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物流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药物流盘点
目前,中国医药物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尚处在供应链单一环节优化的阶段。
中国的医药物流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已经上马或即将上马的医药物流项目还停留在企业内部进、销、存业务整合、流程优化的阶段,很少涉及到对上游药品生产厂、供应商和下游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医院的整合。
从而无法根本性地解决重复运输、牛鞭效应、库存积压等现象,导致供应链效率低下,药品配送成本增加,药价抬高等一系列不合理症状。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医药物流发展还相对落后。
下幅图描述了欧洲各国的医药物流整合现状和过程。
两个趋势
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有两个显著的趋势:一是物流整合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高度;二是物流服务与主营业务分开,实行专业化管理。
物流整合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高度
现代医药物流运作方式将从传统的批发模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以物流中心为平台,与制造商及其他供应商(上游企业)和药品零售商及其他分销商(下游企业)建立一种面向市场的供应系统,提高药品分销效率,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销联盟网络。
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医药行业重组、整合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物流网络是保障企业业务资源能
够有效整合,形成规模优势的根本;第二是医药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后,通过强化物流管理实现减本增效,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的成本优势。
物流服务与主营业务分开,实行专业化管理
目前,国内医药物流利润率仅为0.6%-0.7%;费用率仍高达10%左右,就其原因就是因为传统的物流模式运营成本太高。
所以,国内许多大型医药企业,如上海国药、上海医药、南京医药等,都把原有的物流业务、资产人员剥离或托管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实行独立结算、相互考核。
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化运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为母体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二,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母体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剩余资源为社会上其他企业提供相似产品的物流服务。
这对于初期投资巨大的医药物流项目而言,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实现集约化经营。
三个误区
中小规模企业没有必要也无法整合物流
据统计,全国药品批发企业目前已有1.65万家,零售企业近14万家,全国零售药店总数12万家、药品生产企业6 300多家,这些企业中95%以上都是中小型医药企业。
与此同时,认为中小规模医药企业没有必要也无法开展物流整合也是中国目前医药物流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认识误区。
事实上,中小型医药企业
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开展物流整合,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一是在作业层面上,积极优化内部作业流程以提高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并探索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合作模式以降低成本;二是在战略层面上,积极参与到大型企业领导的供应链整合中去,从上下游环节取得成本降低和服务提高。
设备和技术决定竞争能力
认为物流设备、技术越先进就越有利于强化企业竞争力,越能吸引客户和战略合作伙伴,在物流项目的建设上重技术先进性带来的宣传效应,而轻视了系统应用中的协调一致性,是当前国内医药物流投资的另一误区。
事实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整个系统最强的部分,而是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
单一技术环节的高要求、高投入并不能显著改善整个物流系统的表现。
从战略投资者、商业合作伙伴或者是下游的客户的角度来说,更注重的是整个物流系统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物流整体服务水平的高低,而不是物流设备、技术的先进程度。
自动化带来成本降低
自动化对降低物流成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效率提高后带来的直接人工成本降低;二是差错率降低后带来的间接作业成本降低。
目前,各地企业投资自动化物流中心的热情很高,申报项目少则投资数千万元,多则高达数亿元。
而国内的现状是:一方面企业在国营体制下很难裁减人员,进而降低人
工成本;另一方面自动化设备上马后每天要产生数万元的能耗成本。
更有甚者,由于国内电力供应紧张的关系,很多自动化设备只能处于半投产状态,无法通过规模化经营来降低成本。
导致上述原因的就是中国医药企业对自动化的片面认识。
事实上,中国的医药仓库完全没有必要上全自动的仓储设备,国外之所以实现全自动化一是因为他们的人工成本高,二是因为他们的其他的配套环境(如政策、人才、业务流程)达到这样的水平。
四个问题
配套政策和标准不到位
对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审核制度仍不明确。
目前,国家对11个地区成立的医药物流中心给予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
这些整改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医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原有的医药批发企业中剥离出来,一旦剥离就面临对这些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资质考核和评估的问题。
但目前对这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考核和评估体系,而原有的GSP只是适合医药经销企业,对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GSP的很多内容都不适用。
一个新的考核、评估体系的制订迫在眉睫。
此外,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药品编码。
统一编码可以建立起一套对药品质量全程跟踪和追究制度。
但长期以来,由于药品的品种较多,国家没有统一编码。
这给生产企业、医院,尤其是大型连锁药店带来很多麻烦。
这种各家自成体系的编码,在信息流通中既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也不利于药品的监管,从而造成了
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外,物流标准的不统一也成为制约医药物流向规范化、高效化,并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
同时,调整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许可证制度和经营对象范围,建立配送中心准入许可证制度和配送中心下属配送分中心的许可证备案制度已迫在眉睫。
投资过热、过散,缺乏有效整合
从2002年7月,北京医药股份与国际著名物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西门子德马泰克正式签约,合作建立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之后,全国各地广泛掀起了兴建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潮。
目前,国内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股份公司、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也分别仅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与此同时,这些医药物流企业在物流建设中均以单个企业为主体,呈现点多、规模大、投资大的状况。
设计规模要求往往是企业现有业务规模的3-5倍,动辄要求能够支持上百亿元的销售。
然而,由于国内医药行业供应链整合的环境还没有形成,第三方医药物流也不成熟,各搞一块、重复投资的结果就是各家都吃不饱、很难形成规模效与美国相比,平均每个配送中心能够支撑的消费额,中国只是美国的11.75%;配送中心内每平方米能够支持的销售额,中国只是美国的40%;平均每个配送中心能够支持的SKU品种规格,中国也只是美国的24%;而平均处理单行订单的运作成本,中国却是美国的2.78倍。
由于销售额小、效率低,所以经营会处于困难境地。
第三方物流不成熟
由于剥离出来的医药物流企业没有经历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般发展过程,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力不足。
配送网络单一,配送网络主要从以前的药品进、销的路线和节点演化,分布不合理;信息化能力低下,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落后,还没有一个适应国内市场的成熟的信息化方案;医药物流企业采用的是仓库、车辆和人员的堆积方式,实现以人工为主的商品储运,当面对更大的商品吞吐,效率、速度、准确与成本等因素时会对发展造成影响。
据统计,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以上。
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医药商业纯利润率仅有0.72%,全美医药批发商利润率为1.55%。
因此,物流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据业内专家估计,能够真正称得上医药高级物流人才的仅超过百人。
目前,全国急需高级医药物流人才2 000人左右,这也就是说目前社会上医药物流人才的比例不足总需求量的1/20,并且随着医药物流的持续升温,这个差距还会更悬殊。
造成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第一,由于很多的医药企业对物流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模糊概念上,以至于很多管理都认为医药物流不过是医药运输与仓储的简单相加。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使这些对物流认识本身就一知半解的高层管理者错误地认为: 高薪聘请医药人才还不如多找些仓库保管员和货物运输员。
因此,许多所谓的物流人才实际上只是些操作工而已。
这就导致人才供给被假性扩大,这是不利于医药物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二,由于在整个物流人才管理中还存在着种种疏漏,从而导致物流人才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流失;第三,部门整合不彻底。
物流部门作为一个协调生产与销售的服务部门,往往其成员作出的战略决策是针对企业若干职能部门的,所以物流人员的积极性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组织间的协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