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中学2016届高三(下)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下)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
①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

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②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

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③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

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④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

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组成。

“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

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⑤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

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

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⑥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

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

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

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
明理由的。

“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

⑦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

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

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选自2011年《南方周末》,有删改)1.对“罐头思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就是“罐头思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
2.“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
B.微博主要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理由
C.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
D.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个人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妨碍了理性说理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
B.文章第⑤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说明,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C.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往往更能够交互信息,思维更加完备,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D.新的传媒方式一旦被普遍采用,便有可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
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

暠少孤,事母甚谨。

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

丁忧
..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

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

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

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

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

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
....,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

事欲..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
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

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

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

”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

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

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

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

”汉使告亦如之。

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

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

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1)下列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
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

“丁,当也。

”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忧,居丧也。


B.“开元
..”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王公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
....”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

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
..”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

“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

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

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

译文:
②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

译文:。

5.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2)韩愈《师说》中说:“,。

”这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


选考题请考生在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楼顶的玉米
吴宏博
儿子给我说:“爸,语文老师为了让我们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要求我们每个人种一种粮食作物,观察它生根、发芽、生长的全过程,最后再写一篇作文。

你说我种什么好呢?”
现在的老师事可真多,我心想。

在阳台正侍弄那盆辣椒的老父亲开口抢先回答了儿子,“孙子,这事你得问爷爷,爷爷种了一辈子地,你爸一直忙着上学、考试、进城,哪懂种庄稼的事啊!”
老父亲是我在儿子上小学后接进城的,让他帮忙接送儿子上下学。

离开了土
地的父亲不会打太极也不会遛鸟,于是就在阳台上开起了荒。

父亲找了很多花盆,种了辣椒、西红柿、韭菜等,还有一盆豇豆蔓爬满了防盗窗的铁栅栏,一尺多长的豇豆挂满了阳台。

我总是说,爸,你也不种些花草,都种了一辈子庄稼了还没种够啊?父亲总是笑呵呵地说,这些不比花草美吗?
儿子跑过去问父亲,“爷爷,那你说我种什么好呢?”
父亲一手提着花铲,一手抚摸着儿子的头说:“爷爷帮你种几棵苞谷,咋样?”老家把玉米习惯叫苞谷。

第二天,满手是泥土的儿子跑到书房,激动地给我说:“爸爸爸爸,爷爷在楼顶帮我种了几盆玉米,有两盆还是我亲手种的呢,过两天发芽了我领你去看。


父亲也进门了,边拍打身上的土边自言自语似地说:“城里这土没啥营养,还得好好给追肥。


儿子初学稼穑,每天兴奋地拉上父亲去楼顶。

父亲是个耐心的人,每次都会乐呵呵地提了水和铲跟儿子一起上楼顶。

过了几天,听儿子说楼顶的玉米已经发芽了。

我终是没有上去看,忙。

父亲每天都会往楼顶跑一趟,说着“都一尺高了”“没想到花盆里也会长出杂草来”之类的话。

儿子隔三差五也会跟着父亲上到楼顶去。

一个月过去了,父亲还是坚持每天打理完他阳台的盆栽蔬菜后再去楼顶忙活一阵。

儿子早都不上楼顶去了,过了那个新鲜劲了。

父亲有时上楼顶去的时候会叫一声儿子,“走,看你的玉米走。

”儿子总会懒洋洋地说:“爷爷,你去弄吧,等长棒子了你再叫我。


父亲并不在乎儿子的态度,也似乎早忘了这是当初给儿子种的观察苗。

他自己倒乐在其中,每天还是边拍打身上的土边似自言自语地说着“都一人高了”“有两棵都抽穗了”之类的话。

父亲毕竟老了,有天从楼顶下来时踏了空,在楼梯上闪了腰,在家里养了几天后,给我说:“我还是回老家去养吧,你们都要忙着上班,照顾我会影响你们工作。

回老家让你妈伺候我也方便,乡下空气也好,好得快。

病好了,我再来照顾孙子。

”来城里这么久了,父亲应该也是想母亲想他的农活了,这是我事后才悟到的。

父亲走的时候,给我和儿子说:“没事就去楼顶给那几棵苞谷浇浇水疏疏土,估计快灌浆了,红缨子都长出来了。


我跟儿子都“嗯嗯”着。

父亲走后,我和妻子只好把儿子送到了托管班。

儿子忙他的学习,我和妻子开始忙各自的工作。

秋季说来就来。

有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楼顶的包谷应该快熟了吧,记得让铭铭掰棒子写作文啊。

”铭铭是儿子的小名。

其实父亲不知道,儿子的作文早都交了,不过不是写的玉米的种植过程,他是根据网上的QQ农场的种菜经验写的。

老师还给了他一个“优”,说是虽然有投机取巧之嫌,但却能大胆独辟蹊径。

接完电话,我给儿子说:“铭铭,爷爷让我提醒你掰玉米棒子呢!”儿子兴奋地说:“哦,我差点都忘了自己种的那几棵玉米了。

”其实,我也忘了。

儿子兴高采烈地找来一个小篮子,非要拉着我去楼顶掰棒子。

来到楼顶,我们傻眼了。

那几棵玉米早已枯萎发黄,盆子的土早已干结开裂,那秆腰的棒子空瘪瘪的。

我们真傻,快一月多都没有得到照顾的玉米,怎么会给我丰收的景象呢?从父亲种下粒到长成苗,我终是一次都没有上过楼,对于它们的生长,我都是从父亲的自言自语里了解。

看着枯黄的玉米,我突然想到了父亲,那个我整天忙得都顾不上好好陪着说几句话的老人,就像这几棵被我遗忘了的玉米……
我给儿子说:“走,周末回老家,看看你爷爷奶奶去。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部分老父亲抢先回答孙子的话,既表明了他的农民身份,又写出了他对儿子的关心,他认为儿子工作太忙,孙子种庄稼的事无须儿子来管。

B.“满手是泥土”的描写以及“爸爸”“爸爸”这样连声的呼喊,表现了“儿子”初种玉米时兴奋激动的心情,以及他对于能够完成作文的喜悦。

C.“儿子”对楼顶的玉米的兴趣没有维持太久,开始是“每天都兴奋地拉上父亲去楼顶”,后来是“隔三差五”去楼顶,再后来就“不上楼顶去了”。

D.“父亲”从楼顶下来时踏了空、闪了腰的情节承上启下,既承接前文中“父亲”
每天都会上楼顶照看玉米的情节,又为下文中玉米枯萎发黄等情节作了铺垫。

E.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方法,细致地刻画了老父亲的形象,而对“我”的描写则少之又少。

(2)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对“儿子”拉着“我”上楼顶掰棒子时看到的情景的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楼顶的玉米”这一意象有何含义?这篇小说带给我们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满分0分)
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

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

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
从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

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

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

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

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

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

”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

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

张伯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

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家藏”。

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

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

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他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师张伯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B.民国时张伯驹痛惜国宝流失,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尽管后来债台高筑甚至生命堪虞仍坚守所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C.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学戏,进步很快;后来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国剧会社”,他在京剧方面造诣很高。

D.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

E.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也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张伯驹“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的?请归纳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伯驹在名士圈中被朋友称做“大怪”?请简要分析。

(4)“趣味”“品格”是造就“一代名士”张伯驹不可或缺的条件。

请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从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四、语言文字运用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纽约的一名校车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突发心脏病;危难时刻,一名13岁男孩为司机实施了胸外按压的抢救措施,这与学校常年安排学生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

②2015伊始,各大卫视综艺打擂日臻激烈。

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三季)在周末黄金档拿下的超高收视率,让其他的电视综艺节目只能。

③苏庚春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家。

笔者自进入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有幸,跟随先生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

④较之居住的小窝,国家好比我们的大家。

如果个高的、手长的、力大的都去捞一把,你拆一块砖,我揭一片瓦,她将迅速,到时谁都无栖身之所。

A.息息相关望尘莫及登堂入室土崩瓦解
B.休戚相关望洋兴叹忝列门墙支离破碎
C.息息相关望尘莫及忝列门墙土崩瓦解
D.休戚相关望洋兴叹登堂入室支离破碎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创新,必须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能力结构,加强言语操作,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动起来,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B.比利时诗人凡尔合仑的诗描绘了随着大都市的扩张许多农民濒于破产的景象,这对他这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C.在哈尔滨举办的日本电影周以及后来在我国其他城市陆续上映的几部日本影片,都是近几年日本电影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D.随着法制的健全和社会意识的进步,脑死亡法的及早出台和安乐死法案的颁布和实施,都将是21世纪初叶的重要课题
11.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首先,儒家所宣扬的“礼”究竟是不是“人与人在人格上的平等”?。

①这一点,从西汉大儒扬雄指斥“庶人田侯田,处侯宅,食侯食,服侯服”的社会为“法无限”的混乱世界,更能得到说明
②因为人格的平等不仅立基于道德的平等,而且立基于权利的平等,特别是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平等
③其实,儒家虽然承认所有的人在追求道德上是平等的,但却否认人格的平等
④秋风先生引述的《礼记•曲礼》中“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一语,实际上并不能证明“儒家坚持人与人在人格上的平等”
⑤恰恰相反,“虽……而况……”云云,正表明儒家坚持“负贩”的平民百姓虽然也有一定的尊严,但并没有“富贵”者拥有的全部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