于向名人学习,向名物学习,向普通人学习。
15.第6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篇人物传记,在选择和安排材料方面,有哪些特点?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孔子的求学经历,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有哪些启发意义?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选取其中四点,分条简要阐释。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6分)
18.根据上下语境,在横线上写一句符合语意的话。
(4分)
《论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曾在朝廷辅佐鲁君。
有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说:“子贡比孔子强些。
”在场的子贡就打了个比喻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过肩头,人们一眼就可以看见墙内的一切,而我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叔孙武叔听了这番话,顿时为自己的浅薄感到无地自容。
19.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句子。
(4分)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
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
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20.“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具有君子品格。
请任选一个为描述对象,写一段文字。
要求:体现该对象的特点,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面的长句改为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4分)
我是通过到厦门旅游的爸爸从当地带回的上面印着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说明的标明全岛旅游景点位置的鼓浪屿地图的一张旅游说明书初识鼓浪屿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老师去为学生准备咖啡,回来时端着一大壶咖啡和各式各样的杯子,这些杯子有陶瓷的、塑料的,有的普通,有的昂贵,有的粗糙,有的精致,老师让大家随意享用。
等每个学生都端起一杯咖啡,老师说话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所有好看昂贵的杯子都被用了,剩下的是那些朴素便宜的杯子。
杯子不会让咖啡的质量变得更好,很多时候,只是让它变得更贵一些,甚至,有时候,让人忽略了到底我们在喝什么。
”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导学号73890000]解析:选C。
A项,从者见.之:xiàn;B项,津:jīn;D项,荷:
hè。
2.解析:选B。
“道”通“导”。
3.[导学号73890001]解析:选D。
举:提拔。
4.解析:选C。
A项,即使/虽然;B项,通“如”,表假设/表修饰;C项,都是介词,用;D项,代词/主谓间结构助词,不译。
5.[导学号73890002]解析:选A。
①②句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句均为判断句。
6.解析:选B。
困:遇到困难。
7.解析:选C。
①为连词,表顺承关系。
②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③为结构助词“的”。
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导学号73890003]解析:选C。
C项,孔子并未否定“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行。
9.在孔子的意识中,他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是“上智”之人,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文化知识,而且勤奋好学,思维敏捷。
所以,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并非“天资”,而是后天的勤奋。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智者。
10.解析:选C。
负:违背。
11.[导学号73890004]解析:选D。
A项,①“于”意为“到”,②“于”意为“在”。
B项,①“为”意为“作为”,②“为”意为“做”。
C项,①“以”意为“占据”,②“以”意为“带着”。
D项,“焉”都是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12.解析:选C。
C项,不能说“孔子并没有遵守诚信”。
因为这条约是在胁迫下订的,神明都不会认可。
13.(1)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
(2)路过蒲邑,刚好遇上公叔氏占据了蒲而背叛(卫国),蒲人就留住孔子。
参考译文:
(甲)子贡问:“怎样才可以算是一个士呢?”孔子说:“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
”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家乡人称赞他敬爱兄长。
”子贡又问:“敢问再次一等的。
”孔子说:“说话一定讲信用,做事一定果断,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问:“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啊!”
(乙)路过蒲邑,刚好遇上公叔氏占据了蒲而背叛(卫国),蒲人就留住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
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才德好,又英勇,他对孔子说:“我以前跟着老师在匡的地方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上危难,这是命吧!
我和老师一再地遭难,宁愿跟他们拼死算了!”于是就跟蒲人猛烈地拼斗起来。
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能不去卫国,我就放你们走。
”双方条件谈好,就放孔子一行从东门离去。
孔子脱险后却一路前往卫国。
子贡说:“约定好的事情可以不遵守吗?”孔子说:“在胁迫下订的条约,神明是不会认可的。
”
14.[导学号73890005]解析:选AC。
B项,第4段有“在典籍丰富的鲁国,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的话,相关链接有“详加考订”“考核详确”的话;D 项,不能认为这是不符合“礼”的表现,不懂就问本身就是符合“礼”的行为;E项,“是因为……”只是部分原因,而不是全部原因。
15.解析:人物传记中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
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人物传记中大多表现为表现人物特点、增强文章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见微知著等等。
认识到人物传记细节描写的这些特点,即可解答此题。
答案:①表现孔子的特点。
孔子对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
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③详略结合,以一当十。
文章写孔子求学,其他大多是略写,这一段却极其具体,让读者通过它看到孔子求学其他方面的情况,有管窥全豹、见微知著的效果。
16.[导学号73890006]解析:人物传记作品要求材料“真、信、活”,要对材料认真进行“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和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
补充背景材料,有助于让传记内容合理、充实。
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
认识到人物传记的这些基本特点,对选材特点一问就可解答。
回答安排材料方面的特点,一要注意时间顺序,二要注意详略分明。
答案:选择材料的特点:①选择古代典籍中的材料。
文章选用了《左传》《史记》《周礼》《论语》等典籍中的文字记载,增强了传记材料典型性和真实性。
②补充背景材料。
如关于古代平民学校教育的背景材料,增强了传记内容的合理性和丰富性。
③采用细节材料。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就是典型的细节材料,有了这样的细节材料,增强了传记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安排材料的特点:依时间顺序,先略写孔子15岁以前在平民学校学习的情况,再详写15岁以后自学的情况,详略分明,重点突出。
17.解析:回答此题,既要从文本中提取要点,又要结合青少年的实际进行阐释,并做到语句通畅。
注意:答案不得遗漏“不要仅仅把学习当作谋生的手段,而要有志向,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为试题要求同时要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遗漏此点则没有结合到相关链接。
答案:①在学校学习中,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②向名人名物学习,也向普通人学习;③对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深入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④不要仅仅把学习当作谋生的手段,而要有志向,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⑤坚持自学,学校学习只是求学的一种途径。
(任选四点即可)
18.那道墙有数仞之高,人们无法看到墙内宗庙的宏伟和房屋的多姿多彩(提示:可参考相关成语“万仞高墙”)
19.[导学号73890007](示例)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王维《观猎》的意气风发陆游《书愤》的壮志情怀
20.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扩展的“主题词”,即“松”“竹”“梅”的“君子品格”。
然后围绕此中心,进行相应的扩展即可。
如梅花的凌寒不凋、坚贞不屈、清新脱俗、高洁、不媚俗、不随波逐流等品性,考生比较熟悉,可选择写梅花。
最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花。
她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不因错过美丽的春天而懊恼,不因没有蝴蝶伴舞而沮丧,不因缺少同伴而失落。
21.[导学号73890008]解析:将长句改为短句,就是把长句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抽取出来,分别组成句子。
在操作程序上,一般先抽出主干句,再抽出修饰成分句,如“我是通过一张旅游说明书初识鼓浪屿的”“这张旅游说明书是到厦门旅游的爸爸从当地带回的”“这张旅游说明书上面印着鼓浪屿地图”“地图上标明了全岛旅游景点位置”“地图上有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说明”。
然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整合,使其关系明确,语意连贯。
答案:(示例)我是通过一张旅游说明书初识鼓浪屿的。
这张旅游说明书是到厦门旅游的爸爸从当地带回的,上面印着鼓浪屿地图,地图上标明了全岛旅游景点位置,并有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说明。
22.略。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