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培优自测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培优自测卷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选择题
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C+O2CO2B.2H2O2H2↑+O2↑
C.3CO+Fe2O32Fe+3CO2D.HCl+AgNO3=AgCl↓+HNO3
2.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体积增大
D.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
3.某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仅有NH4+、Ba2+和X离子,则X可能是:
A.CO32-B.NO3-C.SO42-D.K+
4.如表是“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中的一部分,下列与“★”处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处对应物质的化学式是CuNO3B.★对应物质属于盐
C.★处应填“不”D.★对应物质的溶液为浅绿色
5.“盐酸化性乌龟壳,一头一尾四只脚”——如图是小王归纳的稀盐酸的化学性质,X的物质类别与图中其他物质不同,则物质X是下列物质中的()
A.硝酸钾 B.氧化铜
C.碳酸钙 D.氢氧化钾
6.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为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Na+、K+、MnO4-、SO42- B.NH4+、Na+、NO3-、Cl-
C.K+、Ba2+、NO3-、Cl- D.Mg2+、Fe3+、Cl-、NO3-
7.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SO42-、OH-、Ba2+ B.Na+、K+、Cl-、SO42-
C.Na+、H+、NO3-、CO32- D.K+、Mg2+、NO3-、OH-
8.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一定无关的是( )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B.用稀硫酸处理印刷厂的碱性废水
C.用含氢氧化钠的清洁剂除油污
D.在蚊虫叮咬处抹稀氨水以减轻骚扰疼痛
9.如图是稀硫酸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B.B点之前滴加BaCl2溶液不会产生白色沉淀
C.表示的是将NaOH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NaOH=Na2SO4+H2O
10.向一定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中不正确
...的是
A. B.
C. D.
11.如图是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C CO2 → H2CO3 CaCO3 CO2
其各步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从左到右依次是()
A.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B.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C.复分解、化合、分解、置换 D.分解、置换、化合、复分解
1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Ba2+、OH-、SO42-B.H+、K+、HCO3-
C.Ca2+、H+、NO3-D.K+、NH4+、OH-、
13.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Zn+2HCl═ZnCl2+H2↑B.AgNO3+HCl═AgCl↓+HNO3
C.Mg(OH)2+2HCl═MgCl2+2H2O D.2NaOH+SO3═Na2SO4+H2O
1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K+、H+、HCO3_ B.Na+、Ba2+、CO32-
C.K+、NO3-、H+ D.H+、Cl-、OH-
15.在总结化学知识时,以下归纳或判断正确的是( )
A.可作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酸
16.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3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H4+、Na+、NO3-、CO32- B.NO3-、Cu2+、SO42-、OH-
C.Mg2+、K+、SO42-、Cl- D.Ca2+、Na+、HCO3-、Cl-
17.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X 既能与Y 反应又能与 Z 反应的是()
X Y Z
①SO3KOH 溶液石灰水
②Mg(OH)2Cu(NO3)2溶液稀硝酸
③AgNO3溶液Zn CaCl2溶液
④Fe2O3稀硫酸CO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Ca(HCO3)2=CaCO3↓+CO2+H2O
B.2Na+Cl2=2NaCl
C.2Mg+CO22MgO+C
D.AgNO3+NaCl=AgCl↓+NaNO3
19.有四瓶无色溶液,他们分别是:①稀盐酸②稀硫酸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硫酸钠溶液。

某实验小组分别对四种溶液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操作甲乙丙丁
加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变红不变色不变色
加入硝酸钡溶液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
加入锌粒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产生无色气体产生无色气体
则对应甲、乙、丙、丁顺序的四种物质是()
A.④③②①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②④③
20.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HCl、NaCl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溶液的pH时,需先用水湿润pH试纸
B.滴瓶(如图)上的滴管用完后,应先清洗再放回滴瓶中
C.水是常见的溶剂,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D.“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2.莲藕最适宜在弱碱性的土壤中生长。

某池塘土壤的pH=6,莲藕长势较差,在施用某农家肥后生长很好。

这说明该农家肥的pH
A.大于7 B.小于7 C.等于7 D.无法判断
23.根据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向少量K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向少量BaCl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现象①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2KOH + CuSO4 =Cu(OH)2↓+ K2SO4②
A.①有蓝色沉淀
B.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 +BaCl2 =BaSO4↓+CuCl2
C.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24.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A.AlCl3、CuSO4、NaCl B.BaCl2、NaCl、NaOH
C.CaCl2、Na2CO3、AgNO3D.K2SO4、NaNO3、NH4Cl
25.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增加而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

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B.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C.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
D.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6.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其中正确的是
A.B.
C.
D.
27.黄蜂的毒液呈碱性,若被黄蜂蜇了,涂抹下列物质可缓解疼痛的是
A.食盐水(pH≈7 )B.牙膏(pH≈9)C.肥皂(pH≈10 )D.米醋(pH≈3) 28.一些食物的近似pH值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苹果汁葡萄汁牛奶鸡蛋清
pH 2.9~3.3 3.5~4.5 6.3~6.67.6~8.0
A.葡萄汁比苹果汁的酸性强B.葡萄汁和苹果汁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牛奶和鸡蛋清都接近中性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苹果汁
29.盐酸和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溶液pH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盐酸
B.x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C.y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y点和z点时,溶液均呈现无色
30.一次性将石灰水、食盐水、稀硫酸鉴别开来,可以选用( )
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盐酸 D.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选择题
1.D
【解析】
A、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化合反应,故此选项错误.
B、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属分解反应,故此选项错误.
C、不符合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此选项错误.
D、因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复分解反应,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反应类型判定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把握好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利用这一特点做出准确的反应类型判断,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2.C
【解析】
试题分析: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不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体积增大,而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故选C.
考点:分子的性质
3.B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仅有NH4+、Ba2,则x应要与NH4+、Ba2+共存且为阴离子;而 CO32-、SO42-不能与Ba2+共存,排出A、C;K+为阳离子,不符合,选B
考点:物质和离子共存。

4.B
【解析】
A. ★处对应物质的化学式是Cu﹙NO3﹚2,。

故A错误。

B. ★对应物质属于盐。

故B正确。

C. ★处应填“溶”。

故C错误。

D. ★对应物质的溶液为浅蓝色。

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的应用。

5.C
【解析】根据题意,X的物质类别与图中其他物质不同;A.硝酸钾不与稀盐酸反应,故A 错误;B.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与氧化铁均属于金属氧化物,故B错误;C.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且碳酸钙属于盐,故C正确;D.氢氧化钾能与稀盐酸反应,属于碱,与氢氧化钠类别相同,故D错误;故选C。

6.C
【解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的微粒不共存。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B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氨气,不共存;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共存;含K+、Ba2+、NO3-、Cl-的溶液为无色,且共存。

选C
7.B
【解析】共存就是物质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水、气体。

A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B、四种离子间都不会结合生成沉淀、水、气体。

C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D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选B
8.C
【解析】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
于中和反应,故错误;
B、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碱性废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错误;
C、用含氢氧化钠的清洁剂除油污,是氢氧化钠与油污反应,该反应不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正确;
D、在蚊虫叮咬处抹稀氨水以减轻瘙痒疼痛,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错误。

9.C
【解析】
A、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B、A-B两点间的任意溶液中均含有生成的硫酸钠,硫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加BaCl2溶液都会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图象可知,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减小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NaOH溶液滴加到稀硫酸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A
【解析】A.由于盐酸溶液呈酸性,反应开始溶液的PH应该小于7,故A错误;B.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盐和水,另外添加的NaOH溶液中也有水,则反应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多,故B正确;C.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NaCl和水,刚开始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由0逐渐增大,完全反应后,随着添加的NaOH溶液增多,NaCl的质量分数由逐渐变小,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氯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故D 正确;答案为A。

1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其各步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从左到右依次是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碳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

故选B。

点睛∶化学反应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A、Ba2+和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B、H+和HCO3-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C、Ca2+、H+、NO3-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正确;
D、NH4+和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故选C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另外,还要注意得到的是无色透明溶液,即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13.C
【解析】
A、Zn+2HCl═ZnCl2+H2↑,金属与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B、AgNO3+HCl═AgCl↓+HNO3,是酸与盐的反应,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Mg(OH)2+2HCl═MgCl2+2H2O,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D、2NaOH+SO3═Na2SO4+H2O,是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C
【解析】
试题分析:A中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会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B中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C中能共存;D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结合生成水。

故选C。

考点:离子的共存
15.C
【解析】
【详解】
A、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都可以作保护气,错误;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比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正确;
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但是二氧化碳是氧化物,错误。

故选C。

16.C
【解析】pH=3的溶液中含有氢离子。

A、CO32-能与H+结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不能共存,错误; B、OH-能与H+结合产生水,Cu2+与OH-结合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不能共存,错误;C、四种离子相互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和水,正确;D、HCO3-和H+能结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不能大量共存,错误;故选C。

点睛:离子间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则离子不能共存。

17.A
【解析】
【详解】
①SO3能与KOH 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SO3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故选项正确;
②Mg(OH)2难溶于水,不能与Cu(NO3)2溶液反应,故选项错误;
③AgNO3溶液能与锌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能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故选项错误;
④Fe2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与一氧化碳在常温下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①③中,X既能与Y反应又能与 Z反应。

故选A。

18.D
【解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形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A. Ca(HCO3)2=CaCO3↓+CO2+H2O,是分解反应; B. 2Na+Cl2=2NaCl是化合反应;C. 2Mg+CO2点燃2MgO+C ,是置换反应; D. AgNO3+NaCl=AgCl↓+NaNO3,是复分解反应。

选D
19.A
【解析】
【详解】
分别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钠溶液分别显酸性、酸性、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所以乙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硫酸钠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且稀硫酸能与锌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钠与锌不能反应,则甲是硫酸钠溶液,丙是稀硫酸,丁是稀盐酸,则对应甲、乙、丙、丁顺序的四种物质是④③②①,故选A。

20.D
【解析】
【详解】
A、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溶液显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滴有酚酞溶液的盐酸溶液显无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1.D
【解析】
【分析】
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水是常见的溶剂,但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分子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运动。

【详解】
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A不正确;
B 、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故B 不正确;
C 、水是常见的溶剂,但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如碘在水中不溶解,在汽油中溶解,故C 不正确;
D 、分子的性质有:分子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运动,“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D 正确。

故选D 。

22.A
【解析】
试题分析:莲藕最适宜在弱碱性即pH 稍大于7的土壤中生长,池塘土壤的pH=6呈酸性,而施用某农家肥后生长很好,根据酸碱相互中和的性质,说明所施农家肥的为碱性。

A .pH >7呈碱性,符合分析的要求,故可选;B .pH <7呈酸性,不能把酸性的土壤改变为碱性,故不选;C .pH=7呈中性,不能改变土壤的酸性,只是降低土壤的酸度.故不选:D .根据酸碱中和规律可以确定,故不选;故选A
考点: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与pH 值的关系
23.D
【解析】
【分析】
向少量KOH 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钾,向少量BaCl 2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

【详解】
A 、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钾,则①有蓝色沉淀,故A 正确;
B 、②反应是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4242CuSO +BaCl =BaSO +CuCl ,故B 正确;
C 、两个反应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了另两种化合物,则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 正确;
D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气体、沉淀、水,故D 不正确。

故选D 。

【点睛】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4.B
【解析】
pH=11的溶液呈碱性。

A. AlCl 3、CuSO 4 溶液呈蓝色、NaCl 。

B. BaCl 2、NaCl 、NaOH 。

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

C. CaCl 2和Na 2CO 3 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AgNO 3 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D. K 2SO 4、NaNO 3、NH 4Cl 在碱性溶液中,生成氨气。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5.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象可以看出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温度在逐渐的升高,故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 正确;
在b点,温度不再上升,故在b点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AB正确;
从a到b过程中,氢氧化钠逐渐减少,故pH值逐渐减小,到达b点时,pH值为7,故C 错误;
故选C。

26.B
【解析】
A、设与20g10%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时,消耗7.3%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20g10%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是:20g×10%=2g。

NaOH + HCl == NaCl + H2O
40 36.5
2g 7.3%×x
=,解得x=25g,所以A错误;B、与20g10%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时,消耗
7.3%的稀盐酸的质量为25g,正确;C、Q点对应的横坐标应该是25,错误;D、该反应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图像的起点位置从大于7开始逐渐减小,当稀盐酸过量时,溶液的pH<7,错误。

故选B。

点睛: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27.D
【解析】
【详解】
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黄蜂的毒液呈碱性,所以应使用米醋中和。

选D。

28.A
【解析】
【分析】
【详解】
A、葡萄汁比苹果汁的pH值大,葡萄汁比苹果汁的酸性弱,说法错误;
B、葡萄汁和苹果汁pH值都小于7,溶液都显示酸性,故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说法正确;
C、牛奶和鸡蛋清pH值都接近7,接近中性,说法正确;
D、苹果汁显酸性,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苹果汁,说法正确;
故选A。

29.B
【解析】
【分析】
【详解】
A、pH>7开始,最终小于7,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盐酸故A正确;
B、x点时,溶液显碱性,其中含有两种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故B不正确;
C、y点pH=7,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C正确;
D、酚酞溶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都不显色,y点和z点时,溶液均呈现无色,故D正确。

故选B。

考点:酸碱中和反应
30.A
【解析】
A、石灰水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稀硫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食盐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故可以区分这三种物质,正确;
B、无色酚酞遇石灰水变红色,遇稀硫酸不变色和食盐水均不变色,所以不可以区分稀硫酸、食盐水,错误;
C、盐酸和石灰石反应没有现象,和食盐水、稀硫酸不反应,故不能区分,错误;
D、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和食盐水、稀硫酸不反应,所以不可以区分稀硫酸、食盐水,错误。

故选A。

点睛:用一种试剂来鉴别三种物质要求至少有两种能产生明显的且是不同的现象,否则就不能进行鉴别,对于在物质的分类上属于酸、碱和盐,我们通常用紫色石蕊试液可以一次性的全部区别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